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
同俞大猷比起來, 戚繼光的仕途都可以說得上一帆風順,少有的幾次懲處也的確都是因為戰事不利。
俞大猷卻遭遇過搶功、背鍋,最後就是憑靠著一股韌勁兒, 才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讓人再也無法遮住他的光輝。
“朝中有人好辦事。更何況, 張大人並沒有要我做魚肉百姓,禍害大明的事情。”戚繼光扯著嘴角,笑容有些勉強。
隨後又說:“我聽聞, 姑娘曾經見過漢朝的衛大將軍和霍將軍,當真是羨慕姑娘。”
“功成畫麟閣, 獨有霍嫖姚。”①
戚繼光低聲念道, 收起寒光閃閃的戚氏軍刀, 看著前方明月, 眼神時而迷茫,時而堅定。
薑煙不懂戚繼光這時在想什麼。
隻知道, 這和她從前在現代社會所了解到的戚繼光是完全不同的。
所有人都將目光放在了將倭寇震懾得退避三舍的戚家刀上。放在了處於明朝軍事力量持續下降後,宛若流星一般出現的戚家軍上。
薑煙卻看到了一個在武官走向沒落之路時, 哪怕用摧眉折腰的方式也要保全自己的將軍。
畢竟隻有保全了他自己, 那些抱負才能毫無顧忌的在戰場上一展。
或許, 這與古往今來那些豪氣乾雲的將軍不同。
汲汲營營,完全沒有將軍傲骨。
可戚繼光要的從來都不是一世傲骨。
他要海波平,要倭寇清。
要的是明海坦蕩,大明安康,要自己的付出都能收到回報。
他不願意變成俞大猷。
戚繼光,從來都是人,他從未想過要當神。
薑煙看著他率兵去仙遊支援,倭寇聞風喪膽, 在戚家軍的刀下毫無招架之力。
之後,又與俞大猷會合,共同將作亂一方的倭寇吳平的勢力剿滅,吳平逃往鳳凰山一帶。
在幾百年後,戚繼光抗倭名震天下。但鮮少有人提起,他與俞大猷不僅是抗倭英雄,在北邊對戰韃靼,同樣戰績彪炳。
由戚繼光鎮守的薊門無人來犯,支援其他軍隊的同時,戚繼光還曾參與建設長城。
薑煙看著有“萬裡長城,金山獨秀”美譽的金山嶺長城逐漸修建成她最熟悉的模樣,內心是無比震撼的。
金山嶺長城,始於洪武年間,由徐達主持。
最後一次大規模修建,便是在戚繼光的手中。
萬裡長城,這項維持千年的防禦工事,在這一刻達到了頂峰。
站在金山嶺上,兩岸山巒起伏,看起來當真像一條巨龍盤桓在山脈之上,默默守護著中原地區。
薑煙抬頭,戚繼光持刀站在烽火台上,見薑煙看過來,露出淺淺笑意,隨後將目光轉向北方。
可他不知道。
隨著在京師的朝中人去世,屬於戚繼光的時代也一並遠去。
他被調回廣東,昔日的太子少保,在三年後被朝中大臣彈劾,回鄉後竟然淪落到生病都無錢買藥,最終病死家鄉的結果。
戚繼光,風光於大明的黨爭,也落寞在大明的黨爭下。
在而他最大的靠山,便是在給了大明一段生機,得以苟延殘喘的張居正。
——
金山嶺長城從眼前消失,薑煙再次回到幾百年前的北京。
比起當年於謙帶著她的時候,看起來要更為熱鬨了些。
薑煙一路走入皇宮,在這裡看到了一個皇帝臨終前的托孤。
縱觀朱載坖的一生,在明朝的皇帝中實在是有些不突出。
唯一被後世津津樂道的,卻是他死於房中術的助興藥物中。
隻是好像沒有人關注到,如果不是朱載坖在位期間積極解決了南北方的矛盾,留給之後萬曆皇帝的依然是一灘爛攤子。
倭寇之禍儘管在嘉靖晚年基本肅清,可沒有開海,“倭寇”遲早會卷土重來。
朱載坖打破朱元璋開國之初的決定,安撫商人,允許百姓下海貿易。
又吸取了父親朱厚熜的教訓,與北方積極談和,開通關市。
南北方才真正的平和下來。
“朕,比起先皇,多有不足。”纏綿病榻的朱載坖看著跪在自己床前的那些人。
屋子裡都是濃重的藥味。
朱載坖努力的抬起眼睛,想要看清楚自己的臣子們。
“徐階呢?”朱載坖艱難的起身,看著旁邊的臣子中,少了一張自己熟悉的麵孔,忍不住問。
站在最前麵的高拱微微蹙眉,正要說話的時候,站在後側一些的男人走了出來。
“啟稟陛下,徐大人已經致仕了。”
朱載坖一怔,很快又想明白了原因。
這個出來說話的男人他也很熟悉。
那是曾經在他府上做過侍講侍讀,是他的“自己人”。
朱載坖收回視線,隻看著頭頂的床罩。
“太子年幼。今後你們要好好輔佐太子,治理天下,重現大明輝煌!”朱載坖嘴上說這些,眼底卻是藏不住的擔心。
他不像父親,天生就能當好皇帝。
徐階和高拱的鬥爭,他不是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