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第六十二課 鬥富(1 / 2)

這一整個單元, 怕是都沒有什麼安定祥和的時候。

在當初預習翻過這單元的課的時候,李曉詩就有這麼個覺悟了, 但仍然沒想到,在真正學習時,那字裡行間的顛沛流離還是讓她有點難受。

隻聽老師講的內容,兩晉的這些事,就已經遠比她想象中的要更過火了。

“大家好,我們這次要了解的是第十七課。”

又一周過去,李曉詩再一次坐在鏡頭前,向著大家打招呼,念出了這一次課的題目:“——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

在她念出這個標題後的數十秒中,天幕前三國西晉之後的後世朝代, 一片寂靜。

元清本就是少數民族政權, 所以也沒有什麼太大反應,隻稍稍若有所思了片刻, 旋即了然。

唐宋卻都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尤以唐朝為甚。

西晉的短暫統一, 曆史上確實是這樣的。

但導致西晉統一的胡人亂華、禍亂華夏,那麼久的割據和混亂, 那麼長久的戰爭和災難,難道不應該拿出來和這一內容放到同一“課”裡去說嗎?

為什麼這裡會多出一個“北方各民族內遷”?

……等等。

房玄齡與杜如晦交換了一個眼神, 看清對方的眸中的猜測, 都覺得有點不可置信——這簡直算得上荒謬了。

在他們陛下的授意中, 大唐一直在著手編撰《晉書》,而房玄齡更是身為監修,和褚遂良他們一起參與到了晉書的重修中,所以對這段的過往可謂很熟悉。

西晉確實不能說是完全沒有和“北方各族內遷”對上的事……但,這樣的“等量代換”、分換其中含義, 真的合理嗎?

李世民又豈會不懂他們在想什麼,他有些複雜地搖搖頭:“從李曉詩的言論就能看出,後世一定是各族共治,民族交融。有這樣的前提,又怎麼能出現破壞團結的言論和事情出現?想必定是為了教習少年人,不願讓‘漢族’少年心中生出對‘少數民族’的不滿,也不願讓少數民族的少年對漢人生出疏遠。”

身為統治者,他很容易便理解了這種情況。

掩蓋血罪,粉飾和平。

這種做法雖然看似不該,但如果是在一定的前提下、譬如……所需,一種手段而已,那確實是“合理”的。

下方眾臣俱也都歎息。

是合理的,隻是未免有些苦了那些淪為“各族融合”中燃料和犧牲品的、數不儘的生命。

李曉詩渾然未覺各個位麵的這份沉默,她做開場道:“西晉結束三國分裂,統一了全國。但西晉的統治卻很短暫,這是因為什麼?”

“魏晉時期,除了漢族以外,還有匈奴、鮮卑、羯、羌、氐等等民族活躍在曆史舞台上,他們是從哪裡來的、又都做了些什麼呢?”

漢。

一眾老劉家皇帝們皺起了眉。

不是說匈奴的問題在東漢就徹底消滅了嗎,怎麼到了晉還有匈奴?

曹操也很費解。

東漢末年紛爭混亂,各種西涼人胡人都曾加入這個亂世的爭雄中,像馬超不就是號稱“西涼錦馬超”麼,還有董卓那些軍隊、公孫瓚那些人,而且就連他曹軍中也有不少。

曹操按揉著額邊的穴位,思索著。

匈奴人之前想在中原作亂,被他在河水地域逮住一頓揍,後來雖然收了匈奴人到手下,但地位比東漢這些人覲見漢室歸降時低了不止一點半點,又各方麵嚴加管控,按理應該翻不起什麼風浪的才對。

可李曉詩之前提到過一個詞,“各民族政權分立”。

難道之後匈奴人也在中原興風作浪,建立起了獨立政權?

李曉詩:“這節課同樣要分成三個部分來講,分彆是西晉的建立、八王之亂,和少數民族內遷。”

她沒有停頓,繼續說道:“在三國後期,雖然還是三國鼎立,但逐漸發展下來,不管是兵力還是人口,魏國的實力都是最強的。而因為種種原因,吳蜀則日益衰落。後來,在薑維依然在北伐時,魏國大將鄧艾偷渡陰平,滅了蜀國,從此天下就隻有魏吳了。”

“在魏國,除了我們之前說到的荀彧啊荀攸啊郭嘉啊賈詡啊這些人,還有一個人是很厲害的,也就是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的爺爺,司馬懿——雖然沒有怎麼得到曹操的看重,但司馬懿支持曹丕擁立曹丕,在曹丕稱帝的路上立下了不小的功勞,所以很受曹丕器重。再加上抵禦諸葛亮北伐、平遼東啊等等事情,導致他在魏國的權利日益增大。曹丕死後,司馬懿成為托孤大臣,輔佐新上任的曹睿。後來曹睿也死了,仿佛中了東漢末年皇帝的詛咒一樣,然後司馬懿又成了托孤大臣。”

“這樣的待遇中,司馬懿逐漸控製了魏國的軍政大權。在司馬懿死後,他的兩個兒子又相繼專權,在這時,魏國的皇帝已經和傀儡沒什麼區彆了。司馬家的人全權攝政,隻差沒稱帝了。這也就是一句話、‘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由來。”

“公元266年,司馬炎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晉,以洛陽為都城,曆史上稱這個時代為西晉。司馬炎就是晉武帝。到公元280年,西晉滅了吳,徹底統一全國。”

西晉的發家史一經公布,曹丕的目光就掃向了司馬懿,眸子黑沉。

司馬懿沉目而立,沒有驚慌失措,也沒有立刻跪地求饒,他恭敬道:“臣不知。”

他的確不知道那些事。

所以他仍能行端立直。

就算天幕說了晉是司馬廢魏帝自取,也都是他家人做出來的事,與他沒有什麼乾係,那都是在他死後的事——司馬懿完全可以拿這理由向曹丕辯駁。

曹丕不語,盯了他一會兒,然後驀地笑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