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第五十五章 二更(2 / 2)

如今去分析這些古代農藥配方,不難看出這就是在給植物補充其必須的硫元素、鈣元素。

食物中的化學知識遠不隻於此,真要聊起來幾天幾夜也說不完,就再說一個如今廚房裡必備物品——鹽。

鹽,在古代無疑是國家級的重要戰略性物資。早在周代就有專門掌管鹽的官員,稱之為“鹽人”。

中國地域遼闊,不同地區的地形地貌不同,自然資源分布不同,煉製食鹽的方式必也會有區彆。

例如巴蜀之地是井鹽的發祥地,而內陸鹽湖以山西河東鹽池為最著名,沿海地區則是很早就開始煮海取鹽。

各地人民不斷鑽研提升不同煉鹽法的技能。

像是改煮鹽為曬鹽,又是尋找著有利於提取更多食鹽結晶的小技巧。

明朝的《天工開物》就記載了一種皂角法取鹽。

皂角是豆科植物,把它磨碎加入水中就可以產生大量泡沫。宋應星記載:“鹵沸之際,投入其中攪和,鹽即頃刻結成”。

其原理利用皂角絮凝鹵水的雜質,從而促進食鹽更好的結晶。在明代,此法已經得到了普遍使用。

有趣的是此後還記錄了一句,“蓋皂角結鹽,猶石膏之結豆腐也”。可不就與漢朝的豆腐發明呼應上了。】

嬴政若有所思,隨著一筆筆記錄,他看到了朝代更迭與時光變遷中的技術傳承與發展。

儘管咕咕隻是簡略舉例,沒有給出詳細的農藥、肥料、製鹽之法,但視頻裡提到的大致方向足以給人許多靈感。

如今,除《呂氏春秋》的幾篇農事文章,大秦沒有更係統全麵的農書。

徐福等方士不愁找不到新的研究內容。以化學輔助農業,將是他們的重要任務之一。

水鏡還在繼續。

【說到這裡,可能有朋友覺得剛剛的這些古代化學知識太接地氣了。有沒有除了吃吃喝喝之外,更抽象一些的化學內容?

當然有。

上可追溯到墨子,他提出了“端”的概念,認為“端”是物質的最小單位。端之下,不可再分隔,而這接近於現代原子論的雛形。②

另外,在十九世紀初,德國化學家朱利斯·克拉普羅特發表了一篇論文。表示最早發現氧氣存在的人,極有可能是中國唐朝人。

其父馬丁·克拉普羅特也是化學家,發現了鈾等元素。

小克拉普羅特不隻傳承了父親的化學天賦,也是東方學愛好者。他購入了一本古籍,據說是唐朝丹藥學家馬和所著的《平龍認》。

此書中有一章節《霞升氣》,提及大氣存在陰陽兩氣,它們能夠通過不同方法被提取出來。

比如把青石、火硝和黑炭加熱燃燒就能煉製出陰氣。另外,水裡也有陰氣,但它與陽氣混合在一起較難分解開來。

由此可知,陰氣是如今說的“氧氣”,陽氣則是“氫氣”。

假如《平龍認》所言是真,則表明在唐朝時期就掌握了提取氧氣的方式。足足比十八世紀的歐洲科學家早了一千多年。

遺憾的是《平龍認》此書真偽難辨。

朱利斯·克拉普羅特沒能把這本書給傳下來,如今也沒有發現此書的其他藏本。

《平龍認》究竟是後人製作的偽書?還是與很多古籍的悲慘命運相同,在傳承中成了孤本最終散佚?這個問題隻能交給將來的曆史考古了。

回頭來看,如今提到化學,背一背元素周期表是常規操作。

對於化學元素的命名,是巧合或是命運的輪回,有一個人活著時,必是連做夢也沒想過此事有他的一份功勞,後來令民間戲稱其為“化學教父”。

此人是誰?就是咱們回顧曆史係列的老熟人。來,請在彈幕上打出他的名字。

對了,他就是朱元璋。】

水鏡前,朱元璋正在認真觀影,忽而被這個戲稱榮譽給砸了一頭懵。

咋回事?他乾啥了?他怎麼不知道啊?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