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從開播之後就極具爭議的節目,在最後走到第一期節目結束的尾聲之時,確實是真的如那些悲觀卻又現實的觀眾所預料的那樣:在曆經了為期一個月的體驗人生之後,堅持到最後的一半挑戰者臉上帶著複雜的神情,等來了劇組的接送車輛。
這輛車,是送他們去吃一次最後的聚餐,然後讓他們談論自己這一個月來的心得。
令觀眾或是感動或是不滿的是,這些社會精英在離去之前,都或多或少地把自己這一個月所得到的、所做到的東西,留給了與自己共同拍攝的人。
在令人感動這些人的良善之餘,似乎也能讓人察覺到那種來自於高高在上的“憐憫”。
這樣複雜無比的心思,一直伴隨到聚餐的場麵之中。
這些被關注了整整一個月的主角,終於是能接觸到他人對自己這一個月的看法。
麵對好的回饋,無疑就是麵露欣喜;但麵對差的回饋,尤其是那些認為他們的這一個月體驗人生其實就是作秀,其實就是專門為有錢有地位的人而設計的公關活動,讓他們用最低廉的代價去獲取民間政治資本的那些言論,便很是能讓欣喜的笑容瞬間凝固。
不知幸運還是不幸的是,在場的人基本都是自小就在鎂光燈下長大的,多少都知道在何種場合表現何種態度。
其中佼佼者,當然就是蘇韻特彆關注的老友何屏思。
“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一旦有機會團結起來,也許就能擁有難以想象的力量。”
“我們這些人的經曆雖然不能夠改變世界、改變人的心態,不過我相信,隻要有人願意去了解,隻要有人願意去做,那麼總能鼓勵和引導更多的人,去關注他們、理解他們,以及幫助他們。”
“我看到有人說,教育其實是稀缺資源,也是劃分階層的手段——就像在場的另一位先生所說的那樣,雖然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是儘可能公平,但這個社會依然都在極其嚴苛地懲罰那些讀不好書的人……”
“我想講,作為一個人生似乎一眼就能望得到頭的普通人,明白人間真實社會不易是很重要,比起這些人,我們這類人無疑是幸運得太多太多。”
“雖然人生而不平等,但無論是什麼人,都不應該去歧視或者看低他人,更不應該覺得自己能做到就要求他人一定要做到,因為這並非是由懶惰或者其它什麼原因造成,而是由外因和內因結合而成的難解困局。”
“我的好朋友瑪麗在準備這個節目之前,就曾經和我討論過這一類的問題,她當時說過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消滅貧困,是不可能的。”
“我當時覺得她太過悲觀,還和她爭執了好幾次……直到我經曆了這一個月之後,我才發現,她這句話其實說得非常之正確。”
“不過這種‘非常之正確’的話,隻能由她這種‘無關緊要’的人來說,而不能讓與政治有所相關的人來說——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那些人都不應該認為這個觀點是對的。”
“因為這些人的職責之一,就是用自己的力量,去幫助貧困的地區和人民走出貧困。”
“‘走出貧困’是簡簡單單的四個字;而要做到,卻是一條永無止境的道路。”
“當你沒有能力的時候,希望你可以儘力活好自己的一生;而當你有能力的時候,希望你能夠用自己的能力去回饋社會——這就是社會賦予人的責任,因人而異,卻又殊途同歸。”
這最後一集,就像是激起千層浪的那顆石頭,一經放出,就掀起了自香江這個首播地區為起點、繼而向周邊迅速輻射蔓延的巨浪。
原來,蘇韻這一次要探討的,並不是什麼“窮人有罪論”或是“富人有罪論”,而是更深一層的“因人而異的社會責任”!
在越來越開放、越來越成熟的新時代之中,大部分得到了繁華成果的有錢人,也是會隨之而越來越缺失同理心和社會責任的。
無可否認在這樣物欲橫流的社會依然會有人出淤泥而不染,但當信息切割分離、階層距離拉遠之後,那些為了為創造繁華新世界而付出血汗和健康的勞動者,仍然在受著往日的苦楚。
而當有一個節目,直截了當而又赤果果地展現出這樣的真相之後,看到它的人,應該需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和幸運,是不是還有社會的眷顧和底層勞動者的成全?
將心比心,向來就是說來容易做來難的行為。
但是大多數人,心裡都還是潛藏著應有的同理心和良心。
所以,這一個節目,除了在警醒社會的同時,也是在用殘酷卻又真實的畫麵和隨之引發的輿論,去喚醒、去激發那些高高在上的高層、主力構成的中層,令他們開始反思、開始關注基層的現狀。
這個世界無法消滅貧困,但仍能改善基層生活——這樣的“改善”並不是隻靠著政府的力量,而是需要有責任心的人一同參與,才能將這顆糖做大,讓身陷苦難的群眾品嘗到新時代的那一點甜。
這個論題的爭議和討論範圍之廣之深遠,直到許多年後,都始終時不時有人提起在八十年代末期,由這一個真人秀節目所帶來的開端和蔓延。
不過,蘇韻在多年之後,也是給了所有人一個也許不算後續的後續——
當《無窮之路》的大標題消去,節目主持人的足跡踏上位於窮山惡水、窮鄉僻壤的一條條“素韻路”之時,既是在訴說著這一個行動的無窮無儘;也是在隱喻著,多年多人的努力終歸有所成果的一個個暫時未算結局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