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攤主知道,如果給張正書損起來,能把你說哭。所以,他很明智地選擇了轉移話題。
“去東水門外,你也知道的,我的實驗快要成功了……”
這個攤主一愣,他才想起來在東水門外不遠處,這個張小官人好像又弄了一個作坊,而且讓人把破碎的瓷器送了過去,每日都傳出很奇怪的聲音,也不知道裡麵在做什麼。曾經有一個皇城司親事官進去探查過,發現裡麵都是一些工匠,還是和張正書簽了契約的。作坊裡麵熱浪逼人,也不知道這些工匠在裡麵弄些什麼。
“你是說那個作坊?”
這個攤主有點驚訝地問道。
“嗯,我要做出一個可以改變世界的東西了……”
張正書非常有信心,他弄出來的這個東西雖然不新鮮,因為中國人早就開始應用了。但是,張正書的實驗品,卻比以往的東西好太多了。
這個可以改變世界的東西,就是水泥。
到了宋朝這時候,漢人使用石灰來砌築的磚石結構的房屋,甚至能建造多層樓閣。
這也是建造超市的時候,那些營造匠提出來的問題。建造兩層的大型房屋不是不可能,但是強度卻不夠,需要用到石灰凝膠材料。要知道就算是樊樓,在建造的時候也花費了好幾年的時間,才建成五座相向,三層樓高的“摩天建築”。之所以要建造那麼久,就是用了石灰。
早在周朝時,中國人已經發現了石灰具有良好的吸濕防潮性能和膠凝性能了,《左傳》中有記載:“成公二年八月宋文公卒,始厚葬用蜃灰”——蜃灰就是用蛤殼燒製而成的石灰材料,使用方法是先將石灰與水混合製成石灰漿體,然後用漿體砌築條石、磚牆和磚石縫隙以及粉刷牆麵。甚至到了明朝,這個方法也沒失傳,被記載到了《天工開物》之中,張正書也是因為這樣才知道有這樣的方法的。
中國人采用石灰摻有機物的膠凝材料,在世界上也是獨樹一幟的。比如石灰中摻雜糯米汁,或者摻雜桐油、血料、白芨、明礬、雞蛋清等等。這樣砌成的城牆,甚至曆經千年都不壞。唯一的問題是,需要的時間太長,花費太大,不是一般人能負擔得起的。
張正書哪裡能等那麼久,要知道冬天就來了,超市需要儘快建起來。所以,張正書想到了水泥,有什麼建築材料比得上水泥呢?
隻是,製作水泥不容易,好在中國人點亮的技能裡有燒瓷這一項,窯溫能上升到1400度左右,再高的話也行,就是有炸窯的危險。所以,煆燒水泥是沒問題的。張正書又恰好知道,水泥是怎麼製作的,不外乎是石灰石、黏土、石膏三項,隻要知道這幾項材料,製成水泥那就是試驗的問題了。
要收集黏土不易,畢竟汴梁城附近沒有什麼黏土出產。好在宋朝的瓷器頗多,碎瓷器也多,隨便花點錢就能收上來了。將粘土燒製的瓷器碎片,經洗淨、烘乾、砸碎、磨細、過籮後,加入篩選出來的生石灰,再混入煉鐵的鐵渣,然後放入窯裡煆燒,等煆燒完了之後,再拿出來細細研碎。等研碎之後,就是水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