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 第七十八章 二更(1 / 2)

大明不缺白銀了, 還能有什麼遠憂?

對於這一題,朱元璋與朱棣不再一問三不知。儘管父子倆對經濟懂得不多,但能推測出人心的變化。

大明對白銀的需求量越大, 掌控相關渠道的人就越能獲得暴利。

曆史上, 明朝前期對於官員的壓製非常狠, 對於商業貿易壓製得也非常狠, 甚至催生了商人淪為倭寇侵邊行為,在取消海貿禁令後難免造成惡性反彈。

當朝廷無法占據主動地位,有效引導貿易市場良性發展,部分官僚與大商人就會暗中勾結, 將貿易利潤全數收入囊中。

如果沒有具備真知灼見的強勢帝皇登基, 對於官僚體係進行清洗與改革,就會造成百姓與國庫反而沒錢。

水鏡:【海外輸入的白銀緩解了明朝市場上的銀荒現象,解決了寶鈔貶值成廢紙後的貨幣短缺問題。

然而, 這種解決是被動的, 且極度消化不良。

白銀貨幣化後,沒有配套的政策去約束商貿市場。

前期老朱家帶頭遏製民間商貿, 後來開放民間海貿時再要做出規範卻有心無力。

新上位的皇帝本人欠缺能力, 開國祖製遺留下來的重重阻礙, 全球貿易大趨勢不可當的洪流與明人相關知識體係的缺失,如此種種原因讓重建新秩序難如登天。

最終結局, 明朝末年, 白銀數量再多卻做不到藏富於民,皇帝也拿不出軍費應對各地頻發的起義。

錢流入了官僚、商人、藩王等勾結的利益集團手裡。

外加十七世紀進入小冰河氣候最為惡劣的階段。

糧食產量驟減,必是要花更多錢才能購買,物價持續飆升,導致越來越多的百姓死於饑荒與天災。

到頭來, 天時、地利、人和,明朝一樣都沒能抓住。

不僅如此,還給後來埋下了隱患。

大量白銀依靠海外輸入,導致政府在調控貨幣方麵的主動權被極大限製了。

商貿帶來白銀,而非政府開礦產銀,那麼誰掌握了商貿渠道與進行貿易的物資誰就有更大的貨幣定價權。

近代世界,西方資本控製著全球生產,控製了貨幣亦是能操縱世界生產物資。

因此,從明朝中葉,中國被動地進入了國際白銀貨幣體係。

其後曆經了清朝而直到民國的法幣改革,中國的幣製一直深受國際銀價變動影響,變相丟失了部分鑄幣權。

上圖。

來瞅瞅丟失鑄幣權的血淋淋教訓。】

一幅標注著彩色線條的世界地圖被放了出來。

線條從海洋上通過,連接了非洲與歐洲,其上還有貝殼與金元寶圖標。

簡明易懂,圖上畫的是貝殼與黃金的流向。

朱家父子倆想到本次視頻開頭咕咕挖的小坑。

在全球範圍內,直至二十世紀初,海貝才徹底終結了它作為貨幣的命運。

水鏡:【在先秦時代,海貝作為貨幣流通於中原,後來被金屬貨幣取代。

時間過去了兩千多年,東亞進入白銀化時代,但是遠在非洲仍舊以海貝作為貨幣。

古代中國的貝幣部分來源於印度洋。

讓我們以印度洋的馬爾代夫為起點,這次不向東走而向西走,能夠看到大批海貝被運入了非洲。

由於史料的匱乏,尚不清楚向非洲去的海貝貿易具體起於何時,又具體走了哪些航線。

能夠肯定的是早在十一世紀,猶太商人開始經營從印度洋到北非的海貝貿易。

其後,通過駱駝等運輸工具穿越了沙漠,海貝從北非抵達了西非。

十四世紀初,出現了明確文字記載表示海貝成為了西非貨幣。

《馬穆魯克行政全書(Masalik al-absar)》中指出,馬裡王國國內的交易以貝幣進行。

等到十四世紀中期,西非形成了鮮明的以貝幣作為的區域,且在不斷擴大。

當時,海貝的主要輸入路徑是穿越沙漠的陸路。

等到十六世紀,大航海時代到來。

海貝的運輸方式迅速發生了變化,始於印度洋的大船,開往了北非與西非。

很快,陸路運輸被海路運輸取代,而且非洲使用海貝作為貨幣的區域越發深入非洲內陸。

葡萄牙人率先到來。開辟了從歐洲到亞洲的貿易新航路。

新航路途徑量產海貝的印度洋,也會途徑將海貝作為貨幣的西非。

一個巨大商機由此誕生。

在印度洋低價購入海貝,把它當作為壓艙物,不會占用在歐洲能售出高價的東方貨物空間。

返程途中,順手把海貝賣到非洲,賺取一筆高額差價。

自此之後,非洲形成了以海貝為主體的貨幣體係,其鑄幣源頭落入了歐洲人之手。

繼葡萄牙之後,荷蘭、英國相繼涉足暴利的海貝貿易。

在十八世紀開始了血腥殘忍的黑奴貿易,把人徹底物化,用海貝換取了黑奴。

被當作貨物售出的不隻是活人,還有當地的黃金。

在歐洲人的推動下,非洲的海貝貨幣化更加徹底。

等到了十九世紀,歐洲多國廢止黑奴交易,並不是停止掠奪資源而是將人力資源變更為自然資源——棕櫚油。

十五世紀歐洲人就知道非洲盛產棕櫚樹。

隨著自然科學體係在歐洲不斷發展,十九世紀開發出更多棕櫚油的用途。

通過氫化可以將植物油加工製作成為人造黃油,為城市中的勞工們提供了熱量食物。不求吃得好,起碼要吃得飽。

另外,棕櫚油在工業方麵用途廣泛。

比如作為肥皂原料,用於城市燈油照明,以及可以用作工業潤/滑/劑等等。

隻看英國,十八世紀末從非洲販得的棕櫚油約每年157公噸,而到了十九世紀中葉已經高達每年3萬多公噸。

這些貿易對非洲以貝幣結算。

海貝的原產地本來是印度洋一帶,而為謀求更高的暴利差額,德國率先尋得新的貨源。

殖民北非,掌控了北非沿岸的環紋海貝棲息地,以新的海貝取代了以往來自印度洋馬爾代夫的海貝。

徹底把控貨幣的源頭,以買入賣出為1:10的差價,賺到盆滿缽滿。

海貝貿易在二十世紀迎來殘酷結局。

二戰結束後,全球貨幣體係重塑,海貝被徹底踢出局。

曾經象征著財富的貨貝,在失去了貨幣價值後,不能說是一文不值,但也隻能作為極其廉價的紀念品。

貝幣亡了,而非洲大陸的資源被歐洲殖民者殘酷掠奪,其經濟體係被摧毀,徒留滿目瘡痍。

這就是喪失鑄幣權的慘痛曆史教訓。】

水鏡前,朱元璋與朱棣皆是眉頭緊鎖。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而從非洲血淚史反觀大明的境遇,曆史上的華夏應該也遭遇了相似掠奪。

下一刻,咕咕的話證實兩人推測正確。

【非洲被掠奪走大量資源,從清朝到民國中華大地也是遭受相似劫難。

悲劇太多,數也數不清。

今天隻舉其中一個例子。剛剛提到非洲被掠奪了棕櫚油資源,而中國也被掠奪了與「油」相關的財富與資源。

之前的視頻,我們提到過大豆的妙用,它能夠製作豆漿、豆腐等食物。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