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第六十三章 。(2 / 2)

最後,北京城被洋槍利炮徹底攻破。

清朝皇帝與太後外逃,被丟棄的守軍們彈儘糧絕。王懿榮不願做俘虜受辱,攜繼妻與長媳投井自儘,以身殉國。

甲骨文,它承載的不僅僅是遙遠的殷商記憶,更是染上了清末亂世的鮮血淋漓。

當殷商文字在亂世重現天日,但那個時候又有多少人能安然無恙做考古學問。

王懿榮幸運又不幸,時逢亂世,殉國而死。像他這樣的反抗鬥士不在少數,很多都沒有在史上留下姓名。

如今與百餘年前截然不同了。不再朝不保夕,不再提心吊膽,擔憂明天醒來就會陷入戰火紛飛。

我們閒來無事拿出手機隨便看看甲骨文圖片,或戲說幾句商朝構字法,或感歎幾句當年的命運無常。

這樣的和平環境來之不易,離不開無數革命先輩的奮鬥,更離不開人民解放軍的守護,由衷感謝這些最可愛的人。

話說回來,甲骨就是最早記錄漢字的材料嗎?

那還真不一定。

回看六個選項:A甲骨、 B青銅、 C紙、 D陶器、 E竹簡、F絲帛。

在先秦與秦朝相關影視作品中,可以看到竹簡被用作主要的書寫材料,偶爾看到當時造價極其高昂的絲帛。

比起更為熟悉的青銅器刻有金文,或許會有人驚訝於選項中為何混入了D選項——陶器。

最令我影響深刻的陶器,應該也能得到大家的認同,那就是「手辦狂魔」嬴政所留的始皇陵兵馬俑。

回溯陶器的發明史,它被創造出來的時間極早,是史前文明時期。

隨著這些年的考古發現,將陶器出現的時間軸不斷向前推。

目前人為世界最早的陶器在中國,是江西省萬年仙人洞出土的陶片。

它沒有精美華麗的外貌,看起來很像一塊隨處可見的土塊,卻打破了陶器日本起源說。

早前,在日本發掘出距今一萬六千年三處繩文草創期的陶片,那一度讓某些人主張陶器最初源於日本。

直至仙人洞的考古發現,通過碳十四的測定,中國江西洞內陶片距今約兩萬年。有考古物證作為依據,打破了陶器製作工藝的源頭在日本,亞洲諸國都是從日本習得陶藝的說法。

兩萬年前,華夏大地上有人將土、水、火進行碰撞,創造出陶器。

隨著製陶技術的提升,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想要在陶器上刻些字符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經過考古發現,在多處不同地區遺址中發現了帶有刻符的陶器殘片,將其成為陶文。比如高郵陶文、丁公陶文、山東大汶口陶文與半坡陶文等等。

這些陶文的內容各不相同,而不同地區出土陶文刻製時間不同。最早的半坡陶文,大約刻於公元前4800到公元前4300年之間。

學者們對於是否將陶文作為早期文字仍有爭議。

有人認為陶文仍處於符號階段,不能把文明的階段提得太靠前。

也有人認為陶文與甲骨文具備了某些內在關聯,所以主張中國最早的文字該是陶文。

之所以會出現分歧,主要原因是出土陶文的數量太少了。

哪怕是字符數量最多的半坡陶文,也就隻有三十個字符。陶文數量稀少,難以構建出完整的體係證明它是早於甲骨文的文字。

想要停止爭論不休,得到一個明確的結果,隻有耐心等待更多的考古發現。當有足夠多的陶文現世,才能去科學推斷它在漢字史上的位置。

因此,這道選擇題尚無正確選項。

說到這裡,順帶提一句造紙術。

它是眾所周知的四大發明之一,其創始時間推測在西漢。

我們都熟悉的“蔡倫”,是在東漢時期利用樹皮、麻布頭、舊漁網等原料對於造紙術進行了改良。

從這些廉價原料,不難看出蔡倫的改良大幅降低了紙張成本。

流傳至今的古籍卻少有具體描述造紙術的步驟。明末的《天工開物》是個例外,較為詳實地記錄了這一重要技術。

直接上原著文字與配圖,感興趣的可以暫停慢慢看。

圖甲1-圖甲30.JPG

如圖所示,宋應星記錄的不是東漢年間造紙方法,而是明朝用的詳細造紙工藝。從東漢到明末,不斷精益求精地改良後,造紙術已然非常成熟。】

鏡前,嬴政果斷喊出暫停。

剛才聽咕咕提到始皇陵的兵馬俑,他沒有暫停那一段插播影像。每集能用的暫停時長有限,必須用在刀刃上,比如獲取關鍵技術的時候。

當下,他握緊毛筆,落筆成風,一字不落地將明朝造紙術步驟謄抄下來。

抄是抄了,但對於抄錄內容,不免有許多一知半解之處。術業有專攻,這事還是得找墨家弟子!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