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懷璧其罪】(2 / 2)

北宋穿越指南 王梓鈞 5963 字 3個月前

朱銘驚訝道:“蒸汽火車都有了?”

“蒸汽紡紗機和織布機,也在改進當中,主要對準棉紗、棉布,”朱國祥說道,“就算造出來了,你現在敢投入民用市場嗎?”

朱銘搖頭:“肯定不敢。”

之前是鼓勵棉花種植,現在卻是限製棉花種植!

由於種棉收入更高,許多農民自發改種棉花。五年前,朝廷不得不頒布法令,提高對棉田的田賦稅額,極大打擊農民的種棉積極性。

為什麼要限製棉田數量?

第一,北方連年旱災,糧食產量不足,不能繼續讓棉花奪走良田。

第二,現在是“蘇湖熟,天下足”,而不是“湖廣熟,天下足”。

湖南湖北全都地廣人稀,大明開國以來,一直在鼓勵移民開墾。也就這幾年,新成年的人口日趨變多,但洞庭湖平原依舊還未開發成熟。

沒有湖南湖北的糧食兜底,山東、淮南、江南如果盲目增加棉田麵積,而且還遇到好幾年的北方大旱——糧食安全還要不要了?

一旦蒸汽紡紗機、織布機投產,提高了棉布產量、降低了棉布成本,改種棉花的農民會越來越多,就算朝廷對棉田課以重稅都刹不住!

英國工業革命,那是不顧農民死活。

即便不顧農民死活,等無數失地農民湧進倫敦,也讓英國政府大喊扛不住。於是乎,一個沒有穩定工作的英國人,在倫敦小偷小摸都有可能流放澳大利亞。

英國本土,小國寡民,自然可以這樣搞。

你在中國這樣試試?

分分鐘農民起義。

朱銘現在麵臨的,不是蒸汽機的問題。

而是把小冰河期的天災挺過去,把糧價給慢慢打下來。然後繼續開發湖南湖北,再吞並消化安南地區,用安南的糧食支援廣東、福建。

接著,才是放開對山東、江南的棉田限製,讓棉花產量根據市場需求而增加。

開拓海外殖民地,從印度獲取棉花,這種模式雖然可行。但在航海成本進一步下降前,是不可能抑製本土棉田無序增加的。商人和農民,隻會根據眼前利益做事!

什麼,用化肥提高農業產量?

直到朱家父子穿越那會兒,已經21世紀了,全球也隻有十多個國家能自產化肥。

化肥是工業革命的產物,而不是工業革命的前提。

曆史上的第一種化肥,是鴉片戰爭前後才出現的。而解決化肥的大規模生產問題,更是在辛亥革命的前兩年。從化肥在實驗室出現,到化肥的大規模生產,用了半個多世紀。

朱國祥要是能把化肥大規模搞出來,以那種科技水平,大明早就能開著飛機投炸彈了!

伸手在小火爐上向火,朱國祥問道:“下一步,你準備做什麼?”

“吞掉大理,”朱銘說道,“不過要等糧食充裕以後,去年打西夏耗費了太多糧草,而且連年天災搞得儲糧所剩無幾。如果能風調雨順兩三年,征討大理的糧草就夠了。現在打當然也可以,但戰後移民的糧食沒法解決。”

朱國祥道:“廣西、川南、湘西、貴州,一直在流放罪犯和移民開墾。繼續這樣搞十年,等邊境人口充實起來,再打大理就瓜熟蒂落了。為啥要急著幾年時間搞定?”

“銅礦,”朱銘解釋道,“銅錢外流太嚴重,反而是白銀進口多起來,逼得我把銅本位都改成銀本位了。以前是銀價錨定銅價,現在是銅價錨定銀價。”

“雲南那邊的銅礦是很多,但能把缺銅的問題解決?”朱國祥對此一知半解。

朱銘笑道:“清朝中後期,中國95%的銅產量來自雲南。雲南銅,江淮鹽,那是清朝中期的兩大財源。”

朱國祥問:“雲南的銅礦,現在勘探出來了嗎?”

朱銘說道:“肯定沒有勘探完,但已經在開采的就足夠了。聽商人帶回的消息說,大理國在三年前,一次性就用銅鑄了上千尊大小佛像!”

“大理國真有錢。”朱國祥嘖嘖讚歎。

甚至早在南詔國時期,就已出現重愈十萬斤的建極大銅鐘,到如今都還是大理的鎮國之寶!

可想而知,那裡是真不缺銅。

大理國滅亡原因:產銅!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