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第四十二章 。(2 / 2)

他承認了大秦統一六國的合理性,承認了嬴政有著遠超韓王的能力,就是否定了過去自己的理想與堅持。

人生目標出了錯,刺殺變得非常可笑。

大罪已犯,他才發現比起讓嬴政死,更希望是能參與到建設偉大的王朝之中。

氣氛異常古怪。

一條木案,劃出兩個世界。

嬴政神色平靜,還有幾分閒適聽窗外鳥鳴。

張良目光越垂越低,強忍著不讓沮喪情緒外泄。

沉默彌漫了許久,久到讓一個人覺得窒息。

嬴政忽然開口:“聽說過趙高嗎?他曾經犯下死罪,朕特赦於他活命且繼續做中書令。謀逆是死罪,但非絕無一線生機。大秦廣納各方賢能,若有匡扶天下的不世之才,又能大徹大悟地忠於大秦,朕未嘗不可法外容情。”

張良倏然抬頭,此言仿如仙音,甚至比博浪沙當日聽到的仙諭更加震懾人心。

此刻再看嬴政,其形貌不怒自威,目光深不可測。韓國王族與之相比,就是螢火與太陽爭輝。

其實,嬴政對待六國遺民足夠寬容了。

公諸天下的文書所言是真,始皇帝沒有沒收六國貴族的所有家財,希望是六國歸心共建大秦。偏偏,叛亂之人以此做了禍亂天下的本錢。

嬴政:“當下隻餘一問。張良,你可有讓朕法外開恩的本領?”

沒有本事的話,也不必刀下留人,就是這麼現實。

張良下意識地摸向袖子,其中藏著他寫的帛書。

自從刺殺失敗開始大逃亡,他在途中斷斷續續寫下了一卷治國策。

說官吏架構,說軍功利弊,說開疆拓土與休養生息的同時進展,也說不可再分封六國舊人。

祖上五代為相,他自幼耳濡目染習得一二,但也知未曾躬體力行,見識終是不足。

此卷帛書為誰而作?又希望誰能批判地接納它?

其實,有的答案早在心底。

故而在前途迷茫時就落筆成書,而且還一直隨身攜帶著,亦是明白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鄙人偶有所得,願請陛下一觀。”

張良沒將帛書直接放於木案上,而是側身抬手,向侍衛方向呈遞出去。

荊軻刺秦,圖窮匕見,此事傳遍天下。

張良作為同樣有刺殺前科的罪犯,在細節之處謹慎行事,主動請侍衛檢查帛書沒有暗藏危險。

嬴政瞧著這一幕,滿意之餘卻不會多給幾分信任。

可信與否要時間去驗證。在獲知趙高與李斯在曆史上的所作所為之後,他不會疑神疑鬼,但能給出的信任越發少了。

接過侍衛遞來的帛書,翻閱起來。

表麵不動聲色,心中暗道不錯,張良是有些謀略在腦子裡的。不愧在咕咕的敘述中有謀聖之稱,這人不是浪得虛名。

待嬴政看完此卷文字,不見喜怒地抬頭。

“朕惜才,但你要記住了,機會隻有一次。幾年前,朕特赦趙高免於死罪,他卻不知珍惜地欺君罔上,落得挫骨揚灰的下場。前車之鑒,願君牢記。今日起,你先隨蒙毅做事。”

張良聽到這些話,無法克製地喜形於色。

不隻是命保住了,更重要的是始皇帝認可了他的諫言。

他向嬴政深深一拜,“今日之後,鄙人必以國士報秦。”

嬴政微微頷首。啟用張良除了看重他的才華,亦有另一層深意。

大秦並非嚴酷治國,真心歸秦者,舊罪可免。待改良的律法審核通過後,更多人能感受到這種改變。

**

**

明朝·文淵閣

朱元璋在立了朱棣為太子後,又下發了準備遷都北京的詔書。

這個選址不能說出人意料,畢竟它是燕王封地,卻徹底舍棄了先太子朱標去巡查的洛陽與長安。

遷都一事不在一朝一夕,前前後後少說要十幾年之久。

隨即又一道聖旨下發,準備開始疏浚連通南北的大運河。洪武帝在旨意中明說,水路通暢便於糧草調運賑災,也便於商貿發展。

誰人不知朱元璋抑製商貿發展。

近日接連數道聖旨,無不表明皇上變了。

回頭再看這種改變不是無跡可查,年初藩王們的古怪變化在前,必是受到朱元璋的影響。

無人不好奇刺激源頭是什麼,但早學會了在洪武朝壓製好奇心,那會害死人的。

五月下旬的傍晚。

晚飯時候,五位皇子與七位朝臣被臨時傳召去往上書房。

上書房,牆頭的水鏡保持靜止畫麵。

今天,朱元璋再見水鏡浮現,此次開頭顯出一行提示。

【增加播放新功能:觀眾可以聲控主動暫停播放,每集暫停次數不限,疊加暫停總時長不能超過半個時辰。超時,立即終止播放。】

上集咕咕在末尾預告,這回要講十七世紀的大明與全球小冰河期狀況。

儲存與重播視頻的次數有限要省著用,而很快要成立應對小冰河研究所,有必要放出一些消息。剛好多了暫停功能,有時間抓一批人來一起看首播。

五位皇子都見過水鏡給的世麵。

七個朝臣卻是乍見此物,難免愣在當場。

“放輕鬆,都坐好。紙筆給你們預備好,想記錄就記錄。記不過來時,就喊朕暫停影像。”

朱元璋沒多給前情提要,直接喊了開始播放。

都說做人要學會分享。朕以前不懂,但活到老學到老,現在學會了。果斷找來十二人陪著,其中有七人是第一次看到水鏡,奇景共欣賞的感覺真不錯。

朱棣深呼吸。

他沒有不祥的預感,沒有預感因為確定今天水鏡說不出好話必成事實。那就來吧,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