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 第七十七章 一更(2 / 2)

大米是每天都要吃的主糧,胡椒卻隻是一味佐料,本質上就有需求量差異。

胡椒折價為工資發到官員手裡,這玩意又不能當飯吃當衣服穿,必須把它賣出去換取其他生活必需物品。

胡椒開始不斷流入大明市場,當對它的需求供大於求時,價格勢必下跌。

於是,官員們又一次被老朱家的政策給攆到坑裡,到手的俸祿再次貶值。

這種糟心事,擱誰誰願意?

當強勢的永樂帝去世後,朱高熾繼位不滿一年病逝。

朱瞻基繼位再搞了一次官方下西洋,但不等寶船歸來,他就死了。

後來就是朱祁鎮年幼繼位,大臣們怎麼可能支持皇帝再搞出海,下西洋一事也就徹底終結於英宗時期。

牽一發而動全身。

寶鈔已經名存實亡後,大量胡椒湧入市場擾亂物價,而讓貴金屬再次升值。

白銀被動地開啟了它成為明朝流通的大額貨幣之路。國內銀礦產量少的根本問題卻沒有解決,那讓銀價進一步升高。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東瀛在十六世紀處於地方勢力割據混戰狀態,大規模發掘金銀礦產。

是為籌備軍費,更是看中了大明的銀價高漲,以銀作為高價貨物販入大明謀求暴利。

看地圖,石見銀礦又稱森山銀礦,位於日本本州西部沿海。

其銀礦產量豐富,從1527年開礦,整個十六世紀全球三分之一的白銀出自此地,而後又挖了足足四百多年。】

朱元璋緊盯著石見銀礦,升起了一種久違的感覺。

五十多年前,家裡窮到揭不開鍋了,他不得不出家做和尚混口飯吃。

哪有什麼高僧的四大皆空不食葷腥,做夢都會瞧見幾隻飛過的肥鳥,希望它們能主動掉下來貢獻出一頓肉食。

今日見東瀛銀礦,恰如昔日見天上野鳥。

即便聽聞大明能與東瀛互市貿易購入白銀,可礦產在自家才能安心,豈能把控在隔壁人家手裡。

朱元璋不由遺憾,忽必烈當年怎麼就沒成功把東瀛給打下來。

那會是沒出現水鏡,倘若忽必烈獲知東瀛存在豐富銀礦,才不會因為兩次渡海失敗就停止第三次進攻。

朱棣正在思考胡椒引發的貨幣動蕩。

今非昔比,如今他受過水鏡影像教育,不會想當然再搞胡椒折價。

用食物作為一種貨幣,風險性太高了。對於穩定大明物價與幣製隻能是飲鴆止渴。

這不同於唐朝引入絹帛為補充貨幣,胡椒的存放、市場實際需求量都與絹帛有著極大差異。

這會瞧見東瀛銀礦產量豐富。他的第一反應就是忽必烈怎麼沒把東瀛納入元朝版圖?

否則等到明繼元興,也能打出收複失地的旗號。也罷,前人沒做到事,後人可以能青出於藍勝於藍。

朱棣瞧了一眼老爹,朱元璋沒有掩飾遺憾清醒。

他沒有多話安慰,隻是說了一句,“父皇聖明,已將不征之國的國策已經廢止。”

言下之意,既然沒有不征的祖訓,等到了該征之時必是要斬草除根。

朱元璋也不多話,也隻講了一句,“好,家祭無忘告乃翁。”

老朱家父子倆看似輕描淡寫的你一言我一語,後來卻是改寫了東亞曆史。

此時,兩人繼續注意力放在了水鏡上。

水鏡:

【胡椒引發的白銀問題,不隻困擾大明,同樣也影響了遠隔重洋的歐洲。

歐洲長期從東方購入香料,胡椒就是其中之一。鄭和下西洋大量購買東南亞胡椒,讓胡椒在國際貿易市場上價格上浮。

歐洲人遇上了胡椒漲價,不得不支付更多白銀。大明銀產量少,歐洲也麵臨相同窘境。

這裡給Judy正名,老朱家確實缺乏搞經濟的天賦,但不能跳出時代去貶低永樂帝。以實物充作貨幣是曆史慣性,歐洲也沒有跳出這個圈子。

十五世紀時期,歐洲不少國家也以胡椒作為貨幣。比如德意誌,當時的銀行家被叫做“胡椒人”。

不同於大明市場上流入了大量胡椒引發貶值,歐洲是胡椒與白銀雙雙短缺,引發了錢荒。

必須要尋找新的礦源,這也是歐洲開啟大航海的動因之一,都是窮給鬨的。

再看地圖,美洲大陸上分布著大量銀礦。

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歐洲殖民者陸續抵達美洲,發掘出了當地銀礦。

十六世紀,歐洲人帶著美洲白銀,飄洋過海再次來到了東方進行貿易。

朱元璋曾經力主民間不得進行海貿。此前的視頻講過此種禁令在下西洋的官方貿易停止後,引發了倭寇危機。

隆慶開關改變了祖訓,讓民間海貿合法化。

如此一來,繼隔壁東瀛販賣白銀之後,大明出現了另一個白銀輸入渠道,而美洲白銀輸入量更高於東瀛。

比起本身不具有價值的紙幣,貴金屬白銀能更快地被人們習慣接納為主要貨幣。

大明就這樣通過海外貿易輸入的大量白銀,讓白銀在此過程實現了貨幣化。

遠水居然解了近渴,大明缺銀的難題緩解了。

一切看似平穩,但人無近憂必有遠慮。依靠外部輸入白銀得來的安穩,它真的能長久嗎?】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