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第十七章 。(2 / 2)

例如秦昭王立安國君嬴柱為王太子。同時,嬴柱的兒子贏異人也被確立為王太子的繼承人。

這套繼承製度保證王權能夠平穩交接,在先王去世後,新君能夠井然有序地繼位。

嬴政一統天下建立秦朝,原本也該儘快定下儲君,可三年過去依舊沒有正式冊封某個兒子。

是他不想嗎?

當然不是了。

原因有很多,歸根到底就一點,沒一個兒子能夠達到他的標準,包括長子扶蘇。

他想要的繼承人,應該是文治、武功、智謀、才略等各方麵都出類拔萃。

知人善用,明朝秋毫。

讓六國殘餘勢力由衷歸心,能北定匈奴南平百越,在大秦全境讓郡縣製完美取代分封製,合理將諸子百家收歸己用。最好還有一個同樣出色的孫子,接下去的繼位人選也不用發愁了。

細數他的兒子們,居然沒一個能達標。

難道這些要求很過分嗎?那是大秦保持昌盛的基礎要求。

幸而,還有時間去仔細斟酌。

嬴政將發散的思緒扯回來,目光落在了“穿越回到古代”一詞上。

後世能製作出堪比神跡的影像,有沒有可能也有了控製時間的技術,讓人可以在不同時間段來來去去?

不過,瞧水鏡的意思回到古代被視作是某種嚴刑酷法?因此甚少有人回到古時候?

以己度人,嬴政也不想回到殷商,活得肯定沒有大秦好。

有沒有一種操作,讓人不往古代去而向後世去?他真想體驗一番。

不管觀眾的思想放飛到何處,水鏡的播放在繼續。

【當然了,嚴密控製人員流動的律令管不了所有人。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不說唐朝,就說秦朝,有個人刺殺了秦始皇之後還順利逃跑了。】

誰?!

嬴政聽到此處,一絲睡意也無。

【根據史料,嬴政至少遇到過四次刺殺。我們都知道的荊軻、高漸離被現場捕獲。始皇帝三十一年,嬴政第四次遇刺,在鹹陽蘭池一帶微服私訪時遭遇暗殺。刺客被嬴政隨行的武士當場反殺。

刺客與主謀皆逃脫的那一次,正是始皇帝二十九年,嬴政的第三次遇刺。

當嬴政途徑博浪沙,一把鐵錐從天而降,但誤中副車。

他沒有受傷,可是讓行刺者順利逃脫。後來下令大索天下十日,確定了刺客的身份是張良與一位大力士,卻沒能將其捉拿歸案。

根據司馬遷《史記》所記,張良隱姓埋名去了下邳。在那裡結識了同樣亡命天涯的項伯,即項羽的叔叔。這段情義讓劉邦後來遭遇鴻門宴時,得項伯相助逃過一劫。

張良不隻交友項伯,也在那裡遇上了圯上老人黃石公,得他所傳授的《太公兵法》。

一個分水嶺出現。張良從刺客身份走向了謀聖之路,他不再是殺人用鐵錐,而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

至於黃石公究竟是什麼人?一本兵法是不是有奇效可以讓一個人大徹大悟?曆史的魅力在於無法完全弄懂它的真相。

我們能推測的是下邳齊聚的這些人都是反秦分子。

再後來,劉邦得遇張良,又有蕭何、韓信相助。曆史車輪滾滾而過,秦朝終究化為前塵,一把火燒了鹹陽宮的項羽也烏江自刎,時代終是進入大漢天下。

說來,劉邦隻比嬴政小了三歲,兩人曾經在同一片天空下生活了四十多年。

據《史記》記載,劉邦在鹹陽服徭役時遠遠瞧見過出巡的嬴政,他喟歎“大丈夫當如此也!”

那個時候,秦始皇萬萬不可能想到在他死後三年大秦就轟然而塌,劉邦恐怕也不會想到有一天會問鼎天下。命運,煞是玄妙。】

嬴政剛想滿意點頭,不愧是他,被刺殺後看出了張良此人的潛質。不料被後麵這段話迎頭痛擊。

不是被當頭打了一棒,而是被全方位無死角地亂棍捶打。

剛剛,他的修仙長生夢碎了。

安慰自己沒關係,還有時間培養繼承人,想來大秦能持續五百年。

沒一會兒,第二次暴擊就來了。

秦亡了、鹹陽宮被燒了、項羽、劉邦是亡秦主力,那些不是發生在他自以為的五百年後,就是在不久之後!

嬴政麵色冰冷,緊盯水鏡。冷靜,他的頭腦現在非常冷靜。

在這個平平無奇的夜晚,短短一會就經曆兩次暴擊。

水鏡這玩意難道還能對他進行三連擊,講出讓他暴怒的話來?!

他、不、信!

作者有話要說:  “傳信”一詞,記載於《韓非子·說林上》“田成子去齊,走而之燕,鷗夷子皮負傳而從。”陳奇酞作注,“傳,信也,以增帛為之,出入關合信。”

唐朝的“過所”資料,參考:《史學月刊》“唐代過所製度略述”,張豔雲·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