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迷信害死人, 皇帝封建迷信起來更要命。
這事兒要從兩年前說起。彼時,皇帝也已四十出頭,自二公主出世後, 宮中十年沒有好消息了,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一日夜裡, 他做了個夢,夢見一個彩衣女子懷抱著孩子,對他笑說:“且看汝子。”
皇帝大喜,趕忙上前,然而才靠近, 彩衣女子便勃然變色:“竟是穆武後人, 速速離去!”
說著彩袖翻飛,直接把他掀了個跟頭。
皇帝在夢裡驚醒,次日便招欽天監解夢。
這種有名有姓的夢境, 編都不好編, 欽天監隻好委婉建議皇帝把西華宮重新修一修——多年前, 武宗在這裡賜死了數位後妃。
皇帝顯然也聽說過這段往事。
先帝無子, 但據說後妃曾有人懷孕, 可不知怎麼的,說這妃子紅杏出牆,和假太監胡搞懷上的。此事不知真假, 隻知道武宗確實賜死了後妃, 並杖殺宮女, 整個西華宮血流成河,怨氣極重。
因這遭事兒,如今西華宮裡都沒住妃嬪。
莫非, 她是冤死的?
皇帝心中存了疑竇,便一麵修繕西華宮,一麵尋老人來問。
先帝在位時,後宮血洗過不止一次,但總有兩個老宮人僥幸逃出生天,在太監的引導下,酒後說了真話。
“西華宮娘娘是被冤枉的!那會兒先帝疑神疑鬼的,見著個影子就說是奸夫,活生生將娘娘打死了,落下的胎兒都五六個月大,是個男孩呢!”
老宮人兩眼渾濁,口齒不清,“全死了,沒人承認娘娘偷人,全打死了,後來就有人認了,可認了又有什麼用,誰又逃得了?報應!都是報應!!”
秘聞傳入皇帝耳中,真不是滋味。
他能理解先帝的瘋魔,幾十年無子嗣,多少有些猜測,怎能不疑神疑鬼?又暗自警醒,虧得他不似先帝,畢竟有兩個女兒。
於是秘密做了幾場法事,想消解西華宮的怨恨,卻始終無果。
日子一天天過去,他愈發不安。
先帝造孽,為何報應在他的身上?莫非今生就注定無嗣,將來和先帝一樣,不得不過繼一個?
皇帝不甘心,他和先帝不一樣,他能生,他生過。
現今生不出來,必是風水之故。
從前淡淡的疑竇,就此逐漸演變成出強烈的念頭。
再者,皇帝幼年時曾享受過齊王獨一無二的父愛,自繼位後,又有二十年不曾侍奉親母,早有愧疚。且孤家寡人二十多年,身邊說真話的人越來越少,連謝玄英都離開了,愈發渴望親情。
思念、愧疚和恐懼交織在一起,使他下定決心歸宗。
事關重大,他沒有對任何人透露,隻耐心等待合適的機會。終於在去年夏天,等到太後病重,一命歸西。
皇帝知道,機會來了。
展眼一年過去。
楊首輔終於得知了真相。
他久經風雨,倒也不覺得離奇,彆說皇帝了,普通人家生不出兒子,什麼偏方也得試試,什麼佛都想拜拜。
皇帝什麼都有了,對得不到的東西也就格外執著,沒兒子的求兒子,兒子多的求長生不死。
這執念是破不掉的,楊首輔琢磨的是,這事因能不能解。
說服欽天監好辦,找惠元寺或者清虛觀也好辦,可問題是皇帝信不信呢?
答案不言而喻。
嫻貴人失子,皇帝想的肯定是沒有歸宗,孩子就保不住,這才更堅決地命他們商議。所以,沒達成目的前,他不會改主意。
想明白了這一點,楊首輔就忍不住歎氣。
運氣不好啊。
假如是其他養子登基時,想尊生父為帝,朝臣還有一爭之力,今上卻已經做了二十幾年的皇帝。
大權在握,做人臣子的就算再豁出性命,怕也不能威脅到那把龍椅。
尤其臣下各有各的心思。
你不樂意做,有的是人做,瞧瞧王厚文最近得意的樣子。
楊首輔眼神微沉,放下了手中的核桃。他慢慢起身,在屋裡踱步,舒展筋骨,五十歲的年紀不算大,他可沒打算將首輔之位拱手讓人。
既然皇帝勸不得了,該讓步還是要讓。
說白了,認不認生父沒有那麼重要,重要的是皇帝怎麼看待綱常。
楊首輔不是不欣賞陽明學問,可在他看來,心學過於追逐天性,詆毀程、朱,挑戰禮法,乃治理天下的一大阻礙。
政令出於朝廷,下頭的人應該遵守,而非挑戰質疑,若人人心中都有道,人人都以自己的道為正道,朝廷還怎麼運轉?
故心學弊端甚眾,當為異端。
“來人。”楊首輔喚人。
守在門口的小廝立即入內,垂首低頭:“大人。”
“請趙、蔡、匡三位大人來一趟。”
“是。”
三人很快到達。
他們算是楊黨的核心人員了:蔡義,原任戶部尚書,如今被調往都察院為右都禦史;趙侍郎,楊首輔上任後第一個調任的心腹,頂替了原來顧侍郎(顧蘭娘的叔父)的位子,為吏部右侍郎;匡尚書,工部尚書,楊首輔的親家,六部中最有油水的部門,西華宮的修建便是從他這兒透出的線索。
“奇山。”匡尚書年紀最大,關係最鐵,第一個開口,“這時候叫我們來,可是有什麼事?”
楊首輔請他們入座,緩緩道:“有一事要與你們商量。”
--
梵淨山風光秀麗,程丹若本想多玩幾天,卻被薑元文一封信給叫回去了。
她和謝玄英匆忙回家,還沒來得及歇口氣,薑元文便將邸報拍在他們跟前:“大局已定。”
程丹若拿起邸報,仔細讀上麵的文章。
這是一篇奏疏,文辭優美,用詞典雅精準,道理明白易懂,大致是說三綱五常對國家穩定的重要性,這都是程朱理學的老生常談了,不足為奇。
但道理講完,還講了孝的重要性,表示這是人倫大義,國家根本。是以,當年武宗無子,論理,老齊王為次子,兄終弟及理所應當。
皇帝願意過繼,是考慮到武宗活著的時候無人儘孝,所以才認武宗為父,為他養老送終,撫慰平生大撼。
這是大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