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 第八十九章 我隻要曆城。北寇是死是活……(1 / 2)

“刺史——刺史——”

大清早, 一名急探闖進梁闌玉的庭院。

梁闌玉聞聲推門出來:“何事?”

那探子衝到梁闌玉麵前,因跑得太急,險些摔倒, 被梁闌玉眼疾手快扶住了。他順勢跪倒在地, 焦急道:“刺史, 曆城失守了!”

“失守了?!”梁闌玉先是睜大眼睛,旋即猛地皺了下眉。

由於鬱州距離曆城最近, 鬱州得到消息也比朝廷快得多。就在曆城遭遇襲擊的第二天, 梁闌玉便已獲知此事,立刻下令軍隊加強戒備, 並派出數路探子前去打探情報。

眼下是曆城遇襲的第三天,朝廷還沒收到相關情報,梁闌玉卻已先得到了城池淪陷的噩耗。

她做了個深呼吸, 令自己保持冷靜:“此消息如何得知?”此人是最快趕回來的探子, 她心裡多少存了些僥幸, 希望消息有誤。

那探子道:“小人尚未趕到曆城, 沿途便已遇見從曆城潰逃出來的軍民!他們說,在遇襲的當天, 守軍隻堅持了幾個時辰,城門便被燕軍攻破了……”

“……怎會如此?”

探子道:“聽說北寇是繞小路來的, 守軍事先完全沒有察覺……當敵軍逼近城池,將領才匆忙集結軍隊防禦, 可那天又是休沐日……當燕軍殺到城下時,軍隊還沒集結完成……就……”

梁闌玉眉頭皺得越發厲害。曆城地處兩國交界, 按理說應該時刻保持最高的警戒,怎會如此麻痹大意?定是這守將玩忽職守!而燕軍估計是提前查探過,知道曆城疏於防範, 並查清了軍隊休沐規律,這才一擊得手。

她雖對曆城守軍的無能感到憤慨,但事已至此,也隻有接受。

“你遇到了曆城逃出來的軍民?”她問,“在什麼地方遇到的?有多少人?”

“有上百人,我遇到的時候他們正沿著沂河南下,往鬱州走!”

曆城距離鬱州最近,路上的險阻也相對較少,所以難民大多都選擇了往鬱州跑。

梁闌玉立刻叫來陸春,讓探子向她說明了遇到難民的地點、行進路線,然後讓陸春安排人去接收集結那些逃竄的軍民。現下的當務之急,是她必須弄清在曆城到底發生了什麼,才好做出合適的應對。

……

當天晚上,陸春便將上百名南逃的曆城軍民接回城中。

由於曆城距離北燕太近,隻有一些丘陵河道作為阻隔,缺少天險,因此朝廷對曆城采取的是堅壁清野的策略。整個曆城隻有守軍八百,農家百餘戶。人少的好處是,軍民彼此互相認識,不必擔心有北寇細作混跡其中。

眼下,百餘名灰頭土臉的逃難者在空地上坐成幾排,梁闌玉命人給他們煮了熱湯和小米粥壓驚。

“曆城守將現在何處?”她高聲問道。

人群互相對視、張望。

有人小聲道:“程將軍死了……”

“死了?”梁闌玉追問,“怎麼死的?”

那穿著兵服的男子黯然道:“將軍在城樓上,被敵人的流矢射中……一箭當胸……”

“你親眼看見了?”梁闌玉不依不饒地追問。倒不是她覺得這人在說謊,隻是戰場上情況混亂,很容易出現以訛傳訛導致軍心潰散的情況。

那士卒怯生生地點頭:“小人就在城樓上,親眼看見了。”

“還有其他人看見嗎?”梁闌玉目光犀利地巡視在場眾人,“一定要親眼!聽說的不算!”

過了一會兒,另一個人小心翼翼舉起手道:“小人也看見了。”

還有個人小聲道:“我看見程將軍的屍體被人抬下來……然後軍隊就亂了……”

有三人作證,看來曆城的守將大概率真的陣亡了。梁闌玉不由歎了口氣。

丟城丟得這麼快,而且如此麻痹大意,竟連敵軍來了都不知道,這守將若還活著,也是要被她押去京城問斬的。好在這守將沒有做逃兵,以身殉職,至少保全了他的族人不會被朝廷連坐問罪。

而北燕軍攻城贏得如此順利,應當也與此有關——主將死得太早,導致曆城軍迅速軍心潰散,失去指揮,也失去了作戰能力。

梁闌玉又問:“北寇來襲,帶了多少兵馬?”

一名士卒激動地帶著哭腔答道:“至少有七八千人,或許上萬了!梁刺史,他們是要發起大戰了麼?”

他的話令在場眾人嘩然。

“胡說八道!哪來七八千人?!”一名文吏激動地怒斥道:“頂多也就幾百人!明明是你們怯戰,一觸即潰,才丟了城池!”

那士卒反駁道:“怎麼可能才幾百人?城中八百守軍都攔不住他們,他們定有數千人!”

“就是你們怯戰!混賬!若不是你們,我爹也不會……”

雙方吵了起來,由於在場人數眾多,不少人加入了爭執或者勸架的隊伍。

“就算沒有七八千,三四千總是有的……”

“不可能!我當時就在山上看著呢,最多隻有一兩千人!”

“說我們膽怯?你們怎麼不自己作戰!”

眾人各執一詞,吵得梁闌玉頭都疼了。

這將領還真不是那麼好當的,她隻是想弄清敵軍的人數,人們給出的回答五花八門,跨度竟然從幾百到上萬都有。而這還不像做題,書本後麵沒有標準答案可參考,她隻能依據各種信息自行判斷。

“都彆吵了!現在誰也不許擅自發話!”梁闌玉大聲嗬斥,令眾人暫時安靜下來。她問道,“有誰看清楚,他們有幾排盾手?幾排矛兵?看清的舉手回答!”

有幾人舉手,仍然給出了不同答案,但差距逐漸縮小了。

在詢問了多項細節後,梁闌玉心中稍稍有數:在場的軍人為了推脫戰敗的責任,傾向於誇大敵人的數量。而有些憤怒的百姓則因看輕軍隊或未接觸戰局,會往少了報。

總而言之,由於事先沒聽說敵軍有大規模動員,且潰逃的軍民也證實了敵軍以輕騎輕步為主,並未攜帶太多輜重。因此七八千人是不可能的,梁闌玉認為敵軍在一兩千上下較為合理。

她又問道:“你們之中可有軍官?”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