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第三十四課 都江堰(1 / 2)

李曉詩揉揉眼, 有點不敢相信。

明明之前還是“命人講”的,這次的意思是……要親自講?

那行字還在那裡,李曉詩眨了眨眼, 生怕對方反悔似的, 連忙重重一點頭:“要!政哥哥您請!”

什麼先讀課文……都再說吧!等始皇講完再讀, 沒準還會更加印象深刻!

秦。

剛剛講完長平之戰的王翦剛想去看他們陛下,才想起來這是在自己家裡。

王翦:……

其他都在家裡的臣子們:……

天可憐見的,他們陛下為了大秦真的付出了好多啊!嗚嗚。

嬴政單手支著下頜,視線放在天幕的少女身上, 燭火下,他眉目間神色和緩,比平日少了許多凜冽。

“欲說這次變法, 須從徙木立信始——”

【孝公和商鞅擬定了變法條目, 憂心百姓不信任新條例, 於是立下了一根丈長的木杆,說若有人能搬動此木到北門,就獎十金。無人相信。商鞅就再加賞, 提升到了五十金,於是有人嘗試, 就此拿到了五十金——這是變法前, 為自己立信的舉動。】

李曉詩聽不到嬴政的語氣,但看著這些文字, 她卻忍不住歎了口氣。

“百姓們竟然不相信官府的政策,官府想要頒布為提升大家生活水平的新法令, 竟然還要用這種手段來給自己樹立形象,真的……”

嬴政也沒想到李曉詩的注意點在這裡,他以為李曉詩會感歎於商鞅的才智。故而略略一挑眉:“為何這麼說?”

李曉詩搖頭:“法令, 應該是謀求幸福的工具,如果是好的法令,百姓們擁護它、保護它、生怕它被廢掉還差不多,怎麼會不信任它們呢?而如果法令是壞的,那百姓們當然不想要,就算官府再有什麼方法,事實放著,百姓自己就能看到好壞,信了又有什麼用?其實法令這種東西,時好時壞,百姓自己就應該有判斷力,如果是好的,他們自己就應該遵守,為什麼還會不信任?看到好的法令,還對官府對法令產生懷疑……那也太愚昧了。”

李曉詩又搖頭,“商鞅變法的法令,都是為了國家提升實力的,也是真的能讓百姓吃飽的,結果他還是要這樣煞費苦心地立信……幾千年來都這樣的話,也難怪最後會……”

會什麼?

上次“史書”末尾發生的那些事嗎?那些令公元紀年變成華夏紀年法的事嗎?

帝王皺眉,臣子凝思。

李曉詩呼了一口氣,看向鏡頭,語氣鄭重,“所以,我說一句題外話。前輩們,統治者們,如果你們有時間了,請一定要好好想一想,讓老百姓們都做笨蛋,對你們的國家,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

嬴政也漸漸攏起眉心。

秦自孝公商鞅變法起,就一直是以法家治國,法家政策中特彆點出的一點就是“愚民”,而李曉詩說,讓他們好好想想,這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

……這還用想嗎?

一個十二歲少女的話,能當得什麼真,她又怎麼會了解秦國的狀況?在那個時候,如果不愚民,不把百姓們牢牢釘在田地裡,哪裡來人為國家種地、為國家勞作?

隻是不知道為什麼,雖然這麼想,但嬴政心中仍然隱隱覆上了一層揮不去的薄膜,讓他思路雖開,卻不複往日通達。

李曉詩也就是心血來潮多說了幾句,把話題拉回來,她又道:“徙木立信結束啦,政哥哥,繼續講吧!”

嬴政用指腹按了按眉心,暫時壓下了雜亂的念頭。

【商鞅變法,頒布的第一條法令,便是《墾草令》】

【秦國鼓勵農人開墾荒地,秦的農業得以發展。】

也正是為了把這些人都按在地裡種地,才命令他們不得學習詩書、不得與有學識的人接觸,免得生出農以外的心思——這不是理應如此嗎。

似有若無的,嬴政好像有那麼點抓住了李曉詩的話和現實狀況的某個點,但那縷靈感一閃而過,快得抓不著。

【年後,秦國力大強,商鞅正式實施變法。】

【等秦遷都鹹陽,商鞅又進行了第二次變法。徹底廢除了井田製,開出的荒地均為個人私有,允許買賣,允許交易。由此,秦實力大漲。】

他說話乾脆、簡潔,沒那麼多廢話,就算是翻譯過的,也不會顯得太囉嗦,李曉詩一邊看他的彈幕,一邊對照課本上的內容。

【勞作中,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遊手好閒的人,罰做官奴。】

【壹山澤,則惡農、慢惰、倍欲之民無所於食——山為國有,與土地不一樣,禁止買賣,使農人勤勉,懲罰懶惰。】

【廢除貴族世襲,地方設立縣,著重官吏去管轄。】

【為所有人口上籍,禁止在籍外流動。】

【統一度、量,衡。】

他說的這些,和課本上記錄的雖然看上去不太一樣,但如果一條一條去比照,發現都是課本上的內容,而且還為課本上的內容做了不少補充。

雖然——有點乾巴巴的,如果是老師這麼講,他們班上絕對要睡倒一大片。

但,如果想想這是始皇帝在給她講課,李曉詩不僅不困,甚至還聽得聚精會神。

【秦設二十等軍功製度,戰功可以換來土地、房屋,以及爵位。】

李曉詩連連點頭:老師也講過這些。

老師還說,這些秦國士兵從此完全不怕打仗了,看見敵人都快興奮死了,因為那都是軍功,是機會,是可以用一條命去換全家飛黃騰達的機會。

老師還說,敵軍描述秦軍是:麵容猙獰,齜牙咧嘴,然後身上掛著一串人頭,興奮不已地衝入人群——當時班上同學都被老師這個說法給鎮住了。

這要是敵軍士兵,不得嚇得飛起了?

雖然多少有誇張的成分在裡頭,但也由此可見,這個改革後的軍功製對秦軍的士氣有著什麼樣的作用。

嬴政把一些商鞅變法的政令說出來,完全不怯未一統時那些國家抄去。

不是人人都有孝公的魄力,不是人人都有商鞅的無懼,而且商鞅被車裂的結局之前已經被所有人知曉,那些扶不上牆的廢物就更沒有照用這個政策成事的決心了。

大秦一步一步走來,是不可模仿的道路。

他不再說話,李曉詩卻還在琢磨商鞅的那些法令。

“其實,老師上課的時候就說,商鞅的眼光很超前。因為他的一些製度和我們現在使用的都很像。”

正聽著自己和新重臣事跡的秦孝公“謔”了一聲。

嬴政也抬了抬眼。

李曉詩開始細數:“我們現在也是縣,全國有好多個省、然後往下是市和縣。貴族這東西,完全沒有。”

她說出的第一句,就讓秦朝殘餘的六國貴族繃不住了,也讓很多仍然支持分封的官員繃不住了。

千年後的後世,連王朝都沒有了,竟然還在使用“郡縣製”?合著他們這些人就是天之棄子、嬴政就是天,是他們不自量力,非要和上天對著乾唄?

李曉詩:“我們也是人人都得上戶口,但不一樣的是,我們是可以隨便流通的,旅遊啊上學啊上班啊,都可以不在戶籍地的——還有統一度量衡什麼的,我們也都是,我們也有法律,人人也守法知法懂法。”

李斯鬱悶了:你們也按照律法辦事,那為什麼會不認同法家的思想呢?愚民怎麼就錯了?

“老師還說,商鞅的學說確實有局限性,畢竟受時代限製,這也是沒辦法的。但總的來說,他為後世的製度模板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而且在那個時候,敢於和貴族叫板的,是難能可貴的。雖然他最後也算是被貴族給反撲了,但是製度一直沿用下來了嘛。”

所有對商鞅心懷怨恨的貴族們都無語了。

行,行。最後他們是成功弄死這個人了,但是他的製度也照樣被沿用下去了唄??那他們費心想要殺了他又是為了什麼啊!

李曉詩把這一節兒的課文補念上,然後對嬴政道謝,才又開始下一段。

“在戰國這一課的最後版塊,是講的一項工程。一項在一些人看來,比長城還要讓人激動的工程,因為它養活了千千萬萬的百姓,穩穩當當地造福於民。”

戰國時期的觀眾們疑惑:一項工程能放來這個時期中做代表?什麼東西?

戰國之後的後世朝代則是有人心中一動。

工程——比長城還要激動人心的、造福百姓,難道是……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