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不然,其實不過是很多銅錢被放入錢窖裡,都生出銅綠了。沒辦法,中國人經曆了太多的戰亂,知道在亂世、在荒年的時候,錢和糧是最能保命的。所以,一代代人傳下的習慣就是,囤錢,囤糧!
然而,這種習慣,卻是發展資本的最大天敵。錢不流通,怎麼能產生更多價值呢?
所以,張正書在想,是不是要把“大桶張家”的業務整頓一下,成立個錢莊什麼的,降低一下利息,鼓勵消費?
不過,這事需要從長計議,畢竟他還完全摸透北宋的經濟狀況。
“唉,行行行,問一下也是好的……”
張正書那便宜老爹雖然對他很大方,但張正書卻知道,其實地主老財都是摳門摳得要命的。小錢可能還會用,但是一談到幾千貫這樣的“投資”,他們就本能的抗拒了——因為他們害怕風險啊!地主都是害怕風險的,要不張根富為什麼做錢民?就因為風險很低,那些借錢的人,都要有抵押的。限期內還不了債,那不好意思,抵押就沒了。這樣一來,保管旱澇保收。這樣的生意,誰不想做啊?
而且,“大桶張家”很聰明,選擇的是利滾利的計算方法。慶元年間,宋朝專門規定了:民間私貸月息不能超過四分。而官貸的利息,則是五分。但注意的是,官貸雖然也有抵押,但人家是年息啊,而且不是利滾利啊!可惜的是,宋朝這個規定,到了後期就基本形同作廢了。因為熙寧變法之後,青苗錢已經臭名昭著了,沒有農民再敢借官貸。所以,這也是宋朝高利貸興旺的緣故——市場需求旺盛啊!
“大桶張家”的私貸,利息之高,跟後世的網貸是一模一樣的。月息雖然是四分,但是利滾利。也就是說,你借一百錢,一個月之後變成要還一百四十錢了,再拖一個月不還,那就差不多要還雙倍的錢了。利滾利的可怕,沒借過錢的人是不知道的。
沒錢還怎麼辦?抵押的東西就沒了,什麼田契、屋契,甚至妻女……反正,很沒良心的。怪不得張根富差點斷了香火,原來真的缺德事做多了。
“還是跟那便宜老爹說說吧,收四分息就行了,沒必要利滾利,太過有傷天和……”
張正書也是有點後怕,他本來也是不信有鬼神,不信有什麼報應的。但是經過穿越這事之後,他就明白了一個道理——世界上很多東西,不是科學能解釋得了的。
“小官人,那這個三用磨坊,要怎生做才是?”
那些營造匠和木匠嘖嘖稱奇之後,又把目光放在了磨坊上。
能利用水力、風力和畜力的三用磨坊,是這些木匠、營造匠最期待的事。民以食為天嘛,所有人關心這個是很自然的事。這磨坊若能像那灌溉係統一樣神奇,那張正書就徹底折服他們了。
張正書卻苦笑道:“磨坊的事,急不來啊!”
要知道,張正書設計的磨坊結合了風車,組裝是很麻煩的。所以,這一次張正書並沒有把磨坊帶來,而是把建築磨坊的材料運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