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 第一百零五課 禮崩樂壞(1 / 2)

“後梁建立, 不僅昭示著唐朝的滅亡,同樣象征著華夏的曆史正式邁入了五代十國的階段。”

李曉詩道:“華夏曆史上總共有三次大分裂大動蕩時期,前邊兩次咱們都已經講過了,它們分彆是東周的春秋戰國時期以及西晉後的南北朝時期。”

天幕前, 每一個普通百姓聽到這裡都不免生出些難以自抑的難受來。

每一次的分裂、每一次的動蕩, 都意味著百姓的流離失所,意味著哀鴻遍野, 民不聊生。

春秋戰國就不說了, 死人那都是大片大片的, 但相比之後的魏晉南北朝, 這個春秋戰國竟然還算是比較好的那一種了。

生活在五胡十六國、南北朝時期的人……

明明冬天已經過去,但各個位麵之中,還是有很多人不由自主打了個寒顫。

太恐怖了……

現在,最後一個啊……會又是一個南北朝那樣的時期嗎?

“華夏曆史上最後一個大分裂大動蕩時期, 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講的這一部分了:五代十國。”李曉詩道, “自此之後,宋元明清,以及我們的新華夏, 某種意義上來說基本是統一的國家了, 再沒有這樣政權林立皇權更替頻繁的時期。”

為什麼說某種意義上呢, 因為連李曉詩也不知道, 該不該把宋朝歸到大一統王朝去,雖然它結束了亂世。

現在宋的內容雖然沒學, 但是課本她卻是看過的, 她知道宋也分南宋和北宋,也知道南宋北宋和東漢西漢是不一樣的。

雖然也是時間門上有前有後的縱向時間門線,但北宋政權基本僅在中原, 南宋又和東晉一樣,都是偏安南方。

所以李曉詩小小糾結了一下,最後籠統地說了個“某種意義上”是“基本”統一,雖然沒有真正意義的一統,但也沒有頻繁更替政權,還算穩定。

並不知道自己被粗暴踢出“大一統”王朝的南宋人士興致勃勃。

更不知道自己是那個“基本”湊數的北宋王朝眾人也很興致勃勃。

趙匡胤端著酒杯,心情很好。

唐之後這段被後世稱為五代十國,那五代十國之後就到大宋了吧?

嗯,進度不慢。

這麼說,華夏曆史上總共就三段大動亂大動蕩,一個被秦朝結束了,一個被隋朝結束了,一個就是宋。

雖然沒被讚為千古一帝,但這個結束大亂世的就也是一種榮耀啊!

大宋的體麵排麵啊,哈哈哈。

天幕上,李曉詩放出了一張地圖。

地圖之上,是被分割成一小塊一小塊不同色塊的不規則形狀。

這個東西以及展現方式觀眾們已經很熟悉了,這就是個政權及疆域的圖。剛剛講到黃巢起義後的藩鎮割據時也有個這樣的圖。

但這次這個嘛……

在大家認真琢磨地圖的時候,李曉詩在充當畫外音地解說著:“唐朝滅亡之後,華夏的疆域再次分裂,這其實就是對晚唐時期藩鎮割據情況的一個延續,在黃河流域,北方地區,先後有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等五個政權,他們的出現是有個先後順序的,是縱向更替交迭,這被我們稱為五代——南方地區,出現了吳、南唐、吳越、前蜀、後蜀、楚、閩、南漢、南平等九個政權,其中吳和南唐、前蜀後蜀,這幾個是先後更替的關係,其他的是並立存在,同時,再加上北方割據太原的北漢,這被我們稱為十國。”

僅僅一段話,儘管李曉詩說得已經很清晰很有條理了,但還是有很多人被搞得一頭霧水,有種聽天書的感覺,混亂不已。

熟悉的感覺又來了,當初講南北朝時候就是這樣,雖然像是聽了,但又像是什麼都沒聽,根本理不清,太多太雜太亂了吧這也。

不過倒也不是一個都記不住,像什麼跟唐晉漢周等比較有名的搭邊的,還是能在觀眾心中留下點印象的。

李曉詩沒停,繼續說道:“我們也說了,五代十國的情況其實就是對唐藩鎮割據的一個延續,那這個延續最明顯的顯露點是在哪裡呢?嗯……這麼說吧,五代十國的這些統治者,基本上曾經都有過一個身份,那就是唐朝的節度使。”

唐朝大大小小的皇帝們&武則天:……

這其實不算是一種榮耀。

還很恥辱。

“五代十國,這個動亂時代,和當初南北朝時候差不多,都是華夏曆史上的至暗時刻,也出現了各種奇奇怪怪殘暴不仁的奇葩皇帝——殺人為樂的不在少數,有北方政權的軍隊將領喜歡拿人肉做軍糧、出兵不帶糧草隻帶調料,走到哪裡就現捉現殺等;更有荒唐到要求全體當官人員都自宮、導致出現了罕見的‘太監皇朝’,以及建立‘生地獄’、把嫂嫂侄女等全部納入後宮、全部重用女性做官並且還把女官都納入後宮、勒令百姓深潛下海撈珍珠導致死傷無數的南漢皇帝們等等……我們就不過多說了。”

五代十國的統治者們和南北朝的皇帝們相比可是一點都不“遜色”的,而且他們的行徑要比南北朝時候的那些皇帝更令人發指。

真要說起來,除了剛剛提到了的南漢的皇帝們,其他政權的統治者們也完全不遑多讓,有射殺自己親生母親的、弑兄弑父弑君登基的更是數不勝數,百姓們各有各的被淩.虐法,但殊途同歸的,就是都很淒慘。

麵對沉重賦稅徭役、即便能夠勉強活下去、艱難長大的人,那也要麵對來自其他方麵的種種困苦折磨,還要擔心哪一天會被無緣無故就抓去殺死等,徹徹底底親身闡述了什麼叫做“朝不保夕”。

想要在那種時候活下去,真的很困難。

“我們看幾個數據,就能知道那陣子到底有多麼可怕了。”李曉詩道,“據統計,在那個時期,平均每10年就要更換一個朝代,平均每3.7……也就是不到4年,就要換一個皇帝。”

“而且除了政權更替頻繁的人禍以外,那時候的天災也很頻繁,隻有記載的,五十多年間門就有六十多次水災,黃河決堤十幾次,二十多次蝗災,旱災瘟疫等也屢見不鮮……這樣的天災之下,還有統治者們的各種冷漠操作,為了保護自己的城池,朱溫等人都曾做過人力迫使黃河決堤的事,導致數不儘的百姓被淹,死傷、流離,慘不忍睹。”

不打算過多敘述這一部分,李曉詩統一地全局地列了一下這個時期的情狀,又搖頭:“其實,晚唐到五代十國的這段日子裡,有記載的天災遠沒有唐初時候以及開元年間門頻繁,但加諸在百姓身上的,卻遠比唐初和開元年間門要慘烈得多——世人隻知太宗貞觀之治玄宗開元盛世繁華鼎盛,卻少有提到這些時期自然災害帶來的危機的,由此可見,對於封建王朝來說,一個好的統治者有多麼的重要。”

雖然大家一直在罵李隆基,但是李隆基的前期實實在在乾得不錯,開元盛世不是假的,也是曾被人傳頌過的,李曉詩雖然不太喜歡他,卻也不至於不承認他的功績。

但她是這麼想的,其他百姓卻不這麼看。

嗬嗬,功大於過?如果他的“過”沒讓那麼多百姓去死,那還可以原諒。

講完了自然災害,李曉詩帶繼續道:“比起春秋戰國,再比起魏晉南北朝,雖然一樣的禮崩樂壞,但其實五代十國這段曆史都要更昏暗,更殘暴,他們帶給百姓的都是無儘的苦難——究其原因的話,老師說,其實是因為統治階層的原因,在春秋戰國甚至魏晉三國那樣的一個混亂時期,那些各個勢力統治者們都是尊重文人和人才的,像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人才到處遊學、三國時期文人被各個勢力招攬等,哪怕是魏晉南北朝,那也依舊是這些文人階層掌控著君主——雖然這給後邊帶來了‘世族’的問題,但同樣的,與這些並行的還有‘禮法’‘人倫’。”

如果詳細了解古代史國這段曆史,那就會發現,在這段至暗的時期裡,那遠遠不止“禮崩樂壞”這樣簡單。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