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隆之前在野史或影視劇上看到有人割肉獻“忠誠”表“忠心”,那些明知人肉而去吃的人要麼蠢鈍如豬,要麼迷信長生。
若今日有人以此獲寵,那麼後宮主動或“被迫”以此行徑邀寵者將不絕如縷,宮廷和天下將永無寧日。
曆史真發生過類似的事情。某個皇帝為了什麼所謂的“紅鉛丸”戕害宮女身心健康,宮女不堪忍受奮起反抗,可惜功敗垂成。
劉隆絕不允許割肉求寵的事情出現在大漢。
“國家連年水旱災害,百姓大饑,幾乎人相食。皇太後廢寢忘食,積勞成疾,才讓百姓免於相食。你讓皇太後去吃人肉是什麼居心?”劉隆喝道。
阿陶聞言臉上露出驚恐的表情,急忙跪在地上討饒,連稱:“奴婢不是要害陛下的,奴婢隻希望陛下早日康複……”
鄧綏眉眼冷肅,道:“把她拉下去送去暴室,以宮規處理。此婢妖言惑眾,以汙聖明,不得姑息。”
阿陶徹底癱倒在地上,正要嚎哭求饒,幾個眼疾手快的小寺人連忙捂住阿陶的嘴,將人拖走。
鄧綏掃過眾人,往日和善如春風的麵龐,如今變得像深秋的寒風,吹得人心中發涼。眾人紛紛跪下請罪。
“請大長秋來。”鄧綏冷聲道。這等居心叵測而又阿諛諂媚的奴婢,萬萬不能留在身邊。
大漢才是第二個封建王朝,朝野民間還殘留著尋仙問道求長生的陋俗,哪怕是秦皇漢武都不能免俗。
“母後,這奴婢心懷不軌想要置母後於不仁。什麼時候人相食?是天災,是兵禍。周公作禮製樂,諸家教化百姓,是讓人做人,而不是讓人做畜生。”劉隆說道。
鄧綏聞言欣慰地笑起來:“隆兒長大了。母後從不相信這些無稽之談。”
母子正說著話,鄭眾匆匆趕來,路上聽了這件事,心中極為震撼。能爬到鄭眾這個位置的人,那智謀心機都是上乘,也能果斷取舍,該狠心就狠心。
隻是鄭眾沒想到,他治下怎麼出了這麼一個又狠又蠢的人。
曆史上,有勾踐嘗夫差糞便,有佞幸鄧通吮漢文帝毒瘡。但那宮女的情況和勾踐鄧通完全不同呀!夫差是打了勝仗得意忘形,鄧通是漢文帝最寵愛的佞幸。
阿陶是什麼人?一個辦不好差事,認不清自己的人。皇太後是什麼人?聖明燭照,勤政務實,宮女的小把戲豈能瞞得住她?
“奴婢拜見聖上,拜見陛下。”鄭眾行禮。現在鄭眾麵見母子二人時,口中開始將”聖上”排到“陛下”的前麵。
鄧綏道:“起來吧。朕這幾日病重,宮中或有人獻媚求寵,或有人祈禱願為朕代命,這些朕都有所耳聞。但是,豈不知生死有命?”
“大長秋,你即日詔令掖庭上下,以後謝過祈福不得妄生不詳之言,不得行以汙聖明之事。否則,一經發現嚴懲不貸。”
劉隆也附和道:“母後說的極是。若能代命或有長生之法,古來那些帝王何在?若不能代命且無
長生之法,那些人為什麼這麼做不言而喻。不過是蠅營狗苟或者愚昧無知之人。”
鄭眾聽了,連忙應下,心裡準備回去抓幾個典型以做懲罰。
“宮中尚德尚能尚忠,唯不尚這些神神叨叨的無稽之談。”劉隆補充道。鄧綏聞言,麵露欣慰之色。
處理完這事後,劉隆又與鄧綏說了幾句,才回到前殿看書。
鄧綏的燒終於退了,人也變得精神。劉隆走後,她揮退屋裡的人隻留下陸離,靠在床上,嘴角噙著一絲笑容。
陸離見了,笑道:“陛下今日的心情要比往日好。”
鄧綏笑道:“遇到可喜之事,豈能不喜?陛下能說出尚德尚能的話,將來的成必不在先帝之下。”
陸離讚道:“聖上仁厚,聰穎絕倫,對陛下更是孝心有嘉,將來一定會是好皇帝。”
鄭眾回到掖庭,召來宮中官吏,著重傳達皇太後的旨意,又罰了祈福妄出不詳之語的宮女寺人。
宮中祈福的人中有不少是真心為皇太後祈福,隻不過是用錯了方法。
蔡倫怕眾人對皇太後和聖上不滿,笑眯眯安撫道:“陛下朝夕一肉飯,聖上亦是如此。宮中如此艱難,前些日子皇太後放賞,可曾少過大家一寸布一枚錢?”
蔡倫帶著宮女寺人賣了不少錢,鄧綏拿出一部分錢作為眾人的獎勵。
鄭眾點頭,目光掃過眾人,道:“陛下和聖上賞罰分明。諸位都是有真才實乾的人,學不來巧言令色。若那等能言善辯的人得了寵,哪裡還有我們的歸處?”
蔡倫附和道:“倒是現在好,有能力就高升,誰也說不出不是來。隻要大家努力做活,陛下和聖上不會虧待我們的。”
經過鄭眾和蔡倫一附一和,眾人才轉過念頭,明白其中的道理,口稱陛下和聖上英明。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狠下心割肉,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巧言令色。聖上說了,宮中尚德尚能尚忠,這裡麵總有一條適合他們,品行不能做聖人,但隻要能力行,能力不行,天長日久陛下自然能看到他們的忠心。
至於阿陶,鄭眾審訊之後,發現並無人指使,就打了板子,將人趕出皇宮。
鄧綏身子稍好就召來重臣處理朝政。朝堂上瞬間安靜下來,定海神針依然屹立。又過了幾日,鄧綏重新上朝。
往日裡鄧綏運籌帷幄指點江山,讓他們忘記太後到今年也剛剛隻有三十歲。鄧綏正值盛年,身體恢複起來自然快。
朝廷下定決心,這次與南單於的戰鬥一定要速戰速決,還要獲得大勝利。
南單於今年六月份來雒陽朝見,見東漢連年天災不斷,又被漢人韓琮鼓動,決定趁火打劫,叛漢自立。
西邊的羌人在邊郡寇抄,收獲不計其數,南匈奴曾從羌人手裡買來不少漢人奴隸。南單於這次確定大漢虛實,回去就反了,派出多股起兵,劫掠邊境。
以前大漢強盛的時候,南單於跟著大漢混。現在大漢已是病弱之軀,南單於覺得此時不落井下石,就要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