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1 / 2)

大宋好官人 飄依雨 3267 字 2024-03-21

縣學的生活是枯燥的,對於一點興趣都沒的張正書,就更是這樣了。

張正書十分厭惡,這個朱逸文上著課,都要回過頭來對著張正書“耍橫”,好似要宰了張正書一樣。雖然張正書知道,他沒有這個膽子。但張正書是誰,睚眥必報的人,連當朝吏部尚書都能整倒的人,豈會怕這個草包?

於是,張正書一改前兩天的無所事事心不在焉,今天都在動腦,看看有什麼法子整一整這個“豬一頭”。

這時候,教諭進來了。

在縣學裡,除了縣令、縣佐以外,就他最大了。縣令沒事是不會來縣學的,隻有需要政績的時候,縣令才會過來。所以,教諭就相當於後世的班主任了,隻不過這個班主任權力有點大,在縣學裡他的意誌不容反駁。如果敢反抗教諭,那就是不尊師重道,在宋朝那可是大罪來的,要是被逐出師門,那就要一輩子遭受非議了。

這個教諭,其實和張正書之前見過的李秀才一樣樣的,迂腐得很,而且非常迷戀權柄。張正書也可以理解,畢竟這些教諭都是不舉的秀才,對於權力的渴望,對於金錢的渴望,連他們自己都察覺不到。然而,張正書卻知道,這種秀才內心已經有點“變態”了。

當然,這教諭也會注重影響,收禮也是靜悄悄的收,不敢光明正大。

連教諭都這樣,更彆說當朝官員了,簡直沒有下限好麼?瞧瞧葉祖洽,鬨得那麼大,證據那麼充足,這時候還不是貶到洪州了事了?

這個教諭,水平其實也就那樣,除了會讓學生死記硬背之外,就沒有第二招了。

上課的時候,不是搖頭晃腦在誦念經史典籍,就是旁若無人地在講解。他用的自然就是王安石撰寫的《三經義》:《周禮義》、《詩義》、《尚書義》(後世統稱為《三經新義》,《周官新義》、《詩經新義》、《尚書新義》),把裡麵的《毛詩義》二十卷、《尚書義》十三卷、《周官新義》十六卷顛來倒去的講,其實總不過是拾人牙慧而已。

這樣的老師,能教出什麼來?隻不過現在的教學製度都是這樣的,畢竟現在王學已經取代了唐朝時孔穎達所編《五經正義》,是如今宋朝全國學生必讀的教科書和科舉考以的依據,不學都不行。

“有哪位學子,起來背一段《尚書》?”

這是教諭最喜歡用的手段,也是學生最痛苦的事情。

彆說背了,就連讀都結結巴巴好吧?

而且,這教諭可不是隻要求背誦《尚書》就行的了,還要學生講一下,到底是什麼意思——當然,要以《尚書新義》為準,畢竟是官方教科書嘛!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