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124(2 / 2)

【真傻,以工代賑嘛,災後重建的工作多了去,既不養懶漢,又能達到快速恢複生產的目的,更不影響以後賑災的標準!】

【可不是,恢複了災前的交通,修築好了海堤、河堤,還可以修路嘛,要想富先修路,這可是至理名言!】

【對啊,交通的便捷才能帶來商業工業的繁華。古代就有這樣的經驗了呀,大運河沿岸多少經濟發達的城市!】

……

周嘉榮眼睛一亮,心裡迸發出一種說不出的喜悅,不光是看到了彈幕的提示,更重要的是他仿佛看到了回歸的老朋友,心裡有種說不清的親切感。

就他這麼走神的片刻功夫,大臣們已經吵得不可開交了。

周嘉榮回過神來,淡淡地問:“你們吵完了嗎?”

這些官員們才訕訕地閉了嘴,氣哼哼地瞥了對方一記。

周嘉榮不管他們的官司,快速說出了自己的計劃:“武尚書,讓各地統計一下災民的戶數,按照統計上來的數據,每家每戶派出一名成員,不拘男女,五十歲以下,十八歲以上,疏通各地的道路橋梁,儘快恢複交通,然後再去碼頭修築擴建碼頭,凡是去乾活者,每人每天發放四斤雜糧。”

四斤糧食,混著野菜煮一煮,全家也可飽腹一頓。而且一家抽調一名成員,剩下的人還可以在家中修築房屋,平整土地,重新恢複生產。

“是,陛下,不過碼頭……是每個都要修嗎?”武承東道,“陛下,這可是個很大的工程,估計沒有幾個月半年,恐怕完不成。”

周嘉榮說:“半年便半年,一家隻抽調一個人,半年也耽誤不了事。沿海泊船達到五十艘以上的碼頭都要修繕擴建,根據其停泊的船隻數量來設定規模,以節省入港時間。此事交由工部來處理,孔大人,你先推薦一個合適的人選,然後對東南沿海一帶的碼頭做一個詳細的調查,再根據這份調查的情況來擴建碼頭。”

台風來前都有征兆,若是海上的船隻都提前進入碼頭停靠,即便遇到海上的大風大浪,船毀人亡的概率也是極小,這次也能降低點損失。皇後上次也說過,碼頭的發展已跟不上海上貿易的發展了,再就此次的事情來看,修築擴建碼頭已是迫在眉睫的事。

“是,陛下。不過微臣有一事,這,陛下說男女不拘,怕是不合適,有些女子力氣小,這……”孔祥勝一臉為難的樣子。

周嘉榮瞥了他一記:“這有什麼難的,女子若能跟男人乾一樣的活,那就也發四斤糧食,若是做不了,就安排他們洗衣做飯,碼頭上這麼多人,總不可能天天自己回家吃飯,洗衣做飯的體力消耗小一些,每日便三斤糧食就是。你們看著安排,男女不拘,隻要能乾活就行。”

他可沒忘記彈幕說過,這些都是勞動力。織坊、繡坊成功的經驗也說明了這點,大齊的絲綢、精美繡品在海外可是極為受歡迎,女子也一樣能乾活掙錢。

要想大力發展紡織業,就需要更多的女子走出家庭,這就當是第一步吧。

聽了他後續的補充,大臣們也沒意見了,也是,窮人家的女子除了洗衣做飯也是要上山乾活的,這都一個性質。

很快,朝廷就出台了詳細的賑災方案,於以往不同,這次采用以工代賑的方式,而且持續時間很久,長達好幾個月,能夠保證災民不被餓死。

奚皇後在後宮中也聽說了此事,她特意找上了周嘉榮:“陛下,臣妾有個想法想與陛下商討。”

周嘉榮揉了揉眉心,衝她笑了笑:“皇後但講無妨。”

“陛下,汀州西北方向臨海的地方有一片樹林,地勢比較平坦,咱們將這塊地買下來,建成碼頭,您意下如何?”奚皇後道,“咱們現在有五艘船了,以後必然還會更多,臣妾想著不如建一個屬於自己的碼頭,以後將方便很多。”

確實方便,而且也有利於皇家海上貿易隊伍的發展,他建這支隊伍的最初目的隻是安置無家可歸的窮困百姓和女子,但隨著規模的逐步擴大,周嘉榮的想法也變了,能去海外撈金為什麼要錯過?

弗朗機人都知道來賺他們的錢,他們守著金山銀山不賺,才虧大了。

但有的規矩不能破,周嘉榮思索了一會兒道:“買地、修築碼頭、道路的錢隻能咱們自己出,這筆錢不走國庫。第二,停靠在這個碼頭的船隻也必須繳納海關稅,不能壞了規矩。”

如果由此不繳納稅,開了這個壞頭,以後地方官員和那些見利忘義的商賈必然會有樣學樣,想法設法逃避海關稅。

奚皇後盈盈笑道:“這是自然,若是港口建成後,其他商船要停靠,咱們收取少量的停靠費用,海關稅照樣繳納。臣妾會吩咐葉掌櫃通報官府,安排收稅的官員常駐咱們的碼頭上。”

周嘉榮頷首:“既如此,朕沒有意見,你放手去做吧,隻要是不損大齊,不損國庫,有利於咱們商隊的,你儘管大膽地做。”

奚皇後柳眉彎彎,高興地說:“有陛下這番話,那臣妾就放心大膽地去做了。”

***

聖旨傳到東南沿海諸府後,各地開展了如火如荼的建設。

朝廷不缺銀子,向江南糧商買了大批的糧食運送到受災嚴重的地區,很快就平抑了糧價,受災百姓的生活穩定下來。

各地加緊建設,疏通了被狂風暴雨毀壞的道路、橋梁、府衙,然後開始修建碼頭,最先修築的是延平府和安涼府兩處受災最嚴重的碼頭。

修碼頭,修路,修橋,修皇陵等等,這些其實都算是百姓的勞役,自帶乾糧去乾活的那種。但這次朝廷卻出錢出糧給他們,乾活有錢拿,老百姓的積極性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不用官府三催四請,家家戶戶都派了人,家裡男丁多的,甚至還想托關係多送幾個去。官府第一次發現讓百姓服役是如此輕鬆的事,完全不像以前那樣哭哭啼啼,這次去的眾人臉上都帶著笑,一臉歡喜。

糧食給得足,百姓的積極性也極高,乾活也很賣力。

三個月後,延平府和安涼府的碼頭都修好了,規模比之從前擴大了兩倍,一個碼頭能同時停靠好幾百艘大船,是南海一帶最大的碼頭。

碼頭的擴大意味著船隻進港出港的速度快了許多,兩地的碼頭越發地繁華起來,每天都有無數人扛著扁擔過來做臨工,一些地少人多的家庭,兒子們乾脆直接到碼頭接活,幫商人們裝卸貨物,幫旅客挑行李,女人去給這些外來的行商洗衣做飯,他們在碼頭安了家,孩子逐漸變成了商旅們的向導,一家子都在碼頭上討生活,逐漸脫離了農業生產。

元興三年,繼延平府和安涼府後,朝廷又先後在沿海四府,修築擴建碼頭,總共建了六個規模很大的碼頭,完全能夠滿足海內外來往船隻的需求。以往需要排十天半月的隊,如今隻需一兩天便可出入碼頭。

效率的提高增加了商品的流淌速度,越來越多的商旅彙聚在此,組成商隊,去探尋更廣闊的天地,最遠的已經深入印度洋,甚至往更西的地方走。他們還在海外與西方來的商人接頭,彼此交換貨物,開展貿易,不光帶來了各種新鮮稀奇的貨物,還有不少新奇的作物和新的觀念思想也逐漸傳入大齊,緩慢卻持續地衝擊著大齊人固有的觀念。

元興四年,海關稅再創新高,已經達到了一千六百萬,超過了田賦對國庫的貢獻,成為大齊第一的稅收來源。

而不少保守大臣們擔憂的海盜重新為害沿海諸地的情況卻再也沒有發生。

周嘉榮看著這個驚人的數字,想起了彈幕所說的那句“要想富先修路”,“交通的便捷能夠帶動地方的發展”,他做了一個讓所有大臣都意外的決定。

國庫充裕,從即年起,朝廷每年拿出五百萬兩銀子來修路。每年秋收後開始修,仍以四斤雜糧或是二十文錢的標準從修路的當地招募百姓。

第一站修江南諸地,連通各個重要繁華的城市的要道,新修的官道拓寬馬路。然後是東南沿海諸地,再到北方京城一帶,最後才是西南等山地崎嶇不平的地方。

這一次大規模的修路行動,從元興四年一直持續到元興十六年,耗資巨大,在原有的官道的基礎上,修築了連通大齊主要城池的要道,進而極大地提高了各地商品流通的速度。

更重要的,此舉改變了一個約定俗成上千年的規矩,那便是百姓無條件自帶乾糧服徭役的曆史結束了。此後,無論是朝廷還是地方要修築工事都需要給予百姓一定的報酬,最差的也要供一日兩餐。

後世稱這次巨大的改變為“元興徭改”,甚至後世學術上還由此產生了兩種不同的觀念,一種是元興帝是故意的,他有意結束百姓服徭役的曆史,另一派認為,元興帝純屬歪打正著。

元興一朝,經貿發達,尤其是海上貿易的發達,讓國庫極為充裕,進而產生了改革徭役的物質基礎。元興帝錢花不完,由此開啟了以工代賑的模式,並逐步推廣到各種工事中,最後成了約定俗成的規矩。

兩派紛爭不下,眾說紛紜,最後也沒一個結果,成為了史上的一個不解之謎。:,,.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