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075(1 / 2)

天下賦稅三分之一出自江南,江南富甲天下,藏富於民,短短三天時間,朝廷要立功德碑的消息傳出去後,陸續有上百名富商豪紳陸續主動到府衙捐款捐物,一車車的銀子、布匹、糧食運入府庫。

曹裕忙得腳不沾地,這幾天吃住都在府庫,一天十二個時辰盯梢,唯恐出了紕漏。事後統計,這次獲得捐贈物資共計白銀五十六萬兩,布兩千匹,糧食四千石,比周嘉榮南下時朝廷撥的款都還多。

有了這麼大批物資,後續修築工事,救濟災民就不缺錢了。

收了銀子當然要辦事,周嘉榮一麵催促工匠連轉軸,按照捐贈物資的多少排名,從上到下,從左往右,依次將這些善人的名字記上去,爭取在他離開之前將這件事辦妥。

此外,還有一件更重要的事,便是這批物資的去向急需處理。扣除一部分給常林和向善修葺河堤大壩後,餘下的銀錢糧布,周嘉榮根據各縣的受災情況分配,安排士兵衙役押送去各縣。

為了避免他走後無人監督,出現貪汙賑災銀子的情況,周嘉榮將收到的善款以及這些錢的去向通通記在白紙上,張貼在各府縣,朝廷收了哪些善人多少物資,用到了哪裡,每個府縣分到了多少物資,都有跡可查。這樣即便個彆官員生出了歪心思,也不敢做得太過分,不然很容易被人發現。

這種朝廷對外向百姓公布賬目的事還是破天荒第一遭。

蘇州府的百姓見了嘖嘖稱奇,不多時,誰家捐了多少銀子,這些銀子用到哪兒去了,便人儘皆知了。

掏了錢的富商豪紳們也很滿意,做好事留名了,如今全江南的老百姓誰不知道他們慷慨解囊了?出門左鄰右舍,路上偶遇個麵熟的百姓見了他們無不恭敬地喊一聲某某大善人,真是太有麵子了。

江南多水患,以往他們也不是沒做過好事,但這麼有麵子還是頭一次。

尤其是劉老爺,雖家裡資財頗多,在本地也有些聲望,可到底是一介商賈,比不得做官的和讀書人。

但這回不一樣啊,誰都知道他們家捐了不少銀子,榮親王還親筆手書,給他家送牌匾,若是有朝一日榮親王榮登大寶,那他們家這塊牌匾可是禦賜之物,意義非同凡響,當作傳家寶一代一代傳下去都不為過。如今就時常有不少文人舊友聽說了此事,特意到劉府,想一瞻這塊牌匾的光彩。

對於這種揚名的事,劉老爺自是不會攔著。他甚至美滋滋地將這塊牌匾掛在了外院待客的廳堂內,每日親自擦拭一遍,不假手他人,但凡有來客請求瞻仰這塊牌匾,不管認識不認識的,一律茶水糕點熱心相待,引得他家門庭若市,不少讀書人回去後還就此做了詩傳誦,讓劉家的名聲更上一層樓。

因此,劉老爺對帶著他們劉家無上榮光的周嘉榮極為感激和推崇。

他覺得榮親王這人又仗義又愛民,心胸寬闊,行事通透,舉止有度。特彆想給他做點什麼,可又不知道榮親王的喜好,貿然送禮若是犯了對方的忌諱,豈不是弄巧成拙?

拿不定主意,他便詢問紀天明:“天明,聽說榮親王過陣子便要回京了。他此次來江南斬貪官,救濟災民,踏遍了江南三府十四縣,百姓們對其感激不儘。有感於榮親王的恩德,我與苗老爺他們幾個商量,想送榮親王一些禮物踐行,你意下如何?”

感激固然有,劉老爺隻怕還是想借機跟榮親王府扯上關係,送禮這種事嘛,有了第一回就能有第二回。

紀天明心裡門清,劉老爺他們想攀附殿下,殿下也需要更多的支持,這本來就是一件雙贏的事。

“劉叔言之有理,不知劉叔想送什麼?”紀天明問道。

這可難住了劉老爺,他揪著胡子說:“這,實不相瞞,我也為這個發愁,酒色財氣,男人所愛,□□親王到了咱們蘇州府整日忙著賑災,從未出過門玩耍,上次來了府中做客,也沒多看那些歌伎一眼,送女人榮親王可能看不上,想來想去,送些風雅的古玩字畫如何?”

字畫古玩乃是風雅之物,以後說不定還是一樁美談,這種禮物不管對方喜不喜歡,總不容易出錯。

但紀天明卻反對:“不妥,劉叔,你送榮親王必然是送價值連城的字畫。榮親王一到江南便斬了柯自清等人,嚴令隨行人員不得收禮,他若接了這東西,如何說得清?依我看,這禮物送出去他肯定會退回來的。”

劉老爺想了想說:“你說得也有道理,這送女人不行,字畫古玩也不可,那到底送什麼好呢?”

偏偏這榮親王身份尊貴,要什麼有什麼,這可難住了他。

紀天明垂下眼眸,輕聲道:“榮親王不是給大家立了功德碑嗎?但依我看,功德碑上第一個該刻的名字當是榮親王。”

劉老爺激動得一拍手,讚道:“還是天明你有想法,這主意甚好。隻是,功德碑是榮親王在立,咱們提出將他刻在上麵,他恐怕不會答應,要不咱們召集百姓請願……對了,榮親王給咱們立功德碑,咱們江南百姓給他立生祠啊,殿下之恩,於災民而言,如同再造,當得起立祠!”

生祠多是為了紀念有德政,造福百姓的官員而在其生前所立的祠堂,平日裡能享百姓的香火祭祀。

榮親王此次到江南可不就造福了百姓,救萬民於水火中,當得起立生祠。越想劉老爺越覺得這個主意甚妙,高興地說:“我這就讓人請苗老爺他們幾位過來商議此事。”

苗老爺幾個聽說了這事後也大為讚成,並且豪氣地表示:“我出五千兩銀子,一定要將榮親王殿下的生祠建得大氣磅礴,風風光光的,成為咱們江南第一祠。”

其他幾個老爺聞言也不甘人後:“我家裡生意受到了一些影響,我出三千兩銀子!”

“那我跟苗老爺一樣吧,也出五千兩銀子!”

“榮親王大義,為救災鞠躬儘瘁,我等甚是佩服,我願出八千兩銀子!”

……

短短幾息時間,在場諸位老爺都表了態,最少的都出兩千兩銀子,最多的出一萬兩,幾個老爺出的銀子加起來都好幾萬兩了。而且還隻是眼前這幾位富商,等此事傳了出去,恐怕其他富商豪紳,甚至是官員百姓都會趨之若鶩,主動大筆地掏銀子,儘可能地將給榮親王的生祠建得富麗堂皇,有多大建多大,恐怕塑金身、侵占百姓田地的事都做得出來。

但這可違背了紀天明的初衷。

他提這個是為了順勢給榮親王造勢,武親王有戰功傍身贏得了京城和西北百姓的讚譽,榮親王在江南也得百姓自願立祠紀念!而且祠堂立在蘇州府,人來人往,學子官員行商來了之後,隻要一看便會知道他們家殿下在江南的事跡,等這些事傳遍天下之後,他們家殿下也就有了美名!

而美名能影響朝中一部分中立的官員,尤其是江南籍貫的文官,他們聽了老家父老鄉親對榮親王的推崇和感激,心裡多少也會對榮親王生出好感。不要小瞧這些好感,也許關鍵時刻,站出來替殿下說話的便會是這些有氣節的文官。

他提這個建議是為了給榮親王拉民間和文官好感的,而不是勞民傷財,來折騰百姓的,也不是給這些富商豪紳媚上的。

若是讓劉老爺他們這麼搞,最後的生祠隻怕得花好幾萬甚至是幾十萬兩白銀,好幾年才能修成,達不到他儘快為他們家殿下揚名的目的,反而會害了他家殿下。若是被嚴肅的言官知曉,定然會在朝堂上參奏他們家殿下一本,反倒適得其反。

所以在他們越說越離譜之前,紀天明連忙站出來勸阻:“諸位老爺,如此大張旗鼓怕是不妥。江南百姓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咱們拿這麼多銀子,耗費如此多的人力物力去給榮親王修生祠,雖是為了表達咱們的感激之情,可外人不知啊,恐還會覺得咱們為了巴結榮親王不擇手段。而且榮親王素來愛民,不喜折騰和排場,他若是知道咱們費了這麼大的勁兒給他建生祠,定然不悅,定然會讓人拆了祠堂。咱們此舉,本是好心,最後反倒是兩麵不討好,這又何必呢!”

這還真有可能。

眾人麵麵相覷。

苗老爺掃興地說:“紀掌櫃,那依你這麼說,生祠咱們不建了,那送什麼?”

紀天明含笑道:“苗老爺,生祠可建,但不能這樣勞民傷財,咱們修個城外土地廟大小的祠堂,塑個泥身即可,不必鋪張浪費。而且這樣也能儘快完工,趕在榮親王離開之前建成。”

城外土地廟是座野廟,就一間屋,破破爛爛的,隻有一尊泥塑彩繪的土地爺神像,如今已經斑駁不堪了。那廟平時也沒多少人去祭拜,成為了不少乞丐的家。

建這樣,未免太寒磣了,不過紀天明最後一句話說得有道理,建簡單點,可以在榮親王離開江南之前建好,太複雜還不知道要建多久呢。

劉老爺將眾人的表情納入眼底,拍板道:“就依天明所說的建,不過不能建茅草屋,建個磚瓦房,一間屋也用不了多少時間,爭取在榮親王離京之前建好,神像……就用泥塑的吧。”

現在雕刻也來不及了,隻能將就。

這樣的房子,苗老爺有些嫌棄:“建這樣,彆人還以為咱們摳門掏不起銀子呢!”

紀天明知道他心裡不痛快,笑道:“苗老爺,咱們表達感激的方式有很多種,最真誠的莫過於親力親為,我提議,咱們親自去挖地基,以表誠意。大家有木材的出木材,有磚瓦的出磚瓦,有力氣的出力氣,如何?”

劉老爺第一個捧場:“我同意,天明說得對,榮親王何等尊貴的身份,什麼樣的好東西沒見過,咱們建得再富麗堂皇能比得上……最要緊的是咱們的一片心意!”

這話好像挺有道理的,苗老爺語氣稍緩:“既然劉老爺你都這麼說了,榮親王最欣賞你,那咱們也聽你的。”

眾人商量好後決定生祠就建在功德碑旁邊,也就是入城左側的空地上,劉老爺出錢買了三分地,建個小小的生祠足夠了。

這個消息傳出後,果然不少百姓踴躍加入了進來,家裡沒錢的,搬幾塊磚,撿些石頭送來,力氣大的上山砍樹從幾十裡外送過來,甚至連泥塑的匠人都聽說是給榮親王塑泥身時都表示不要錢,自己也想儘一份綿薄之力。

不到兩天,城外就堆滿了建生祠的材料。紀天明隻得站出來阻止大家,讓大家彆再送來了,還專門派了一個人守在那裡說明此事。既不能出物,那便出勞力吧,熱心的災民自願過來幫忙建生祠。

這次紀天明倒是沒攔著,還讓人準備了茶水和燒餅、窩窩頭之類的食物,提供給乾活的災民。

他們雖然有意瞞著周嘉榮,可這麼多的人參與,還是很快就走漏了風聲。

劉青向周嘉榮彙報了此事。

周嘉榮聽完後把紀天明叫來詢問。

紀天明如實交代:“其實這是屬下刻意引導劉老爺所致……”

他將那日的情形還有自己的打算和盤托出。

周嘉榮聽完之後,沉默了一會兒:“你盯著,隻建這一座,不要再弄了,不可廢太多銀子,驅使太多百姓。”

“殿下放心,屬下全程盯著,不會出格的。”紀天明承諾道。

周嘉榮沒再就這事多說什麼,紀天明這麼做也是為了他好,隻要在合理的範圍內,他沒有阻止的道理。武親王殺良冒功都能極儘吹噓,他實實在在做了事為何不能說?

比起建生祠這樣的小事,周嘉榮更關心另外一件事:“如今已是九月了,天氣轉涼,今年西北氣候是什麼情況不得而知。去年匈奴人南下燒殺劫掠獲得了不少好處,我擔心今年他們會故技重施,邊關若是再起戰事,隻怕情況會更糟。天明,江南這邊的商隊不少南來北往,若是有去西北的,你派人盯著,有什麼情況及時通知我。”

紀天明知道此事的嚴重性。朝堂和百姓都以為去年匈奴被武親王給打怕了,今年可安枕無憂,殊不知,匈奴人根本沒多少損失,今年保不齊會卷土重來,這於大齊而言,無疑是場巨大的災難。

“殿下,屬下派人組一支商隊,遠赴西北一是行商賺錢,二則打探消息,殿下以為何?”

周嘉榮自然讚同:“你若派信得過的人去自是更好。”

他不能事事依靠穆家的信息,紀天明此舉正好彌補了他在西北消息缺失的問題。

紀天明說:“那屬下回去後便采購一些匈奴人喜歡的絹絲綢緞、茶葉、瓷器、鹽等物,組成一支商隊,儘快趕赴西北。”

“好,辛苦你了。”周嘉榮點頭道。

兩人又說了一會兒話,紀天明才離開。

他一出了府衙,劉老爺便將他請了過去:“天明,衙門的人將你叫過去做什麼?”

紀天明半真半假地說:“劉叔,是朝廷聽說了咱們做的事,叫我過去問個話,榮親王發話了,既然我們已經建了,那便算了,僅此一例,以後不得再建,並讓我們一切從簡!”

“好,幸虧當初聽你的了。”劉老爺慶幸地說。轉而又高興了起來,僅此一例,那他們這個祠堂就是獨一份的了,一定要好好建,哪怕小,建得簡單,也要讓榮親王看到他們的誠意。

***

一晃七八日過去了,期間孫公公催促了好幾次,功德碑總算是完工了。

周嘉榮帶著人親自將碑立了起來,此碑算不得雄偉壯觀,隻有一丈高,半丈寬,通體黑色,碑文上方第一排是三個虯勁有力的紅色大字“功德碑”,下麵還有一行字說明情況:興德二十五年夏,江南連下四十五天大雨,太湖決堤,千裡良田化為汪洋沼澤,百姓流離失所,城內外鄉紳富戶捐獻白銀五十六萬兩,布兩千匹,糧四千石,協助朝廷賑災,特立此碑,感念先輩恩德,勉勵後人,飲水思源,弘揚善德!

接下來是一行行的名字,有熟悉的也有不認識的,每個名字都代表著一份善舉!

鞭炮聲響起,碑成!

與功德碑相鄰的是一座極小的生祠,占地七八個平方,隻有北麵一麵牆,其他三麵都是敞開的,沒有牆,祠堂中央立著一尊泥像,跟周嘉榮有四五分相似。

建成這樣是紀天明的意思,劉老爺他們其實都想多掏點銀子弄好一些,是紀天明堅持這樣就夠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