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把士兵都放回去了,又自己越來越富,北邊那些虎視眈眈的人,能不眼紅他們這塊大肥肉?
聽李曉詩念出這個問題,劉徹幾乎是立時臉色就一變。
匈奴,匈奴。
劉邦則是歎了一口氣。
他不是沒去打過,但匈奴那邊都是騎兵,又個個驍勇,真的打不過。
呂後執政時期。
這位太後也忍不住眯起了眼。
——那些混賬東西。
文帝景帝也都沉默著歎息。
匈奴,是他們這幾代始終繞不過去的一道坎。
恨啊,西漢初期這些人,誰能不恨北邊的匈奴?
但恨有什麼用?
繼續養著那麼多軍隊,在對上匈奴時也不一定能贏,倒不如放了回去,先把國家這口氣給喘回來。
更何況,國家已經經不起這樣的消耗了、百姓們受不了繼續再打下去了,他們必須要休養生息。
還是那句話,有得必有失。
他們想要這口生機,就必須暫時放下那邊的怨、忍下這邊的氣,全力發展自己。
李曉詩歪了歪腦袋,露出了最近幾節課已經很少見的困惑表情。
她搖頭:“我也不知道。”如果不是有這條提問,她甚至還沒意識到這個問題。
對啊,把士兵都放回去了,那拿什麼抵禦外敵?古代和現代不同,戰爭是不斷的,總有人會來騷擾邊疆的。
李曉詩拿出了手機:“這樣吧,反正這節課內容不長,我就多播一會兒好了——讓我去搜搜這個問題哈,給我一點點時間。”
她打開搜索框,輸入問題。
[漢朝初期拿什麼抵禦匈奴]
李曉詩看了一眼搜索欄跳出來的結果,返回去刪除重新想問題。
這跳出來的全是漢武帝打匈奴,衛霍雙壁打匈奴,不是她要的結果。
一連換了好幾個搜索問題,李曉詩才在一堆的“漢武帝打匈奴”中找出了幾條能解答她疑惑的結果。
當那兩個字映入眼簾時,饒是李曉詩還沒有了解過相關的內容,也忍不住瞪大了眼。
她擰著眉毛,一條一條地看下去,又拿起筆,刷刷刷記下幾個點。
天幕前的觀眾們都好奇地看著她。
其實漢朝的這些統治階層以及後世的統治階層們都是知道這檔子事的,但他們知道,廣大的百姓們卻不了解啊,漢之前的人就更不了解了。
他們靜靜等著李曉詩給出答案。
終於,李曉詩再一次抬起了頭,臉上的輕快已經沒有了。
“……我知道了。”
她深深吸了口氣:“和親,納貢。”
是的,和親。
原來電視劇和小說裡經常說到的和親、赫赫有名的四大美人王昭君“出使”塞外竟然是來自這裡。
她說道:“……匈奴和大漢朝糾纏了三百多年,一直到東漢時期才徹底落幕。”
劉徹臉色冷厲。
一直到東漢、這麼說,也就是說,就算他把匈奴打廢了,他的將衝進匈奴王庭,封狼居胥,也沒能把匈奴問題徹底解決;他的後代,那個設置西域都護府的漢宣帝,即便有西域都護府,匈奴問題也依舊沒解決。
……匈奴。
劉徹心裡蓄起了滿滿一池的冰水,冷意懾人。
李曉詩:“史記說,當時有臣子進言,提議皇帝把自己的公主嫁給匈奴人,這樣的話,我們的公主就會成為他們的閼氏,公主生的兒子也會是他們的太子,這樣的話就能成為下一代單於了。”
“西漢當時采用的就是送公主或宗室女去和親、外加每年給匈奴供奉黃金糧食和絲綢等,換來匈奴不再南下劫掠。”
秦朝人:?
什麼?
…………給誰錢?嫁誰過去?嫁公主給誰?
趙構不以為然:“看到沒有?朕做錯了嗎?虧你們還熟讀史書,漢朝不也這樣?”
嫌他丟人的個彆大臣:……
打不過納貢,那叫暫時退讓,在這份屈辱之下臥薪嘗膽、休養生息,養精蓄銳靜待反擊時機。
打得過還退讓,這叫什麼?——這叫腦子有坑,純屬有病!
“雖然確實能起到一定的效果,而西漢給出去的錢,也遠遠要比打仗消耗來得少……”李曉詩的聲音有些低落,“西漢初期確實不能打匈奴,因為打不起。但那些女孩子們呢?”
她們一直都知道匈奴是敵人,一直都知道雙方有仇,是吃人喝血的極凶極惡之徒。
結果等她們長大,上邊告訴她們,讓她們去嫁給那些敵人,讓她們去塞外,去迎著風沙、去犧牲自己。
是,她們的犧牲的確為大漢換來了喘氣的機會。
可是憑什麼啊?
憑什麼她們就要犧牲?
用一個人去換一千、一萬、甚至十萬百萬人的安寧,這交易固然劃算——但成為那一個人的人,又何其無辜?
休養生息,文景之治,國力豐厚,這看起來完完全全一片歲月靜好。
但真的就是完完全全的歲月靜好嗎?
那些用纖細臂膀擔起這整個仍在搖擺學步、虛弱苟命的王朝的,用自己孱弱身軀替這個仍處於幼年的王朝、迎接所有來自北地的風沙的女孩子們,又有誰記得她們?
她們難道生來就該是為了國家付出這一切的嗎?
後人歌頌,歌頌統治者。
後人銘記,銘記統治者。
那這些同樣在曆史中扮演著必不可少角色、但若無人問起,就會完全泯然長河的犧牲者們呢?
可能是因為女孩子對女孩子的共情,已經逐漸開始接觸更多的網絡、了解到更多社會現實的李曉詩越想越難受,感覺心口好像被一團棉花給塞住,讓她快要喘不上氣。
她這段時間也逐漸開始對曆史進行一個深入的了解,所以這些政治方麵的問題她雖然不精通,但好歹也見過豬跑了,多多少少都能理解一點。
高祖文帝景帝,毫無疑問,這些都是十分優秀的統治者。
有了他們,才有了之後的漢王朝,才有了更之後兩千多年口口相傳下來的“漢”民族,也才有了後世的一切。
李曉詩也知道,這隻是一種取舍而已。
在那些當政者看來,他們所要承受的屈辱也絕對不是什麼可以忽略的事。他們也會感到憤懣,但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他們隻能選擇咽下這口氣,忍著這份屈辱。
與此相對的,能夠付出一個女孩子。去換國家十數年的安定,這也是很劃算的。
作為一個後世的人,李曉詩這陣子也看了這麼多曆史,了解了這麼多的事,這種很淺顯的東西她都能明白。
可是明白歸明白,明白不代表就不能覺得難過。
這些女孩子們——
……她們真的好可憐啊。
李曉詩揉揉鼻子,鼻音有點囔囔:“人和人都是一樣的,那些‘公主’們,她們也不是生來就要被犧牲的啊,這太殘忍了……”
她想說,請你們一定不要忘記她們,請你們一定要記得她們,是她們做出了犧牲,才有了大多數人的安寧。
她也想說,其實和親了也沒有用,匈奴照樣還是在不停騷擾邊境啊。
她還想說,能不能彆讓她們去和親啊,她們真的好可憐。
但李曉詩自己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最起碼在西漢初期這種時候是不可能的。
她們是在替整個王朝負重前行、承擔壓力。
組織了半天措辭,李曉詩也沒找出合適的說法來表達自己心中的感想。
最終,她搖了搖頭,衝鏡頭道:“——那我下線了,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