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張正書的“事業”已經走上了正軌,也不用張正書去操心了。
大棚蔬菜已經建起來,香水也開始擴產,張正書坐鎮京華報社,核心三個產業已經形成了互補。但最讓張正書牽掛的是技校,那才是張正書真正想要搞好的事業。想要辦工廠,沒有合格的工人哪裡行啊!
再說了,張正書未來想要做的事情,都是具備很高技術含量的。簡單來說,大宋的高端人才幾乎一個都沒。就算有一個沈括,也已經逝世了。還有一個跟沈括齊名的蘇頌,那可是朝中大臣,也不可能跟張正書鼓搞這些東西。
從目前來看,大宋的物理還算有點基礎,但還處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階段;化學嘛,幾乎是零基礎,彆以為道士煉個丹,弄個置換反應就是存在化學基礎了,還差著十萬八千裡啊!數學雖然有點成就,但這隻是文人閒暇時的消遣,登不了大雅之堂。
可以說,大宋除了尊文以外,科學基礎幾乎是零蛋。
而張正書在技校收下的小孩子,他就不打算用宋朝的教育製度來教,而是照搬了後世的教育製度——填鴨式教育。還真彆說,給張正書發現了幾個還算不錯的苗子。那些道士也很納悶,怎麼這些小孩子那麼快就會認字讀書了?但張正書把拚音法教給他們後,他們震驚了。
要知道,宋朝這時候讀書,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要想供養得起一個讀書人,一個月起碼要花一貫錢。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了,非普通人能承擔得起的。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漢字的博大精深,不僅難懂難精,甚至連入門都難。就拿宋朝官方字典《集韻》、《廣韻》來說吧,從東漢末年起,當時受到梵文拚音字理的啟示,於是反切法橫空出世,用來注字音。這也是《集韻》、《廣韻》一類字典的用法,簡單來說,就是用兩個漢字相拚給一個字注音,切上字取聲母,切下字取韻母和聲調。
比如一個“東”字,用反切法就是“德紅切”,要這樣念:“德紅德紅紅德東”;再比如“謀”字,“莫侯切”,“莫侯莫侯侯莫謀”……這個辦法的好處是,總算是給漢字注音了;然而用起來,非常難用,因為不識字的人根本對著這個字典學不來。
但是,拚音就不一樣了。隻要認全這些個拚音,隻要用拚音注音的,都能讀出來。當然,這也是有前提的,因為北宋這時候的官話,和後世的河南話很像,也就和普通話差不多,這也是拚音能存在的根基。要是像隋唐那樣,官話是洛陽話,那張正書就真的抓瞎了。
二十三個聲母,二十四個韻母,再加上十六個整體認讀音節,沒錯,這就是完整的拚音法。
憑借著這個拚音法,張正書編撰的教材,那些孩童幾乎不用教,都能認得了不少字了。唯一讓張正書鬱悶的是,好老師非常難找,特彆是懂得算術的老師。好在,這個問題也不算太難。因為鄭月娥已經學會了阿拉伯數字,再加上張正書編撰的數學課本也不算難,她來教數學也是不錯的。
張正書早就察覺到了這個可憐的女孩對自己的情意,可惜他無福消受,隻能用調離這個辦法,讓鄭月娥悄悄收斂了心思。派人護送鄭月娥等學會了阿拉伯數字的僮仆到技校去教書之後,張正書才總算沒有那麼牽腸掛肚了。
要知道,技校可是張正書最大的寄望,這裡將會使得大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可惜,這時候還沒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