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孑聽完明教授的介紹之後,也默許了二師兄溫如玉加入他探訪古茶園的方案。
畢竟……誰不想吃好點呢?
而且,雖然隻有過一麵之緣,但他覺得二師兄並不是個簡單的紈絝子弟,應該還是個挺有內涵的青年。
再說了,二師兄畢竟比他年齡大了幾歲,不僅有更多的茶學知識,而且還有非常豐富的在鄉村生活的經驗,性格也和他互補,有他在,再合適不過了。
當然這些事楚孑沒有對二師兄說,而是在餘後的幾天裡兢兢業業地查資料,研究到底去哪看古茶園的風土人情最合適。
查來查去,楚孑發現,想要研究雲省的茶文化,有一個繞不過去的詞——
“茶馬古道”。
這四個字可謂是如雷貫耳,但如果對曆史沒有太深的研究,很可能覺得這隻是一個如同“絲綢之路”的名字而已。
茶馬古道,指的是從唐代開始,隨著我國西南地區逐漸富庶起來,為順應人民的生活需求,而開展的一條以馬屁和茶葉為主要商品,通過馬匹運輸的商品貿易通道。
茶馬古道有三條傳統意義上的“主線”,分彆是川藏道、滇藏道和甘青道,三條大道幾乎覆蓋了我國全部的西南地區,甚至同向了南亞、西亞和中亞等地區。
茶馬古道不僅僅是一條商業之路、一條貿易之路,同樣也是一條團結之路,它既勾勒出了我國唐朝之後的貿易地圖,還見證了我國曆史的統一,民族的團結。
因此在西南地區人民心中,這條路極為重要。
而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滇藏道,是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條。
漢代以前,藏族由於飲食習慣,認為“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熱,非茶不解”,所以茶葉成為了他們日常生活的必須品。
但很可惜,因為藏族居住在青藏高原,沒有種茶的傳統,也沒有種茶的地理條件,自己沒法產茶,因此隻能靠滇、川地區將茶葉運入藏區。
與此同時,滇、川地區的人們發現藏區不僅有非常好的肉製品、皮毛製品,連馬匹的質量也比內陸地區要好,因此,一條條商業之路,就被藏、漢兩族人民踏了出來,曆史上稱為“茶馬互市”或者“茶馬貿易”。
到了元代,藏區被納入我國版圖,藏區和內地的交流更加頻繁,而茶馬古道也大大延伸了,基本形成了我們現在認定它的樣子。
茶馬古道可以說是全世界範圍內,最高、最險峻、周邊環境最惡劣的古道了,而且這條古道在前期並不是由政府主導成立並建設的,完全是由民間商人探索而出,顯得更加厲害。
其中,茶馬古道寧洱段,就從普洱鎮開始,向周邊輻射,這裡不僅保存完好,而且能看得出來當年建設的時候也非常用心,其中石丫坡茶馬古道遺址全場6.5公裡,保存完好的石鑲路約有500米,寬2.6米,是現存的茶馬古道最寬的記錄。
這次,楚孑定下的目標便是這裡。
普
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縣。
從名字便可以看出來,這裡是普洱茶的發祥地之一,也是普洱茶文化最重要的一環。
就連一向玩世不恭的二師兄聽到楚孑想去這裡看看的時候,都雙手表示同意。
但為了在當地行走方便,也為了能更了解曆史,他們還是找了一位當地的向導。
經過和向導的溝通,他們將第一站定在了距離墨江縣城外約10公裡的碧溪古鎮。
隻是去調查幾天而已,楚孑見到二師兄的時候還是嚇了一跳。
大包小包……二師兄足足帶了三個行李箱和兩個包!
楚孑:“……”
楚孑:“師兄,您是要去打獵嗎?”
“你不懂!窮家富路!”二師兄擺擺手,“得多做點準備,不然到了地方發現啥都沒有,不就全抓瞎了嗎!”
楚孑無奈,既來之則安之吧。
但二師兄的力氣弱得驚人,楚孑還不得不幫他一起提。
等下了火車之後,楚孑已經是氣喘籲籲。
生怕這次墨江之行還沒開始就夭折了。
而後,他見到了他們的向導。
一個留著寸頭、帶著墨鏡,有花臂紋身的酷哥。
之前他們隻語音通話過,楚孑聽聲音還以為李文是一個斯斯文文的學生,畢竟是當地茶葉研究所的一名文員,卻沒想到見麵之後發現這麼狂野。
而且,李文向導不止長相狂野,就連車技也十分狂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