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知道,但不在意。哪怕是魔刀,也是能被人操控的。他認為能用好這一把魔刀,恰似趙高在嬴政手下不敢作亂。
宣宗之治穩步推進著,暫停數年的下西洋又搞了起來。
當時鄭和已經病逝,宣德九年,由王景弘接任,第八次向西洋而去。
當時,朱瞻基三十五歲,正值壯年。
個人推測他接下去可能實施的施政方針。
朱瞻基懂軍事,也懂文治。
或許,等海上朝貢逐步恢複,大明經過幾年的休養生息,有人又有錢。那時再向北擴大防線,將內鬥兩敗俱傷的瓦剌與韃靼一並拿下。
推測隻能是推測。
下西洋的寶船未歸,宣宗十年,朱瞻基猝然駕崩。
死了。
朱瞻基英年早逝,僅僅三十六歲,死得比他的父親、祖父、曾祖父都要早。
此時,太子朱祁鎮八歲,衝齡即位。
對於朱祁鎮來說,卻與曆史上少主登基的內焦外困截然不同。
沒有地獄開局,恰恰相反當時朝野平和,乃是一派盛世景象。
沒有藩王動亂,治國有道的文臣武將皆在。宮中,太皇太後張氏壓陣,她不曾濫用外戚,更沒讓宦官們泛起風浪。
一切似乎有序發展。
朱祁鎮有足夠多的時間成長,學會怎麼做有本事有擔當的君王。
從正統元年到正統五年,給足了他五年的時間學習。
1441年,正統六年,朱祁鎮十四歲親政。
後一年,太皇太後張氏薨逝。內閣“三楊”年事已高,漸漸淡出政壇。
朱祁鎮到了能大展拳腳的時候。他開始啟用宦官,提拔身邊的太監王振為司禮監掌印太監,同時放任喜寧之流。
有人說年輕皇帝剛剛親政,他要與成熟的文官集團對抗,不得不重用宦官去分權。正好他爹先破了祖製,給太監能處理政務的權利,這就名正言順地用起來。
這樣解釋倒也符合邏輯,卻冒出一個非常基礎的問題。
對誰委以重任之前,最基本的是要判斷所用之人是什麼品性。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自古以來,能以此為標準的皇帝沒幾個。
即便朱祁鎮不以此要求自己,可他但凡想過讓大明向好的方向發展,總該有用人的底線。不能讓能力不足、欺辱忠良、以權謀私的奸佞小人上台。
王振、喜寧是不是在皇帝麵前表現出能力卓絕、剛正不阿、沒有操弄權術的野心呢?或是他們曾經偽裝得太好,把朱祁鎮給騙過去了呢?
答案:否。
朱祁鎮就是自私自利,從無顧全大局,更不談以大明江山為重。
第一案,與於謙相關。
正統十一年,內閣三楊相繼去世。王振的權力越發大了,開始向百官索賄。
於謙任職巡撫,進京述職,他從未給王振送禮。
不久後,於謙就被通政使李錫彈劾,被指控因未晉升而心生不滿,擅自推舉旁人取代李錫。
隨即,於謙就被投入了獄中,被判處死刑。
李錫是受到王振指使,而這樣荒唐的判決也是出自王振手筆。
如此斷案,一石激起千層浪。民憤四起,官員們也聯名上書。
於謙是什麼樣的人,那是有目共睹的。
永樂十九年,他取得進士入朝為官,曾隨朱瞻基平定朱高煦的謀反之亂。
後來任職江西巡案,平反數百起冤案。
再後來,巡撫河南山西,興修堤壩、剿滅盜賊、助力當地農事等等,為官清廉,頗受百姓愛戴。
這樣的官員怎麼可以因為王振的一己之私就被判死罪。
所謂的罪名也根本不成立。於謙推舉的王來、孫原貞,都是賢能之輩可當重任,壓根就沒有胡亂舉薦。
王振被逼退一步,編造借口說他搞錯了,是以前有個得罪他的人與於謙同名同姓。把於謙的死刑改為了囚禁山西。
這難道是公正判決了?
必定不是。
百官再次抗議,百姓聯名在宮門前上書,周王、晉王也上奏請朱祁鎮決斷。
在重重壓力之下,朱祁鎮不能再視而不見,隻能釋放於謙,讓他官複原職為巡撫。
於謙案看似平息了,但亂象已經黯然滋生。
朱祁鎮沒有反省,他對於官宦的放任仍在繼續。
正統十二年,閏四月九日。
喜寧看中了英國公張輔家的一處田宅向其索要,張輔當然不會給。
得不到就毀掉。
很快,喜寧讓他的弟弟與自淨家奴去砸毀那處宅子。
那裡住著向張輔租借農田的佃戶,佃戶的妻子懷有身孕,被喜寧的手下照打不誤。在圍毆之下,她不幸流產身亡,一屍兩命。
張輔,從靖難之役開始征戰沙場,助朱棣登基。
從永樂朝的平定交趾叛亂、隨朱棣出征漠北,到宣宗時期輔助朱瞻基平定漢王朱高煦叛亂。可謂曆事四朝,功勳累累。
這起案件必須上呈給朱祁鎮知曉,判案的結果卻叫人大跌眼鏡。
喜寧立刻指出,張輔家也有自淨奴。
自淨奴,就是自己主動閹割,但沒被收入宮門的人。
誰會沒事切掉身體的重要器官,絕大多數都是生活所迫,想入宮才能活下去。可太監的名額是有限的,沒入宮的隻能自賣自身,到了權貴家成為家奴。
法律上隻有皇室才能用太監,自淨奴不合法,不得皇帝允許不能養。
朱祁鎮以喜寧與張輔都養了自淨奴為由,開始拉偏架操作。
讓喜寧花錢贖罪,繼續在宮裡當差。把他手下行凶的家奴充軍,也把張輔家的自淨奴充軍了。
如此判決,是朱祁鎮明晃晃的偏袒。
為非作歹的首惡不得懲罰,四朝老臣的尊嚴被踩在腳下。
不難看出,在朱祁鎮眼中從文臣到武將都比不過他重用的宦官。
在如此朝堂氛圍中,正統十四年來了。
七月,也先率兩萬瓦剌大軍南下,以迅猛之勢向大同發起攻勢。大同守軍北上抵抗,雙方在貓兒莊激戰,明軍不敵慘敗,大同參將吳浩陣亡。
大同告急,這則消息傳入京城。
朱祁鎮當即做出決定,朕要效仿先帝與祖輩,禦駕親征平定漠北之亂!
王振在一旁極力讚同。皇上英明,臣非常支持,臣願同往,為皇上拋頭顱灑熱血。
朝堂大地震。
不僅為瓦剌來犯,更為年輕皇帝的親征決定。
先帝的棺材板壓不住了,他需要兒子在這種時候效仿嗎?
朱祁鎮,你現在腦袋一熱要搞親征了,之前怎麼不效仿你爹善用能臣賢臣之道呢?領兵打仗是說去就能去的嗎!你有實戰經驗嗎?
朱瞻基十六歲隨著朱棣去打蒙古,他登基前就有了十年實戰經驗。
朱祁鎮有過被名將輔導指點的實戰經驗嗎?你沒有啊!
你有啥?兩年前,你讓為非作歹的太監把名將的尊嚴踩在腳下了。
就這樣還敢想去親征?!
朝臣們不能把話說得太明白,但也紛紛上奏勸皇上留在京城。
朱祁鎮聽嗎?
他不聽。大明的慘烈悲劇由此開始了。】
水鏡前,嬴政歎息。
來了!圖窮之後,終是匕見。
另一邊,朱元璋與朱棣都不由自主站了起來,雙眼幾乎一眨不眨地緊盯水鏡。之後呢?發生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