一位在場中層人士回憶稱,在顧允留下的稀疏話語中,隻有一句至今縈繞在他的腦海。
顧允說:“跑得快最重要。”
不過,他們不久就發現,出海並不簡單,麻煩接踵而至。
抖樂海外的初代負責人名叫周晶錦,是浙省某縣級市理科狀元,宿華在大學的校友。
宿華很早拉他入夥。
在樂園集團,不管是什麼業務條線,一向信奉“新人做老業務”、“老人做新業務”的理念。
周晶錦主動請纓出征國際業務。
顧允在設定目標的時候就意識到,出海需要有國際化操盤經驗的成熟經理人。
2013年初,他就拜托宿華招募到了劉新華任負責人,周晶錦向他彙報。
劉新華原是獵豹移動的CMO,早已獲得江湖名望和財富自由。
顧允給了這位二代負責人很高權限,從他來第一天,就給予了事業部的禮遇。
國際化事業部是抖樂成立的第一個事業部,它享有獨立自主權,這在樂園集團曆史上絕無僅有,往後若乾年也未出現。
但令人沒想到的是,在當時這個還以中台為運轉機製的抖樂公司裡,事業部成為極大掣肘。
劉新華上任後,迅速推動了四件事——搭建出海架構,設立本土運營,澹化版權糾紛,除此之外,他主導了對抖樂海外版的更名。
一位海外事業部的運營主管認為,在發達國家,讓產品最終陷入窘境的是增長。
中外移動互聯網增長變現渠道有天壤之彆。
在國內,手機預裝市場大,曝光渠道星羅棋布,整體價格公允。
海外生態是,用戶增長和變現壟斷在兩家巨頭手裡:Facebook和Google。
“項目在跟他們競爭。用戶來自這兩條線,變現渠道還來自這兩條線,增長模型是一個死循環。”
如美國,一個用戶成本3美元,但在全生命周期30天內,隻能獲近1美元收入。
“掙不回來錢,結果就是你在給它交稅,”
上述運營人士總結道,“在海外,如果想做內容或社交產品,天花板是Facebook。它就是一個巨鱷。”
第一季度,由於缺乏新的切入點,抖樂出海計劃在焦慮中度過。
4月,戰略部撰寫報告,呈交到顧允麵前。
報告顯示,產品國際化希望渺茫,亟需轉型。
但顧允接受不了退縮。
“大老板篤信大力出奇跡,誰也不知道,他究竟到底哪裡來的自信。”
國際化事業部員工說,在他心裡,這個模式既然在國內驗證,就應當能走向全球。
然而,事業部這種獨立王國的弊端愈發凸顯,從抖樂中台抽調資源難度大,一個山頭不可能存在兩個聲音。
而劉新華想中途放棄,不符合顧允對他的預期,於是,在文化融入和產品方向的多重誘因下,劉新華在任僅不到一年就離開,加盟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