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嘉榮又重複了上麵那個問題。
少年低垂著頭握緊了拳頭:“小的……不想死,不敢違抗軍令,小的想掙錢,想出人頭地,小的需要銀子……”
說到最後他哭了起來。
周嘉榮耐心地等他哭完,說道:“你家裡還有幾口人?”
少年低聲說:“還有母親和妹妹,母親身體不好,看病需要銀子,小的,小的也是不得已……”
“所以你就殺了他們?你殺了幾個人?多大年紀,死之前,他可有求過你?”周嘉榮厲聲打斷了他,一個問題比一個更尖銳。
少年承受能力弱,將頭埋在膝上痛哭了出來:“一……一個,是個五六十多歲的老婆婆,她臨死前求我放了她的小孫兒,我本來想放的,可秋大叔說不能放,一個都不能留,一個都不能留……”
周嘉榮淡淡地說:“下一個!”
很快這次來的是一個老兵,看起來四五十歲,皮膚像樹皮一樣滿是褶子,一雙眼睛很渾濁,當聽到周嘉榮的問題時,他桀桀桀地笑了出來:“當然是為了銀子,為了升官發財。小人當了一輩子的兵,還是個大頭兵,天天將腦袋拴在褲腰帶上,還吃不飽飯。殺個人就能得五兩銀子的賞銀,乾嘛不乾呢?”
“你的屯田呢?”周嘉榮問道。
老兵笑了起來:“早賣了,我爹小時候就賣了,哪還有田啊。小人家裡是軍戶,世代參軍,又不能做其他的,隻能指望立功掙錢了。一個人頭五兩銀子呢!”
盧永德看著周嘉榮難看的臉色,隱隱明白了對方的目的。
一個下午,周嘉榮共見了二十多人,有老有少,有孤家寡人,也有拖家帶口的。這些人之所以殺良冒功,有的是膽小不敢反抗上級的命令,有的則是奔著賞銀去的。
五兩銀子就能讓一個人變成惡魔,難怪民間經常將士兵們稱做兵痞。這些人跟痞子也沒什麼兩樣。
他們之所以會變得如此瘋狂凶殘,很大的一個原因便是缺錢。大齊建國之初便確定了世兵製,實行軍民分治,建立軍戶世襲製度,也就是說一代為軍,世代為軍。為了節省開支,大齊劃分了一部分土地分給這些軍戶,閒時訓練值守,忙時種地,打仗時自帶一部分糧食,朝廷再補充一部分糧餉。
這樣一來,就不需要國家去養這麼大批的士兵了,減輕了國庫的壓力。
剛開始還好,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軍戶家裡遲早會遇到困難,比如家人生病,遇到乾旱洪澇災害糧食欠收等等,為了生存,他們隻能賣地,軍戶手上的地越來越少,土地兼並嚴重,這就導致士兵更加貧困,貧困自然攢不下應急的銀子,遇到困難時隻能繼續變賣土地家產,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沒有了土地,他們隻能租彆人的地種,收入更低。而且一朝為軍戶,世代為軍戶,一家都隻能從事這種行業,閨女也隻能嫁到軍戶之家,世世代代都看不到一絲希望。
這種長期的窮困潦倒和精神壓力,讓這些士兵對大齊沒有多少歸屬感,也沒有多少忠君愛國護民的想法。一旦有利益誘惑時,他們就什麼都能做得出來。兵匪一家,也就不足為奇了。
周嘉榮的心情很沉重。
目前暴露出來的還是冰山一角,全大齊其他的衛所呢?士兵們肯定也會麵臨同樣的問題,長此以往,軍士的戰鬥力極弱,拿什麼抗擊匈奴?
難怪去年匈奴南下能夠迅速連破七城,雖然這裡麵有武親王裡應外合的原因,但也跟大齊軍隊戰鬥力低下,缺乏組織和紀律性有關。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做的便是保障士兵們的溫飽問題,至少要讓他們吃得上飯,這樣才有力氣去打仗。
“殿下,軍中備了一些酒菜,殿下不若移步飯廳?”盧永德殷勤低說道。
周嘉榮搖搖頭說:“多謝盧將軍的好意,我還有些事得趕回京城,下次吧。”
“好,臣送殿下出去。殿下,關於這兩千二百人,怎麼處置?”盧永德問道。
周嘉榮沉默不語,這些人手上都沾著平民百姓的血,不管有什麼樣的原因,都不能留。隻是他們的家人有些棘手,夷三族恐怕得死幾萬甚至幾十萬人,這還是因為很多士兵都是姻親的緣故,不然會更多。
他們該死,可他們家裡的妻兒父母親戚卻是無辜的,全將這些人給殺了未免太過殘忍。可不殺,這些人如何處置也是一個問題,而且皇帝的意思是夷三族,沒有合適的理由,也無法說服皇帝。
“等我想想,先將他們關押著。”周嘉榮最後決定拖一拖,等想到更好的辦法再處置。
此事他沒處理,興德帝也沒催。
三天過去了,京城逐漸恢複了寧靜。但興德帝的情況卻不見好,半夜經常做噩夢,被驚醒之後就再也睡不著,隻能枯坐到天明。白天倒是能睡一會兒,但隻要有丁點動靜,他就會被驚醒,搞得勤政殿伺候的宮人也無不膽戰心驚的。
興德帝年紀不小了,身體本來也不是特彆好,這樣持續性的失眠做噩夢,人很快就憔悴了下來,瘦了一大圈,眼眶下麵總是有大大的黑眼圈,狀態極為不好。
他這樣子,也沒什麼精力處理朝事了。一連好幾日都未上朝,隻召了幾個信得過的大臣進宮,商討一會兒事情便疲乏得很。
可長期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國不可一日無君,朝堂上還有一堆的事等著興德帝拿主意。
因此不少大臣生出了懇請興德帝立儲的想法。翰林院侍講學士甄高陽上書,懇請皇帝立儲,並言武親王謀反便是因為大齊儲君之位遲遲未定導致的,早日確定儲君,既能替陛下分攤一部分朝事,也能安大齊民心。
侍講學士是正四品官職,在京城中不算高也不算低,處於中間的位置。甄高陽當這個出頭鳥,應是文官們的一次試探。
興德帝看完奏折後,壓到一邊沒有表態。
不過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這事很快就傳到了護國公一係的耳朵裡。
朱強找護國公商量:“國公爺咱們要不要也跟著上奏?如今隻剩殿下和蜀王,蜀王還未曾當差,殿下的勝算很大。想必京中不少官員都會擁立殿下,此事大有可為。”
護國公也知道這一點。如今興德帝就剩三個兒子,七皇子身世尷尬年齡又小,不得興德帝喜歡,自是沒戲。蜀王還沒正式當差,榮親王已經能夠獨當一麵了,皇帝如今也經常委以重任,為了大齊的江山社稷,選誰還用說嗎?
“這麼多年都等了,彆著急,先等等再說。”思量許久,護國公還是決定不要冒進,先看看興德帝的反應再做下一步打算。
周嘉榮也知道了這事。興德帝沒有第一時間批複甄高陽的奏折,而是壓了下去,就說明興德帝心裡還在猶豫。他的好父皇還很眷戀權勢,不肯將權力移交一部分出來。
不過不著急,他總會老,總會心力憔悴,力不從心!
周嘉榮現在更頭痛的是如何解決軍戶的溫飽問題。如果要大規模地徹查屯田的兼並問題,還田於軍士,勢必會引起軍中中上層將領的極力反對,那些被兼並的土地很多是流入了這些有權勢的人手中。一個處理不好,可能導致軍中動亂。
可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任其發展,洛河慘案這樣的事還會發生。而且大齊邊關並不太平,士兵戰鬥力弱,又怎麼阻擋匈奴人的鐵騎?
周嘉榮翻了許多史料記載。曆史上,世兵製、募兵製和征兵製經常交替執行,各有各的優缺點,而大齊現在還麵臨一個問題,國庫不足。
沒有銀子,即便想改變兵製,解放軍戶也是一種妄想。
就在周嘉榮愁眉不展之際,江南傳來了一個好消息。
劉金鑫來了,而且他還帶了一個人過來。
“殿下,此人乃是陳康明,就是您要找的種植紅薯的人。”
陳康明是閩南人氏,幾次下南洋行商做工,並帶回來了一種叫紅薯的植物,在他的家鄉推廣種植。紅薯產量高,而且采用插秧種植,一顆紅薯可以種出上百株的紅薯。而且紅薯藤人畜皆是食用,渾身都是寶。
最難得的是紅薯的產量極高,一畝地的紅薯能夠生產三四千斤的紅薯,完全能媲美土豆,是水稻和小麥的好幾倍。
有了這些高產的作物,同樣的土地種出來的東西就能養活更多的人了。
周嘉榮極為高興,拉著陳康明問了一個多時辰,全是問的紅薯的種植細節。
陳康明的老家去年便開始種植紅薯,因為這種作物產量高,而且種植方法簡單,也沒水稻和小麥複雜,而且紅薯的味道香甜軟糯,非常受人歡迎,已經在當地推廣開來。今年當地半個縣都有種植紅薯的。
而且陳康明還帶了一麻袋紅薯過來獻給周嘉榮品嘗。
周嘉榮讓廚房煮了兩顆紅薯,中午嘗了嘗,味道果然很不錯,食用方法也簡單,不像稻米小麥還要碾米磨麵,省了不少時間。
無論是從實用性,還是從產量來說,紅薯跟土豆都有非常強的推廣價值。
可周嘉榮到底還隻是個親王,此事他想大力向全國推廣種植,也需得到朝廷的支持。
用過午膳,周嘉榮帶著劉金鑫和陳康明,還有半袋紅薯進宮。
興德帝這兩日的精神稍微好了一些,但還是懨懨的,失眠多夢,睡不好,一閉上眼睛他就總會想到武親王冰冷鋒利的刀架在他脖子上時的感覺。
聽說周嘉榮過來,興德帝讓孫承罡將人請進來。
周嘉榮進門先打量了興德帝一番,笑道:“父皇今日的精神好多了,這幾日天氣還算暖和,父皇有空多去禦花園走走,將養一陣就會恢複了。”
“嘉榮你有心了。”興德帝打起精神道,“最近朕身體不適,朝中事務多勞你費心了。”
周嘉榮恭敬地說:“幸得父皇信賴,兒臣定不會讓父皇失望。”
“你辦事朕放心。”興德帝一臉欣慰地說,“今日這個時辰來見朕,可是有事?”
周嘉榮笑著說:“父皇英明,兒臣有一物獻給父皇!”
說完讓小太監將麻袋抬了進來。
興德帝好奇地走下龍椅,拿起一個比他拳頭還大的紅薯在手裡掂了掂:“這是什麼,挺沉的!”
周嘉榮解釋:“父皇,此物叫紅薯,是從南洋傳過來的。紅薯畝產高達好幾千斤,而且種植方法簡單,山地也可種植,藤葉人和牲畜都可食用。”
興德帝摸著紅薯坑坑窪窪的表麵,極為好奇:“這東西還能吃,好吃嗎?”
“兒臣中午食用了兩顆,香甜軟糯,口感很不錯。”周嘉榮誇道。
興德帝來了興致,讓人拿兩顆紅薯下去煮了,他也嘗嘗。然後他終於想起問周嘉榮這紅薯的來曆了:“這紅薯產自何方,你如何發現的?”
周嘉榮將陳康明發現紅薯的事說了一遍:“……陳康明和劉金鑫都在外麵候著,父皇可要見他們二人?”
興德帝頷首:“讓他們進來吧。”
陳康明和劉金鑫見了興德帝都特彆緊張,好在二人都是走南闖北的行商,見過市麵的,倒不至於太失態。興德帝連問了好幾個問題,二人都如實回答。
過了一會兒,廚房將紅薯煮熟了,送了過來。
孫承罡低聲對興德帝說:“殿下,奴才已經先嘗過一塊了,味道確實不錯。”
其實要試的不是味道,而是有沒有。
興德帝見孫承罡安然無恙,拿起筷子嘗了一口,煮熟的紅薯帶著一股甜味,粉粉的,口感很好。糖是個稀罕物,甜味也就成了很稀罕的東西,紅薯竟然自帶甜味,興德帝大喜:“確實很不錯,可以推廣種植。”
龍心大悅的興德帝大力褒獎了二人一番,並命周嘉榮負責紅薯的推廣種植。
回到榮親王府後,周嘉榮向陳康明詳細了解了紅薯的生長環境。目前南洋,大齊東南都可種植紅薯,就是不知道更冷的地方能不能種植。
周嘉榮下意識地瞄了一眼半空中,卻毫無動靜。
彈幕沒跳出來做幫手,他也隻能自己想辦法試驗了。從目前來看,紅薯在氣候比較炎熱的地區肯定是能種植的,山地坡地平地也都能種植,唯一要考慮的便是氣候條件了。
周嘉榮跟陳康明商量,先在閩南地區以及跟其氣候相差不是太大的兩廣地區推廣,然後是兩湖兩江地區,再是江南,也就是由南往北,由東往西的路線推廣,明年先推廣到江南兩廣一代,若是這些地區都適宜種植紅薯,可以繼續往北往西推進,一步步擴大紅薯的種植範圍。
不過如此一來將要跟多地打交道,陳康明一介白丁,地方官員未必會買他的賬。
周嘉榮琢磨了許久,上書興德帝懇請設立勸農司一職,由陳康明擔任勸農使,在閩南、兩廣、江南等地推廣紅薯的種植。
興德帝欣然應允。
有了這道聖旨,陳康明師出有名,事情就好辦多了。擔心民間對這來曆不明的東西有憂慮,不敢種植,周嘉榮又從戶部申請了五萬兩銀子,用於陳康明推廣紅薯的費用,讓其在閩南買了紅薯之後,免費發放到各地百姓手中,教各地負責農桑的官吏種植紅薯的方法等等。
陳康明接受了這個重任,拿著朝廷的委任書和協助其推廣的官吏,南下推廣紅薯,爭取在明年清明時節前後讓南方多地種上高產的紅薯。
如果紅薯的推廣順利,明年收成也可觀,將可推廣到各軍屯,以增加糧食產量,保證軍士和其家屬能夠吃飽飯。當然這隻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想解決土地兼並,提高軍士戰鬥力還得從根本上解決士兵的後顧之憂才行。
隻是還不等周嘉榮想到好辦法,十月二十八日這天,就從西北傳來一道令全朝上下震驚的消息。
興德帝派去西北緝拿巡撫雷慶生和參將俞凱峰的大臣被殺了,而且雷慶生和俞凱峰帶兵投靠了匈奴。如今匈奴再度南下,攻打西北城池,因為有雷慶生和俞凱峰的相助,匈奴大軍勢如破竹,短短三天時間拿下了西北五城,並向中原地區挺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