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王氏多人才……嗬,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這還有誰不懂的?
一個大家族,那麼多資源和人脈堆積,出來幾個人才很不容易嗎?
在這種傾斜之下,世家大族不出人才才是稀奇事吧?
“在東晉初期,其實大家還是有過想要往北收回失地的想法的。而且在多次的北伐中,也確實收回了黃河以南的很多地區。”
李曉詩的聲音落下,就有正在田裡耕地的百姓停下動作抬頭,擦著臉上淌下來的汗水,稀奇道:“這大晉也不是完全沒骨氣啊,連龍椅都給彆人坐了,還以為就是個沒脾氣的軟骨頭皇帝老爺呢。”
雖然大家都不喜歡打仗,但他們這裡可是北方!
那天幕上說的,他們之前代入一下,就立刻覺得自己已經被朝廷拋棄了,可傷心了。
能收回當然要收回啊!
誰想在那些蠻人大刀底下討生活啊。
李曉詩:“不過由於東晉朝廷對北伐的將領心存疑慮,再加上各方牽製,讓北伐多次缺少後援,所以最終還是沒能恢複中原。”
“當時南遷的北方人和中原人太多了,他們都無時無刻不渴望著回到家鄉,希望朝廷能儘快恢複中原。有一個很有名的傑出人才叫祖逖,為了這件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李曉詩翻到相關史事,開始給大家講故事,“祖逖出自範陽祖氏,家裡出過好幾個高官,也是很有名望的家族——我們之後會提到的一位科學家,叫祖衝之,也是這個家族的。”
“祖逖從小就胸懷大誌,練武很勤奮,一直決心要為國家和朝廷做事,聞雞起舞的典故說的就是他。”
“西晉末年,祖逖和家裡人流亡在江南,請求司馬睿出兵渡江北上。司馬睿直接告訴他,讓他自己招募軍隊,祖逖無奈啊,隻能帶著家裡的人,族人,還有同鄉們自行北上了。”
這和讓人家流民自己去自立有什麼區彆?
而且人家萬一真收複了,估計司馬睿還要攬回來說是自己的功勞呢。
李曉詩心裡對司馬睿這種行為很是不齒,但還是繼續道,“祖逖渡江的時候,他站在船頭,看著滾滾東去的江水有感而發,慷慨激昂地擊楫大喝:‘祖逖如果不掃清中原,就絕對不再回江東!’,當時跟隨他的人都被感動了。這個事情也是‘擊楫中流’的由來。”
“等過了江,祖逖慢慢積攢起了一支兩千人的隊伍,和敵人艱苦戰鬥了好幾年,終於恢複了黃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區。但東晉建立後,統治者軟弱,政權腐朽,覺得安於江南就很不錯——而且祖逖收複的地不少,功勞過大,朝廷很是忌憚他。最終,北伐這件事無疾而終,祖逖沒能收回中原,憂憤而死。”
剛誇完有骨氣的百姓:……
現在收回前言還來得及嗎?
讓愛國之士自己組建民兵,不給糧不給錢,就一撒手,直接喊著:你去吧,自己去打吧!
這……這是什麼朝廷啊?!
身為皇室,不去忌憚幾句話就能左右朝政、左右政權的世家大族,文人士族,反而對在外拚生拚死想要拿命為國家做事的將士們忌憚不已。
人家帶著自己的家人族人鄉人,辛辛苦苦一路打拚,兩千民兵站在江北,去跟那麼多殘暴不已的敵人打,本身就夠艱苦的了,結果南邊苟命的這些大人物在明明有能力的時候、不僅不支持,不給任何支援,還忌憚……指不定還在藏著處處使絆子呢吧?
……真無語啊。
南宋的一些將軍們:唉。
謝邀,代入感太強,已經要撅過去了。
真的撅,立刻就撅。
雖然這種事情他們已經習以為常司空見慣見怪不怪——了!
但真的每次聽到看到類似的事情都還是忍不住狠狠地共情。
……可能這就是生不逢時吧。
什麼憂國憂民,最後都是笑話一場啊。
蒙恬:(老秦臟話)
還在士兵們麵前,他也沒什麼包袱,直接就破口大罵了。底下的秦兵們也都一臉迷惑,覺得自己是不是聽錯了,然後跟著罵了起來。
什麼垃圾朝廷啊!
看看他們大秦,打仗的誰沒個好待遇?
結果前邊在打仗你們不厚待將士們也就算了,還搞這一套?
猜疑就已經很過分了,但比猜疑更過分的是不給後援……!
這不是找死嗎!
劉徹哼笑,看向殿中,大手一揮:“放心,大漢的將士們出征在外,糧草和後援是一定會有的,少了朕吃的也不會少了將士們的。”
缺錢他去賺,缺糧他去搞,還能讓出生入死給他賣命的人受屈?
李曉詩也歎氣:“唉!反正在東晉初期其實也不是沒有去跟北方打一打的能力的,但到了中後期就確實是沒那個實力去拚了。”
“因為北方的勢力也差不多一統了,還馬上要打過來了。”
她攤攤手:“就是我們之前說過的苻堅的前秦政權。”
“在苻堅帶人打過來的時候,東晉的將領謝安帶人抵禦了這一軍事威脅,統治局麵相對穩定了下來——這裡的戰爭我們在下一課會再著重提,這裡隻是一筆帶過說了一下。”
“不過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下謝安這個人。謝安早年在會稽山陰的東山隱居,和王羲之他們的關係很好——蘭亭就在會稽山陰這裡,後世的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吧這個地名~”
“後來謝安察覺出自己家族在朝堂中的人差不多都逝去了,家族即將沒落,他決定出山再出。這就是東山再起的來源。”
李曉詩很有點感慨:“謝安不僅成功挽救了自己的家族,也挽救了東晉的朝廷,攔住了苻堅南下的腳步。如果苻堅當時成功南下,東晉估計提早就終結了。”
“在成功抵禦了北方的威脅後,江南地區出現了‘荊揚晏安,戶口殷實’的局麵。”
“到了東晉末年,東晉的政權落入了武將的手中。”
“公元420年,東晉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