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第三十章 。(1 / 2)

有刺激的明朝曆史故事聽。

嬴政調整坐姿洗耳恭聽, 特意換了一塊空白絲帛,一手拿好了筆, 隨時準備記錄。

後事不忘, 前事之師。

此等言辭本不可能成立,卻因水鏡成了真。以後事為鑒,能知興替。

水鏡:

【朱祁鎮, 明朝第六任皇帝。

他的祖父朱高熾,在永樂二十二年朱棣去世後登基。繼位後,短短九個多月,他就病逝了。

《明史》讚其“用人行政, 善不勝書”。因為從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到永樂帝在位期間征戰四方,二十五年間都離不開這位為他穩定後方的長子。

決定戰爭成敗的因素, 往往在戰場之外。

朱高熾除了不善武功,從農事、經濟到民生都麵麵俱到地施以仁政。可惜, 他繼位時間太短不滿一年就病故,其子朱瞻基繼位。

此時,朱瞻基二十六歲。有彆於父親的不善武功, 他十五六歲就隨祖父出征漠北蒙古。不能說是久經沙場,那也有著充分的軍事理論素養與軍事實踐經驗。

登基僅僅一年多, 遇上了叔父朱高煦造反。

其實, 朱瞻基上位後優待兩位叔父,但朱高煦死性不改。

說朱高煦賊心不死,蓋因他對皇位的窺覬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有了。

這件事, 朱棣必須要負責。

比起不善武功留守後方的長子朱高熾,朱棣對跟隨他一起出征而好逞勇武的次子朱高煦表現出了偏愛。

在朱棣起兵謀反時,他在戰場上對朱高煦說過“世子多疾, 汝當勉勵之”。

這句話是不是老爹給次子畫餅猶未可知。哪怕言者無心,聽者卻也有意。

後來,朱高煦屢犯驕橫狂妄之事,私自招募精兵且不願離京就藩,都是對儲君之位顯露出窺覬之心。

直到永樂十四年,朱棣確定次子是真的有狼子野心。細數他犯下的數十起不法事件,準備把他給貶為廢人。

當時,太子朱高熾為弟弟求情。朱高煦才免於被廢,卻還是非常不情願地去了封地。

有人說朱高熾過於仁慈,當時就該徹底廢了他二弟才對,那卻要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分析。

朱棣曾經偏愛朱高煦,哪怕一時間氣急要廢了他,但誰能說得清之後會不會反悔。

翻一翻史書,太子與皇上的關係非常複雜。哪怕最初是父慈子孝,到頭來落得被廢身死的還少嗎。

從個人感情上,朱高熾不是朱棣最偏心的兒子。

作為太子,他是生性仁善也好,或是頗自我約束力要行寬仁之政也罷,在對待弟弟的問題上,他出來求情是不讓朱棣多心生厭的好策略。

或許,朱棣想過長子繼位能壓製次子,不會出現藩王叛亂問題。

或許,朱高熾有想過登基之後再收拾弟弟,屆時他不必顧忌太多。

這些都隻是我個人的妄加猜測了,因為朱高熾僅僅做了九個多月的皇帝就死了,他未處理好的曆史遺留問題不得不讓繼任的朱瞻基去麵對。

前因埋下,朱瞻基繼位後爆發了。

朱高煦聯合山東都指揮靳榮,把周邊所有的馬匹都搶了,這家夥就起兵反了。】

水鏡前。

朱元璋瞪了一眼朱棣,無聲地在說:‘瞧!永樂帝開的好頭,兒子有樣學樣,藩王之亂再起。還那麼偏心次子,這不是沒事找事嗎!’

朱棣立刻一臉‘我錯了’的真誠反思表情,但在心底默默反懟了。

沒有因,豈有果。永樂帝怎麼會造反,還不是洪武帝偏心眼非要讓朱允炆上位,偏心當然也是祖傳的。

懟歸懟,他還是將“朱高煦造反的曆史”給牢記下。

要將此引以為戒,把握好對兒子們的態度,不可讓這世界發生同樣亂劇。

另外,小胖子居然五十歲不到就死了?

根據咕咕所述的內容,推算出史上父皇享年七十一歲,而自己也活了六十四歲。

朱高熾是不是肥胖過度,身體越發虛弱而病逝了?

這些問題要以後再議,現在全神貫注看水鏡。

另一個世界,嬴政聯想到自己的孫輩。

大秦要想穩固統治,至少需要接連三代帝王的勵精圖治。他不隻要考慮儲君,還要考慮儲君的繼承人。

近七日,讓兒女們呈上自認為最喜歡的典籍,多數人交的竹簡不讓他滿意,倒有兩份除外。

居然敢光明正大地謄寫《呂氏春秋》給交上來,等今天看完水鏡,是要找孩子們聊一聊。

話說回來,咕咕要說的是朱祁鎮時期的詭異曆法變動,而現在仍未正式談及這個人。

這幅燕國地圖還挺長。

嬴政望著鏡麵,仿佛看到了多年前荊軻攜藏著匕首的燕國地圖來到大秦。

不過,這次匕首不是刺向他。

不知在另一個時空是否有明朝君臣能看到水鏡?如有,那等會必定被一紮一個準。

水鏡繼續著:

【宣宗元年八月,朱高煦反。

宣宗元年九月二十一日,朱瞻基率兩萬先鋒軍親征圍了樂安州城。很快,朱高煦就自知不敵投降。

這場叛亂平定得很快,前後不到兩個月,而朱瞻基一方幾乎沒有傷亡。

藩王被平定後,朱瞻基在位十年與民休養生息,開創仁宣之治。

他曾經三度在北部巡邊,其中一次猝不及防與兀良哈部萬人騎兵狹路相逢。

元朝被明滅後,殘部退到漠北逐漸分裂成互不統屬蒙古三部,即韃靼、瓦剌與兀良哈。

兀良哈在洪武帝時期歸附大明,後來在靖難之役中助力朱棣,但對大明遠遠談不上忠誠,而是臣服於強者。

當韃靼強盛起來後,兀良哈充分上演騎牆技術與之勾連,然後就被五征漠北的朱棣給收拾了。

被打一頓就安分幾年,可等朱棣去世後,它又蠢蠢欲動。

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宣宗三年,兩撥人馬撞了正著。大明僅有三千人,兀良哈卻有一萬人,遭遇戰一觸即發。

人少又有何懼,自古以少勝多之戰也不少。

朱瞻基以其出色的軍事素養,以風馳電掣之勢挫兀良哈。

此戰完勝,打得兀良哈足足安分了十多年,更是震懾蒙古各部。

不愧是少年就隨祖父朱棣出征漠北,朱瞻基有些馬上安天下的真本事在身上。

又得父親朱高熾在文治上的本領,推行休養生息之策,讓大明的民生經濟進入平穩發展期。

休養生息意味著要暫停大力用兵,這讓宣宗決定縮緊邊防。

當時,兀良哈被打殘,而瓦剌與韃靼互鬥不休,大明似乎沒有必要再投入進攻式的北防兵力。

他下詔,停止奴兒乾都司的造船與巡視等工作。

另外放棄駐守開平衛等諸多衛所,這樣的政策讓大明不再繼續主動出擊迎戰蒙古諸部。

兩百多年後,《明史紀事本末·設立三衛》回望這段曆史決策,評價:“棄地蓋三百裡。自是儘失龍崗、梁河之險,邊陲鬥絕,益騷然矣。”

不論後世怎麼評價,朱瞻基當時做出如此決策。

登基後,他以寬河之戰震懾了蒙古,那麼進攻式防禦先停一停,發展民生經濟為重。

朝政上,他完善了內閣製度,閣臣們更多參與到的政務決策中。同時,他做出了一個違背祖宗的決定。】

水鏡前。

朱元璋與朱棣呼吸一滯,不由身體前傾緊盯鏡麵,什麼決定?

咕咕太懂欲抑先揚。

那些文治武功被描繪得越美好,大明的欣欣向榮越是觸手可及,就越令人感覺不安在逼近。

天空中,烏雲悄悄凝聚。

彆看現在晴空萬裡,但不知何時就會黑雲摧城。

水鏡:

【朱元璋曾經下令,“內臣不得乾預政事,犯者斬”。他嚴禁宦官參與政事,不允許太監和朝臣有過密接觸。

朱瞻基徹底打破祖訓,設置了內書堂,讓翰林學士教宦官們讀書。太監們變得有文化了,能幫著皇帝處理私人文件,極大增大皇上的辦公效率。

這會帶來什麼危險嗎?

曆史上,東漢與中晚唐給出過經驗教訓。

朱瞻基清楚他正在打開潘多拉的魔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