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元量打量了一番張正書,把張正書看得心裡發毛了。“這個老屁股,該不會好男風吧?”很多太監因為身體殘疾而導致心理變態,在史書上已經記載不少了。張正書可不敢擔保,這個彭元量不是這樣的死太監。
“彭內官,有事您說……”
張正書擠出一個笑容來,這人是打也打不過,罵也罵不得,最關鍵的是,他丫的還是趙煦身邊的人。萬一他在趙煦耳邊說點張正書的壞話,扇一扇耳邊風,那張正書就難受了。
“咱家是想不到,你這小官人居然有這麼大本事。”
彭元量的話,讓張正書如墜雲裡霧裡,更加心驚膽跳了。
好在,張正書知道一件事“坦白從寬,牢底坐穿;抗拒從嚴,回家過年”。要是不打自招的話,下場會更加難看。“彭內官,草民不知道你在說什麼?”裝傻充愣是必要的,這樣或許還能掙紮出一點機會來。
“官家有口諭在此。”
彭元量也不拐彎抹角了,直接了當地說道:“石炭作坊一事,朕給你辦妥了。接下來,你要是讓朕失望的話,朕決不輕饒!要是做得好,朕考慮考慮,給你點好處。”
這個口諭,很是尷尬。
張正書沒想到,一個堂堂的大宋皇帝,口諭居然這麼口語化,什麼還威逼利誘一個平頭百姓。不過,這都不是重點。重點是,蜂窩煤作坊一事,居然成了?!臥槽,趙煦什麼時候對朝局的把控能力這麼強了?這可是對禁軍動刀啊,那些文人士大夫就沒據理力爭一番,認為這是“祖製不可違”?
看著張正書目瞪口呆的模樣,彭元量很是解氣。
其實彭元量比趙煦知道的事情多了去,其中就包括民間對趙煦的風評。非議皇帝,本來是死罪來的。但宋朝嘛,連大臣都能懟著皇帝鼻子罵了,民間的流言蜚語好像也不值得大動刀戈,那樣的話,趙煦的風評會更差的。民間都認為,這個年輕的皇帝有衝勁,是不錯。但一意孤行,而且“窮兵黷武”,不是能成大事的皇帝。
如今,看到張正書跌碎一地眼睛的模樣,彭元量覺得十分解氣。
不是趙煦辦事不牢靠,是天下人對他誤解太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