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了黃巢,說完了天街踏儘公卿骨,就要繼續推進程了。
“有了長安城做根據地,四麵八方的人就都知道來長安打黃巢了,黃巢的一名手下也突然叛變,後來,大勢將去,黃巢不得不出逃往東,據說黃巢軍離開長安後,回到長安的唐軍對城中又是一陣屠殺,因為他們認為,城中百姓擁護幫助了黃巢——最後黃巢起義、以黃巢的落敗結束。”
作為觀眾的百姓人人沉默。
有種兔死狐悲物傷其類的哀傷。
要麼說不管怎麼樣遭殃的永遠是大家呢。
皇帝們大官們爭權奪利,乾百姓們什麼事呢。
是百姓們逼著皇帝棄城逃跑、逼著叛軍速速入城、逼著叛軍稱王稱帝入主皇宮、逼著叛軍殺死搶掠自己的嗎?
明明叛軍入城被屠殺淩虐的是百姓,可為什麼朝廷大軍回來後,被屠殺淩虐的一樣是百姓?
百姓何辜。
百姓的性命就不是性命了嗎?
隻能怪蒼天無眼、世事無常了吧。
盯著天幕上的李曉詩,有人忍不住想:如果他們生活在李曉詩的時代——
可很快又搖頭,甩掉了這不切實際的奢望。
……隻可惜、生來如此,命比紙薄啊。
“黃巢的這場大起義,對於李唐的政權來說,是致命的,因為長安城再次被攻下,以往一直沒有爆發出來的各種矛盾徹底被激化,基本沒有了回轉了可能。”
“而黃巢起義結束後,李唐內部的鬥爭卻沒有結束,幾個大的軍事首領爭奪對唐昭宗的控製權。最後獲勝獨大的,是一名叫做朱溫的節度使——朱溫就是之前提到的那個,叛變了的、黃巢的手下。”
“朱溫投降後,和其他藩鎮一起鎮壓了黃巢起義,又兼並了其他的大小割據的政權,後來殺害唐昭宗,立了唐哀帝,再後來又殺了唐哀帝。”
屬於朱溫的篇幅並不多,李曉詩說的也不多。
曆史課本上這些內容也更少,隻不過是被並在黃巢起義部分裡的一小段而已,更沒有之前的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聽起來那麼血腥。
而且,相比較來說,這些內容說起來就容易得多了,畢竟沒有了各種亂糟糟的並行時間門線,有的隻是一條主線,捋起來也方便。
李曉詩用平靜地口吻道:“公元907年,朱溫自立為帝、建立了梁朝政權,改元開平,定都汴州,史稱後梁。唐朝就此滅亡。”
從公元618年建立、到公元907年滅亡。
二十一位皇帝、二百八十九年的國祚。
從起兵反隋到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從安史之亂到黃巢起義,盛世繁華、生靈塗炭,最終,大廈傾頹,化作塵煙。
這個擁有著華夏五千年曆史上少見的燦爛輝煌時期、擁有著與為華夏民族築骨畫魂的秦皇漢武並列千古一帝的千古名君、還擁有著華夏史上唯一一個女皇帝、有著數也數不儘的詩詞大才名篇佳作、在整個華夏史書上都算是極其濃墨重彩一筆的王朝。
這個無論是極盛還是極衰、盛世還是煉獄,它都一應俱全的、這個從後世詩詞中很輕易就能閱見其風采的、這個昭示著華夏曾屹立於世界之巔的、這個和秦漢一樣被無數後人在各類作品中表達喜愛的王朝——
唐朝。
自此、退出了曆史的舞台。
聽到這裡時,李世民反而沒有了那種難以自抑的悲痛,他端坐在屬於他的位置上,微仰著頭望著天幕,眸光和周身的氣氛都顯得平靜至極。
親耳聽到被後人四舍五入籠統稱為“三百年”的唐朝滅亡了、李家的江山徹底沒有了、他此刻非但沒有惋惜傷心,還有了種終於塵埃落定的感覺。
而且說實話,在聽到“唐朝滅亡”時,他心中的難過還不及聽到唐軍將士為一曲秦王破陣樂而重新振作時的哀傷萬分之一。
對後代皇帝們的失望在這一次直播裡就已經累積堆疊,成了難以逾越的高山。
換句話說,就連李世民自己,也並不認為,這個王朝繼續延續下去是一件好事。
何況,為了挽回大唐,已經有足夠多的人、做了夠多的事了。
無論是張巡還是顏真卿兄弟,無論是盧攜還是鄭畋,有這些人,這個朝代的落幕已經很體麵、很完美了。
這樣的朝代,如果他不是李氏子弟,如果——
李世民按著額邊穴位:“如果朕生在晚唐……”
那也一定是會掀起叛旗、加入起義大軍,揍翻這個該死的朝廷的。
他想為大唐續命、續的可不是這種命,而是人民安居樂業、食飽穿暖,天下歸心的王朝的命。
看來還是要多從李曉詩的天幕“直播”中學習後世的知識和技術,接觸從未接觸過的東西,去接納新的內容、從而創造新的可能。
想通了關卡,認清了明路,李世民呼出口氣,和著略顯燙口的茶水咽下鬱氣,終於一掃低迷,重新有了些精神。
就看李曉詩之後,還要說些什麼吧。
之前有說,五代十國……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