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事都被大自然記載下來。
回到植物考古,當我們一鏟子向開封挖下去,能挖出好幾個朝代的土。
此處引用一組數據,圖片1-10,幾張表格,幾張柱狀圖。對開封西郊的岩芯采樣,提取不同沉積岩土的孢粉進行研究。
通俗地說,從岩芯粒度特征與黑炭含量變化,得到九組沉積回旋數據。那是九個不同年代黃河泛濫形成的沉積層。
再看孢粉數量與分類,分析出不同時期各有哪些植物品種變化,它們的耐旱喜水屬性各不相同。
這組數據對應的時期,上可追溯至4ka BP。
K是“千”,a是“年”。大家對這兩個縮寫應該不難理解。BP是BeforePresent,表示距今多少年。
簡單翻譯,「4ka BP」就是距離現在四千年,大約是夏朝建立時期。
細心的觀眾可能會說不對勁,這與平時通常看到的紀年縮寫不一樣。平時,一直說的是公元前BC,或公元後AD。
當我們去博物館參觀,可能就會看到這些不同標簽。
△△BC與口口AD,還有中國的XX朝代OO年,沒點曆史常識換算不來。
這裡做簡單解釋。
所謂BC,是基督誕生之前,即Before Christ的縮寫。
AD是拉丁語Anno Domini,意為“主的誕生年”。
這些紀年方式還是直接告訴你,那件文物是哪一年的。
如果出現了BP,情況就不同,它說的是“距離現在”有多少年。
要怎麼定義“距離現在”的“現在”?
假定一份報告是2023年寫的,另一份是2012年寫的,其“現在”的標準一樣嗎?
必定要有一個標準年份做定位,該選哪一年?又為什麼選那一年呢?】
水鏡前。
嬴政與朱元璋不由揉了揉太陽穴,猛眨了好幾次眼睛。番邦文字像蚯蚓一樣扭著,看得人眼暈。
在咕咕上回講曆法時,已經得知後世以陽曆作為普遍紀年方式,而那玩意是從西邊傳來的。儘管有這個概念了,但是當看到這一串縮寫,極度不適感立刻湧了出來。
憑什麼啊!
為什麼要以基督出生沒有作為坐標定位?!
嬴政:如果番邦人一定要找個人作為定位點,朕可以!
朕很大度,就用朕死的那年幫他們記憶。彆搞BC\AD四條長相不一樣的蟲字符號,改成“始皇前”與“始皇後”,清晰又好記。
朱元璋:出生晚,難道就占不上便宜了?不行,總得想辦法在世界曆法上占有一席之地。
後世認為工業革命是分水嶺,以此為基點,人類曆史發生變化。
那就從這裡入手。自己應該看不到那天了,但大明等得到推動工業革命。就讓“明前”與“明後”為代稱,明朝成為一個新時代的標準點。
不論觀影者怎麼暢想,水鏡都在平穩播放著。
【BP所示的“距今……”,是考古學上的年代標記法,標準年選擇了1950年。
理由有兩個。
其一,碳十四年代測定法是1949年建立的,1950年起被批量運用。
這就很好理解為什麼國際考古學大會一致通過以1950年為標記法元年,就是一種紀念日的感覺。
另一個理由,看似與考古無關卻也有關。
碳十四檢測年代,主要是測量碳元素C14與C12的比值,那麼什麼會大規模影響自然界中的碳元素變化?
答,核輻射。1945年,美國成功試爆了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
後來,我們都知道的隔壁的小日子吃了兩顆。五六十年代,全球性的大規模核試驗出現。
受到核輻射影響,碳元素數值波動異常。
1950年被認為考古學上計數標準年,也是在說要排除這樣大規模的乾擾因素。】
隨著這句話落下,隻見水鏡裡切上了幾張黑白照片,顯示核爆後的場景。
嬴政與朱元璋當即眼神一凝,不由目瞪口呆。這就是後世的軍事技術嗎!
朱元璋更是心頭猛地一沉,為什麼是美國先搞出了如此可怖武器。
他越發感覺到了危機在逼近。終是懂了為什麼陰陽合曆被陽曆取代,更窺見了潛藏曆法變動在此之下的國家動蕩究竟有慘烈。
肩上更是有萬斤重。
他更加懂了,明朝站在曆史的岔路口,所做出的選擇有多重要。不同的選擇會帶來如何的天壤之彆。
水鏡:
【收!咱們返回來看岩土中的植物數據。
這組岩土數據能夠對應到的時期,分彆夏朝、商朝、商末周初、戰國末年、明朝的三個年份、清朝與現代。
再看不同的孢粉數據,分彆體現出當時的氣候乾濕程度。
其中有一組孢粉數據很顯眼。
木本植物花粉急劇減少。與此同時,藜科等草本植物花粉的迅速增加。它意味著當時氣候的異常乾旱,到了特大旱災的程度。
好,來做配對了。
時間線是一份數據,孢粉數值是另一份,它們能組合成一張表格,看出各個朝代的氣候情況。
問,哪個年代是老倒黴蛋,遭受了特大乾旱?】
水鏡前。
嬴政舒了一口氣。很好,選項裡就沒有大秦。
朱元璋忽然迎麵中了三箭。
九選一,大明還占了九個年份裡的三個。難道真是大明會遭遇特大乾旱。不,他不信自己是老倒黴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