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 小說家馮夢龍 第十五個直播視頻:孟婆……(2 / 2)

至於明朝滅亡後,馮夢龍奔走反清,刊刻《甲申紀事》和《中興偉略》等著作,闡發自己對時政的看法。甚至還上書弘光帝,提出應效法古製鑄造錢幣,興利除弊等等舉措,那就更是讓人心生佩服。

隻不過馮夢龍雖然很好,但因為手裡沒有軍隊,所以馮夢龍暫時還不能成為朱棣的首要選擇。

然後之後的誠如黃宗羲等人,雖然也很是忠肝義膽,卻始終不足以讓朱棣選中他們。

於是朱棣就隻能將目光放回跟著自己這個太子一同逃亡的一眾人身上——國丈家是絕對不能去的,崇禎那個家夥糊塗,朱棣可不糊塗,畢竟他頂著太子的名頭,隻要叛軍一進城,不管這國丈是忠是奸,早晚保不住自己這個皇太子。

更彆說這曆史上自己這個太子就是被直接交出去投誠,即使沒有當場死亡,卻也是失去了挽大廈之將傾的大好時機。

所以現在最緊要的是趁亂出城!

而朱棣一來到這逃難途中,立刻就下了命令轉道出城,隨即就從海路前往南京應天府。

雖然到處動亂不安,但叛軍卻還未攻進來,而吳三桂也是在猶豫著要不要讓清兵入關。

隻要他這個正統太子安全抵達南京應天府,再登基為帝,就能直接號召天下人前來勤王,而到了那時候,不管是李自成,還是吳三桂,亦或者是建奴,解決起來那就都是手到擒來的事情。

隻是等朱棣真的到了南京應天府後,卻又是被大明朝的文官給震驚到了。

這些文官居然讓他這個太子殿下,也就是即將登基為帝的皇帝自己掏錢來補貼國庫,而且打仗還要看到錢才能出發,不然就要起義造反。

知道明末有點爛,但真的不知會這麼爛的朱棣:“!!!”

黛龍表示這很正常,與其說明朝是輸在李自成和清兵手裡,不如說明朝是輸在皇帝太要麵子,而明朝大臣又太不要臉的情況上。

“其實如果讓漢朝的皇帝過來,隨便來一個都能完勝這些大臣和宗親,因為大漢老劉家就是從來不在意臉麵,絕對就是他們的克星。”

綠龍也神色淡然的過來湊熱鬨,對大明王朝文官的武德充沛程度很是感興趣。

“若是讓宋朝皇帝來體會一下大明朝的文官——這直接能在朝堂之上,當著皇帝的麵子,將錦衣衛這個武將級彆的指揮使給打死,說不定他們那瘋狂打壓武官的疑心病就能不治而愈了。”

天幕之外的明朝君臣:“……”

天幕之外的宋朝君臣:“……”

——天哪!這明朝的文官真的就隻是文官,真的不是武官假扮的嗎?!

——可怕!真是太可怕了!

不過那都是在皇帝要臉麵的情況下,現在朱棣來了,那就是直接就把棋盤都給掀飛,不管是誰,都抵擋不住朱棣這一哭二鬨三上吊的做法。

——先是在朝堂之上哭訴大明朝的亡國之痛,明示暗示大家都即將成為喪家之犬,若是不想當這種神州大地的民族罪人,最好就是趕緊有點表示。

隨後朱棣又以新帝的身份下罪己詔,直接將大明朝滅亡的罪過推到朱明皇室宗親身上,說都是老朱家辜負了天下臣民。

現在他作為新帝要洗心革麵改天換地,隻要能複明成功,那大家就都是華夏的救世功臣。

同時朱棣還寫信去給各位朱姓宗親藩王,主要意思就是現在大明朝都要亡國了,現在我這邊要勇將有勇將要民心有民心,你們這些藩王彆起那些歪點子去爭正統,再內鬥我們老朱家就真的要亡國!

現在我這個先帝崇禎皇帝的嫡親太子在這,嫡出的定王也在這,你們這些八竿子打不著的藩王不趕緊帶著錢帶著兵過來幫忙,是打算跟著先帝一起下去見太.祖皇帝嗎?!

順便朱棣還給諸多藩王詳細普及一下□□皇帝最愛的扒皮大法,接著又說起宋朝靖康之恥的教訓。

——這些建奴的祖先可就是那些金人,等他們真的把大明江山給拿下,那我們這些姓朱的就有一個算一個,都得兩腳一蹬下去跟列祖列宗謝罪。

屆時那就是以發覆麵都沒有臉了!

最後又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打感情牌,說什麼自己也是明白大家的難處,若是真的不敢過來幫忙的話,那就上交些錢財,然後閃一邊去吧。

等我這個太子殿下兼新帝把那些李自成吳三桂和建奴什麼的乾掉了,你們可彆過來打秋風!

還有一件事,若是各位叔叔伯伯真的不支持一下,那我可得去哭太.祖皇帝的陵墓了,到時候誰會丟人現眼那就說不定了。

而且都是姓朱的,咱們老朱家的祖業都要保不住了,你們意思一下上交一半的身家總是可以的吧!

要不再去打聽打聽我這個皇帝的含金量,你們不會真的不願意吧?!

而就在這時,吳三桂怒發衝冠為紅顏直接開門讓清兵入關了,清兵一入關立刻就頒布了“剃發令”——這是生怕老朱家複明不成功啊!

本來天下人,尤其是百姓大多都不在乎皇帝是姓朱,還是姓李姓吳或者姓愛新覺羅,但“剃發令”一頒布,強行要求剃發易服,大家就都不同意了。

事實證明什麼東西的好壞就得靠對比,原本大家都覺得明朝真的不行真的很煩,但清朝這邊“剃發令”一來,大家就都覺得還是大明王朝好。

甚至有些人都攜家帶口扛著行李要往南京應天府這邊逃跑,就是為了避免“剃發令”。

因為一旦剃發易服,那亡的可是乾百年來都讓人引以為傲的華夏文明、漢家衣冠!

這時候朱棣又順應民意的提出一個反清複明口號——明可亡,天下不可亡!

於是在清朝這邊自毀長城出“剃發令”,而朱棣又一副禮賢下士的明君作態下,全國各地仁人誌士們的時抗清意誌無疑達到了一個高峰。

無數人紛紛逃往朱棣所在之處,甚至還都被燃起了鬥誌要將這些該死的建奴都趕出去。

而清朝這邊針對大量人口流失,又是下意識做出了極嚴厲的禁止措施,於是強壓之下必有反抗,這農民起義立刻就沸沸揚揚的發展起來,甚至還沒能達到抑製百姓南渡的苗頭。

無奈之下清朝隻得收回了“剃發令”,但失去的人口和民心卻是再回不來。

南京應天府這邊對建奴出的這個昏招彈冠相慶時,也趕緊火急火燎的安排這些湧進來的百姓,同時也順便征募了許多新兵,為接下來的打仗做準備。

隻是人活在這世上,萬事都離不開錢。

尤其是要攢夠把建奴打敗的軍餉,隻靠那些藩王宗親“自願”上交的錢財還遠遠不夠,於是朱棣又把目光投向江南富庶之地。

若是他沒有記錯的話,這些江南財閥可是在清朝穩定之後都被抄了家,而抄出的錢財何止數億萬,再加上還抄了大明官員的家,簡直就是一下子能填滿清朝的國庫。

於是朱棣就又開始寫信了,而那些江南財閥不乏有識之士,都不用朱棣使出強硬手段,就立刻慷慨解囊,聲稱要掏空家底助大明光複神京。

特彆是某些在朝中有人的,更是想要賭一個從龍之功,想要一躍龍門扶搖直上,那就是比誰都要著急複明一事。

此前皇帝和朝廷的動作已經十分明顯,而且這位新君似乎也有明君之象,而反清複明的風向更是透露給了全天下人,如今建奴又來一道“剃發令”,那就是為了漢家的未來,也得拚一把了!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反正就是頭可斷血可流,剃發易服絕對不可!

而在有前頭幾家做帶頭人,剩下的自然也紛紛跟著出錢。

當然還得集體寫份投名狀上去,免得聖上不知他們的功勞。

不過事情也得說得含蓄委婉一點,但重要意思必須得傳達到。

——聖上您可得靠譜點,這可真的就是他們一大半的身家了,剩下的就隻是夠一家老小吃吧穿暖了。若是事不成,那他們也跟著一起殉國算了!

朱棣就是敷衍點頭,隨後又寫了一封信過來安撫一二。

但要再承諾些什麼,那就沒必要了,因為真功夫都得在戰場上使出來。

現在說一千道一萬,那都是沒多大用處。

於是在招兵買馬和軍餉都集全之後,朱棣就開始磨刀霍霍向清兵了。

不過自從之前朱棣還秘密派錦衣衛去拉攏李自成手底下的人——目的也很簡單,隻要李自成死了,那剩下的起義軍就都可以向大明投降歸順,屆時再建功立業一番,將那賣國賊吳三桂和建奴都趕出去,那就是升官加爵也不成問題。

說實話,這實在是很讓人心動。

——畢竟大明朝可是很少行招安之舉,此時新帝親自招安,豈不是正代表著至高誠意?

尤其是在這封密信還是大明新帝的親筆信,再加上這新帝的種種作為,還有那四麵八方湧過來的反清複明人士,也是一大壓力。

此時終於得到歸順的機會,那便是誰擋道就得殺誰了!

按照朱棣的想法,他其實希望能夠招安李自成和李自成手底下這些順軍的。

一來這也算是曆朝曆代對於民亂的慣常手段了,二來順軍有確實就是作戰經驗和勇猛,跟朱棣逃難過來的路上見到的那些衛所兵相比那就是綽綽有餘,如果真能招安勢必增強大明實力,能更好更快的反清複明。

三來一旦招安成功,那這些人就會是他這個新帝的嫡係人馬,跟那些大山頭都沒關係,甚至還有舊仇,若能化為己用很有利於皇帝掌握實權。

“隻可惜我現在明麵上是朱由檢的親兒子,而且還是嫡親太子,眼下那大順皇帝李自成還健在,此人作為逼得崇禎皇帝自儘的罪魁禍首,我是絕對不能流露出想招安李自成想法的,否則必然就會引起朝野上下的震動……”

朱棣呢喃道,他是真的不在意朱由檢是怎麼死的,那個王八蛋都敢去上吊殉國了,卻不敢站出來堂堂正正的和李自成打一仗,大不了就是兵敗被殺,難道還會比上吊自殺更糟糕嗎?!

想明白這一點,朱棣就隻能等待時機。

而且如今建奴正在北方忙著打順軍,那他朱棣就可以暗地裡拉攏順軍,順便再拋出幾個讓人無法拒絕的誘餌,若是順軍那邊咬鉤了,那李自成是生是死就是一份極好的投名狀。

在得到順軍那邊的回答前,他作為大明新帝,最應該做的就是儘快練兵和攢軍餉,到時候能不能打敗清兵,就得看他們的大明將士了。

——畢竟他們大明將士也是軍餉一滿,就勇猛不可敵!

此時此刻作壁上觀,就是為了在必要的時候“聯寇抗虜”,然後將清兵一擊斃命。

隻是在這一點問題上,朱棣試探朝臣好幾次,卻發現居然有不少人附和之前史可法提出的“聯虜平寇”。

而且除了臭名昭著權傾朝野的東林黨人,也不乏其他黨人,可見這件事情根本就不是什麼黨爭,他們真心就是這麼想的。

感到頭疼的朱棣:“……”

神龍就很明白這些人是怎麼想的,“畢竟崇禎皇帝剛死沒多久,這些大臣就算不為你這個太子殿下著想,也得為自己頭上的腦袋著想,萬一你這個孝順兒子一怒之下要砍人,那也是為父報仇,根本就指責不得。”

朱棣當然明白這個道理,所以現在才有點騎虎難下。

“若是李自成能為了華夏之大業而去死,那我就記他一攻,到時候在陰曹地府見到就分他功德……可若是他不識趣,那就隻能我親自送他下地府了。”

黛龍:“那李自成可就慘了,這地府下麵有那麼多的明朝皇帝,再加上朱由檢又剛剛死下去告狀……”

天幕之外的大明君臣嘗試著想象一下,然後就都不由自主的露出微笑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