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翻雲手(2 / 2)

我妻薄情 青青綠蘿裙 8972 字 9個月前

如今,母後皇太後已去,享受了幾十年兒孫繞膝的天倫,皇帝已經儘了責任,現在想對生父生母儘孝,應該給予支持和肯定。

再說了,天子為天之嫡長子,和尋常百姓不同,有必要正本清源,讓天下人都知道其來曆,使後人不被蒙蔽,故該準許皇帝尊生父為本生皇帝,生母為本生皇太後,全兩宗之人倫。

唯一的區彆是,本生皇帝未真正做過皇帝,乃是追諡,故不入太廟,隻能額外建家廟祭祀。

程丹若看得頭昏眼花,沒搞明白這是認了兩個爹,還是分了大爹和小爹。

薑元文提醒:“夫人且看上疏之人。”

程丹若連忙看去,卻是個眼生又有點熟悉的名字:祁襄。

“這人是……?”她擰眉細想片刻,“我好像在哪裡見過。”

謝玄英認得:“楊首輔的女婿,以前應該是中書舍人,現在是在尚寶司了。”

她恍然。

中書舍人,皇帝的代筆秘書,尚寶司,從前負責和她對接的公章部門,所有敕令皆從他們手上過,絕對的機要位置。

當然,最要緊的是他和楊首輔的關係。

這無疑是代表了楊黨的態度。

他們讓步了。

薑元文道:“事出反常必有妖,不妙啊。”他嘀嘀咕咕,“還未傷筋動骨便這般退讓,必有其緣故。”

一年時間足夠大夏各個地方的人都關注到這件事。

不誇張地說,現在無論是江南還是齊魯,提起歸宗,讀書人都有自己的一番道理和見解。因為皇帝的偏向,王尚書的熱門,心學門人肯定比理學子弟更興奮,更飽含期待——假如以後科舉能堂堂正正考心學的題目,該有多好啊!

薑元文考科舉但不想做官,隻想把學問發揚光大,奠定“心即理”的道統。

皇帝歸宗的事讓他看見了希望,可現在,他覺得太順利了一點。

“撫台,你認為……”薑元文口氣嚴肅,“此事可有蹊蹺?”

謝玄英沉思許久,方道:“首輔是重權之人。”

程丹若挑起了眉梢。

確實,楊首輔重視理學而貶低心學,但這不代表他是個執著於真理的人,和左鈺完全不同。

左鈺堅持心中的對錯,蹲大牢都不改口,楊首輔卻隻是把思想當做統治國家的工具。

理學更好用,更能治理國家,就用理學。

某種程度上來說,她也是這種人。

她學習心學,但不認為是真理,畢竟心學是唯心主義。所以,代入一下自己的話,楊首輔的退步肯定代表了他獲得了一些利益。

是什麼呢?

-

隨著楊首輔的退讓,歸宗一事便成定局。

皇帝經過了漫長的思索,最終同意讓了半步,不讓親爹進太廟,而是額外建造一座家廟祭祀。

齊王太妃獲封皇太後,入主清寧宮。

這似乎是心學黨的勝利,是人情戰勝了倫常。

然而,果真如此嗎?

不,整個八月,都是楊首輔的主場。

他乾了幾件事,每件事都讓人倒吸一口冷氣。

第一件事,楊首輔說,這兩年國家事多,北邊互市,南麵打架,沿海倭寇,都迫切需要人才,尤其是中西部,西南苗亂死了不少官員,職位空缺,但因為地方貧苦,大家都不願意去。

所以,申請增加中榜進士名額,多錄取科舉落後地區的人,給他們一個機會。

這可是進士名額,比大學擴招值錢多了。

每一個名額,就多出一個官,多雞犬升天一個家族,天大的好事兒。

再者,春闈錄取分為南北中榜,南人、北人的名額不變,隻是給中部地區的舉人多一點機會,並不會侵害其他人的利益。

一時間,中榜出身的官員們無不讚同,他們都迫切希望多一點鄉黨,也好互相提攜。

僅此一事,就足以讓楊首輔爭取回士人的好感。

第二件事卻更是重磅。

楊首輔又說,春闈畢竟是明年的事,人才缺口的問題卻迫切需要解決,所以,可適當放寬舉人為官的限製,允許各地舉人在地方政府為官。

舉國沸騰。

要知道,從前舉人想當官,屬於原則上可行,實際千難萬難。

首先你得在吏部有門路,得多送錢,人家才肯把你的名字登記上去,其次,空缺的不是窮鄉僻壤,就是戰亂地帶,反正沒有好地方、好差事,愛乾不乾。

但能在地方政府當官,雖然進不了京城,入不得六部,那也是官兒啊!

大家殷切地等待皇帝的批複。

皇帝……同意了增加中榜進士的名額,但拒絕舉人在地方為官一事,隻說若無進士補缺,準舉人候補。

大家都很失望,不過也在意料之中,為官者不能在籍貫地為官是常識,進京候補就候補吧,萬一呢。

就當眾人以為楊首輔就此打住時,他才打出了最勁爆的一張牌。

楊首輔說,多年來,官員以留京任職為榮,出京外任為下,許多人中了進士就入翰林,一輩子也沒有離過京,滿口大義,隻會空談,而不知地方庶務。

都說非翰林不能入閣,可不通實務的人怎麼能治理好國家呢?

為長遠計,請求讓京官外放,地方官入京,如此,京官能得到鍛煉,地方官也能帶來最新消息,讓朝廷了解各地的情況。

這意見提得中肯,也完全戳中了皇帝的內心。

很多京官對外麵的世界一問三不知,隻知道書本說,可他縱觀各地奏折,知道各地都有變化,就拿長江水患來說,工部很多人提起黃河水患頭頭是道,說到長江淮河便還以為都是小災情,完全沒意識到世界在變化。

再者,作為帝王就沒有不想增強掌控力的,不然也不會有回京述職一說。

地方官入京,既能避免如定西伯之類的土皇帝擁兵自重,也能掌握地方上的最新動態,一舉兩得。

皇帝足足思考了三四天,同意了這份奏請。

於是,京官們一時人人自危,地方官卻無比殷勤起來。

楊首輔再度掌控住了局麵。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