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入門三試(2 / 2)

變臣 宇十六 5600 字 10個月前

“小弟僥幸”,江安義對澤昌書院的入門三試不甚明了,問道:“請教李兄,這第三試不知考些什麼?”

李世成一臉輕鬆,笑道:“第三試是辯難問詰,不用擔心,能通過前麵二關基本上就算正式入學了,第三關隻是考量心性,因才施教,按慣例少有不過

關的。”

辯難問詰,以探討經文、針砭時事、臧否人物為主,激發辯者深入思考,從而闡明大義所在。辯難中,互不相讓、以辭勝人,在澤昌書院這種師生相互詰難,自由辯論蔚為風氣。

江安義在新齊縣縣學何曾有過辯詰的機會,從來都是馬訓導滔滔不絕,下麵洗耳恭聽,一起會文多是談論詩文策論,偶有爭辯,跡近於爭吵。江安義不免心中忐忑,不知該如何做。

思慮間,一名先生走了進來,站在台上手拿折扇打量了一下,等眾人安靜下來,開口道:“吾姓蘇,你們可以叫我蘇先生,第三試由我主持,此試為問詰。夫子雲,殷有三仁焉,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乾諫而死。請諸君試言三者高下?”

這是發生在戰國時期的事,殷主暴虐,微子、箕子和比乾多次勸諫,殷主不聽,於是微子離開,箕子佯狂為奴,比乾一再強諫被殺,夫子有感於三人至誠之行,讚歎道:殷有三仁焉。不過,夫子並沒有將

三人分高下,而是統稱三仁,現在先生要眾人把三人分出高下來,想是考察眾人為人臣之道。

語音剛落,有一人挺身而起,慨然答道:“微子逃,箕子佯狂,皆是避也,唯比乾見難不避,忠君強諫,雖死無悔,千古之下,猶為典範,想我書院先賢劉公因為國死難儘忠儘義,方有‘南魏風骨’之譽。小生以為,三人以比乾為高。”

聽到眾人的喝彩聲,那人得意地向四周拱拱手,蘇先生點點頭,讓他坐下,用目光示意下一位發表意見。座中共八人,倒有五位讚成比乾最高,李世成就是其中之一。

有一人認為“為人臣,諫不聽則去”,以微子為高;另有一人認為三者不分高下,這兩者的發言引來其他五人的圍攻,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爭論,大概就是辯難問詰吧。

蘇先生不置可否,隻是不時點頭,注意到江安義一言不發,折扇一合,指向江安義道:“那書生,你怎麼看?”

見躲不過,江安義起身硬著頭皮道:“我不知道誰高誰低?”

一席話引得眾人哄堂大笑,反倒蘇先生來了興趣,笑著鼓勵道:“不妨事,無所謂對錯,暢所欲言。”

要放在遭雷劈之前,江安義鐵定也以比乾為高,千年來的教育就是文死諫,武死戰,這是為人臣的最高境界。可是自打有了妖魔附體,江安義時不時地溜號進去“偷竊”一番,不免捎帶了些離經叛道的東西,先是惶恐再是批判然後生惑,細思之下又覺得有些道理,想的多了,雜念自然多了。於是麵對“三仁”,要他說出高低來,還真心不知道。

“此三人皆是夫子所言的仁人,其行為無高下之分”,江安義的話剛出口,立時一片反對聲。蘇先生見江安義還未說完,搖扇製止道:“彆急,且聽他說完。”

“至於是逃、是狂、是死諫,行為雖不同但目的都一樣,皆是為國儘忠,故夫子說殷有三仁。如果

強要分高下,則要根據最終的結果來決定。”此話一出,眾人皆寂,剛才眾人都是從這三個人的角度來看問題,沒想到江安義換了個角度,令人耳目一新。蘇先生也頓住輕搖的折扇,目光迥迥,專注地看著江安義。

江安義輕咳一聲緩解了下緊張,接著道:“君可諫則諫,不可諫則去,留有用之身,或牧守一方或教育一地,比諫死求名強;若國家危難關頭,則雖死不避,為國儘忠;若太平安定之時,則退之江湖以待時機,為國為民多做些實事。故而比乾之死雖稱壯烈,但要論高下並不見得就比微子、箕子高,夫子才會統說三仁而不分高下。”

這席話隱含著“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民貴君輕”是亞聖在戰國時期提出來的,當時被帝王們用來籠絡民心,當政權統一後,這種提法就與帝王之道相違逆,雖然有些君主仍會提起,但在實際的治國理念中,這思想漸成忌諱。

江安義初生牛犢不知輕重,冒然將想法拋了出

來,在座的眾人都是飽讀詩書之人,自然明白這話其中的含義,一時間寂然。

蘇先生一搖折扇,打破沉寂道:“好了,各位都談得很好,此次問詰就在此。時間還早,你們不妨四處逛逛,熟悉一下環境。記住,申時到大成門處集合,有人引你們入學安排住處,現在散了吧。”

江安義想著要到哪裡去,李世成滿臉笑容地走了過來,熱情地道:“江賢弟是第一次來書院吧,如果不嫌冒昧,愚兄帶你四處看看如何?”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