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6 章(2 / 2)

怎會如此?

他們禦史言官的本份就是彈劾人,哪所彈劾錯了也不用擔後果。這些禦史每到大計之年,多的是從外頭撿張投帖就上本彈劾的,什麼學士包占樂婦、尚書私通侄女、親王衣冠違製……

這些人他們都彈劾得,宋時怎麼彈劾不得?再說前些日子他們彈劾宋桓二人還少麼?之前彈劾得,如今就彈劾不得了?

心腹回來奏報此事,王世子猶有些不了相信,追問道:“你可問出原因了?是他貪心不足,想多索要些好處,還是如今聖上護那宋時護得緊,有什麼不彈劾的緣故?”

那心腹道:“倒不是這些,而是那位宋三元告了禦狀,如今兩位總憲正在整頓院中不論實證彈劾人的風氣,凡以私情而不以公事彈劾朝臣的,都須先查實證。”

此事雖未明發詔旨,然而聖上既肯偏心宋時,又拿出桓淩往日那些細細附上線索、證據的劾章給左右都禦史看,他們自然要體貼聖意,改改都察院的風氣。

且不光是兩位總憲的整頓,他們這些彈劾了宋桓私情的,還要應付宋時辯罪折子中的反劾:

原本敗壞倫常、風氣雲雲,都不過是朝堂攻訐中常用的詞句,彆人被彈劾也都是忍氣吞聲,自行謝罪罷了。這個宋三元偏摳著自眼兒將他們扣的罪名一一辯白,再反扣個他們貶低當今清明治世、損傷聖德的大帽子上來,倒將他們這些彈劾的人罵得灰頭土臉。

他如今還要上本請罪,是有心也無力再彈劾他了。

那隨從將禦史的難處說了,王世子聽得簡直倒吸一口冷氣:“難不成就告不倒他了?那麼些禦史還罵不過一個翰林?”

若禦史不能用,用彆人卻不方便。

唯有禦史才能風聞奏事,彈劾錯了也不擔責,若換其他官員,則必須有實據才能上本,不然這麼重的罪責若定不死,反坐此罪,至少要交待進去一條人命。

須得讓宋時有機會遇到周王妃……或者從桓氏在京子弟下手。

隻要宋時與他家有來往,往後凡有傳遞至宮中之物,都可以扯上關係。有德妃娘娘在宮中安排……不,若等皇上立了新後,德妃娘娘在宮中隻怕也不要失勢,當務之急還是得從姻親之間挑選淑女,以備選秀。

反正那宋時就在京中,往後還可慢慢安排。

他暫且扔下此事,回後宅與母親、妻子梳理起了姻親故舊家中剛從宮中放歸的女眷,備著再度選秀。然而等到他家挑撿出可靠的人物,分出心思來對付宋時,才打聽得他職位有變,被聖上發付陝西,做了漢中知府。

王世子對著遞上消息的屬下深深沉默著。

漢中有個周王、還有個周王妃長兄、宋時的情郎在,自己那主意還未動手就注定打不成了。偏生如今出關這一路剛換上他們王家的人。若換了彆的地方,叫他路上出些事,他也能撇得乾乾淨淨,可若這三元及第的才子名士在自家地盤上出了事,他們王家難免要吃些掛落……

他究竟是個什麼邪運氣,捅了天之後竟能乾乾淨淨一走了之,還跟小情人雙宿雙飛去了?

=====================

宋時這趟出京,憑的自然不是運氣,而是上意。

那場禦前奏對之後,宮中便傳下旨意,讓他改任陝西漢中知府。

六品編修出京,才升了兩階,其實是有些委屈了他這位清貴的中樞儲相。但他被人彈劾之後反劾都察院,又將兩位有機會登上後位的皇妃徹底拉下馬,在朝中得罪人無數,聖上這般安排,其實是為了保全他。

反正他在翰林院鍍過一層金,身份清貴,在外頭避避風頭、養養望,再回朝仍是個必得重用的士林泰鬥。

他跟父母兄嫂解釋良久,頗為樂觀地說:“我這一去,就在周王、桓兄的庇護下,當地還有擅長用兵的兵部右侍楊大人巡撫,比在京裡還安穩的多。將來若嫌陝西不好,大不了請個病假回京,從此常在家中陪著爹娘,也省得像做翰林時那樣天天早出晚歸。”

他爹紅著眼眶,一麵抽鼻子一麵罵他:“你在聖上麵前多什麼話!讓你說你就說,那嘴不是長在你臉上的?你不會說幾句好聽的?好好的翰林不做,做個知府,都是你自找的!”

宋時悄悄磨到他娘懷裡,低聲說:“漢中是個好地方,又安穩又富庶,達虜闖不進來,爹娘彆擔心,聖上這是刻意關照呢。”

大哥、二哥這回卻沒跟著父親罵他,難得地替他說了許多好話,還勸他安心做官,不必惦念家裡人。

宋時簡直有些受寵若驚。

大哥寬縱他也就罷了,二哥怎麼也不罵了?難不成他為二哥送禮跑官的事打動了哥哥,讓他再舍不得罵他了?

二哥翻了個白眼,抬手朝他頭上呼了一把,落到額頭卻變成了輕揉:“你桓三哥得先陪著周王殿下在漢中落腳吧?你能去那邊也好,你們小夫妻守在一塊兒,就不用似這些日子在家裡般,成日家神思恍惚,望空思人了。”

我不是,我沒有!我以事業為重,沒有那麼戀愛腦!

宋時臉騰地燒了起來,梗著脖子就要反駁,他娘落在他身上的手卻緊了緊,重重地說:“知府也好。時官兒就比你爹有出息,你爹當初才隻外放個知縣呢。”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