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教育思想的萌芽時期,首先是孔子。
孔子的“庶、富、教”,是曆史上最早論述教育與經濟發展的。
“性相近,□□也”,是環境影響論,否定了人的先天稟賦。
“有教無類”是起點機會均等,一種相對的公平,“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孔子性三品,分彆是上智,生而知之;中人,學而知之;下?愚,學而不知。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君子,學而優則仕,並且有三方麵的要求,分彆是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
重視仁和禮,禮是道德規範,仁是最高道德準則,“仁者愛人”,中心是愛人。
文行忠信。
他的教育思想還有,啟發性原則,是我國第一個提出啟發誘導的,西方第一個提出的是蘇格拉底,又稱作助產術、產婆術。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朱熹對這句話的解釋,憤是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啟是開其意。悱是口預言而未能之貌,發是達其辭。】
何夏夏看了眼資料上總結思想內容的表格,用手將思想那一列給蓋住,然後通過一旁的《孔子》原文,邊判斷是什麼思想,邊將手慢慢下移,進行校對。
【視其所以……求也退……因材施教,也是最早提出。
學而不思則惘……學思行結合。
溫故而知新……鞏固性。
欲速則不達……循序漸進。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疏導。
其身正,不令而行……榜樣示範。
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五十……。啊!終身教育。】
何夏夏根據原文的其中一小句、一些關鍵詞,立馬就猜測出了相應的思想。
而諸朝看著天幕的人,不僅自然地將原文給補齊,還第一次知曉了,後世將這些稱之為教育思想,並進行了總結。
比如緊接著提到的墨子。
除了其主要的兼愛非攻外,天幕也將提及到的其他思想加以了概括。
其中的“染於蒼則蒼”被稱為“人性素絲說”,同樣是環境對教育的作用,而“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從事焉”被概括為量力性原則、“言必行行必果”被稱作知行統一。
後頭還有孟子、荀子、道家等的教育思想。
甚至還說《學記》是世界上第一本專門論述教育和教育問題的著作。
諸朝在聽完這一長串的內容後,心頭頓時有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放在以前,哪怕聽到天幕說放眼整個世界,之後他們的文明是不曾斷絕過的,他們也無法體會到天幕為何要用那樣自豪無比的口氣來說。
現在他們懂了。
文明不似曆史,從地下挖出來就能重見天日。
也是在這個時候,他們開始對秦始皇的書同文,對許慎的《說文解字》有了不一樣的理解和看法。
【好餓,吃個早飯先吧。】
天幕裡晃動了一下,就隻剩下放著一本資料的桌麵,諸朝的人突然發現,這張書桌,和此前天幕中一直出現的,不是同一張了。
書桌的前麵放著一個兩層的木頭架子,上頭放了五顏六色的筆和尚且不知道為何物的東西,應該都是用來學習的。
而書桌的左手邊,是一整麵無比純淨透徹的玻璃窗。
外頭的天色已經亮了不少了,雖然有“防盜窗”柵欄的輕微遮擋,無法完整地看見外頭的景色,但是對麵那兩幢仿佛要直入雲霄的高樓之間,是一大片青綠的樹冠,上頭打了一層薄薄的金色陽光,一切看起來都是那樣的祥和靜謐。
不會為了戰爭而擔驚受怕,不會為了溫飽而惶惶不安,就連求學,也是想學什麼,就能學什麼。
後世,就好像是一個,不論想做什麼,都能夠輕而易舉就實現的“世外桃源”!
正當諸朝都心生向往的時候,何夏夏端著一碗一碟回來了。
她將裝了一小半白乎乎東西的碗放到鏡頭前,然後滴滴兩聲,就有冒著熱氣的水流流了下來。
他們眼見著何夏夏拿起勺子,在碗裡攪拌了兩下。
約莫半盞茶都不到的時間,那小半碗東西就在他們的眼皮子底下,變成了黏糊的滿滿一碗粥。
直到何夏夏就著油炸花生米和蘿卜丁吃完了一整碗燕麥片後,百姓們還在衝擊中。
“這是什麼米,竟如此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