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自己房中坐下,他看著桌上放著的拜帖,心中在難受之餘,僅剩慶幸。
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母親若是不同意,自己無論如何都沒有彆的辦法。
就算有辦法將她娶回來,倒是婆媳不睦,又生事端。
還好當初師弟及時攔住,沒有讓自己將話挑明,如若不然,他真不知道此事不成,回頭還有何臉麵見師弟……
……
沈老太太閒不住,沒過幾天,就跟街坊鄰裡之間熟悉了起來,連帶著沈珠也混了個眼熟。
現在隔壁家的楊嬸子,就特彆喜歡沈翰林家的這個小娘子,乖巧可人得很,每日與沈老太太在街邊樹下嘮嗑的時候,都要問一聲:“您家的阿珠呢?”
今日也不例外。
沈老太太聞言就笑著道:“她爹娘今個兒去韓老爺家,也帶著她跟他哥哥去了。”
“這樣啊。”楊嬸子點了點頭,韓老爺家她也是知道的,隻是頗覺可惜:“那今個兒是瞧不見阿珠了。”
沈老太太卻道:“早上就去了,這會兒都該用完飯了,我估摸著也快回來了。”
話音剛落,不遠處就傳來一道熟悉的聲音:“奶!我們回來啦!”
“喲!”楊嬸子倒是反應更快,衝沈老太太樂了:“您說的還真準。”
這聲音正是沈珠的。
老太太抬起頭,便瞧見自家大孫女兒邁著腿跑在前頭,她哥哥小心的追在後頭,大兒媳婦就跟在兩個兒女身後,反而自家長子這個當爹的,優哉遊哉地踱步綴在最後麵,半點兒不急。
沈珠跟自家奶奶關係好,一溜煙兒跑過來抱住她,仰著頭問:“奶,你吃了沒呀?”
“吃了吃了,晴娘做的飯。”沈老太太下意識答完,又道:“這還在外頭呢,怎麼沒個站相,還能一路跑過來的?”
原先在桃花村的時候,沈老太太也不管束著孫女,畢竟莊戶人家的孩子都這樣,沒有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還講究儀態的說法。
這不是跟著自己長子到了京都,老太太擔心旁人見了會說自家沒規矩,家中的小娘子也沒個樣子,才想著將孫女兒的行為約束起來。
不過坐在她對麵的楊嬸子聞言便道:“老太太,這京都開闊,對小娘子們沒那麼多管束,大致禮儀過得去便可,那些王孫貴族家的貴女們,還有官家小姐們,性子也都不拘著,平日裡出門踏青聽戲打馬球,都是常有的事兒。”
見老太太若有所思,楊嬸子才繼續道:“我看你們家的阿珠啊,天真爛漫,正是最討人喜歡的性子,何必拘了她?”
這番話倒是說到沈老太太心上去了,自己雖然因著擔心旁人會說嘴才起了約束孫女性子的主意,但心裡卻也極喜愛她的。
如今聽楊嬸子這麼一說,果斷將先前的打算放棄了!
就是,我孫女這麼好,可彆拘成個木頭樁子的性子,那還有什麼意思?
沈伯文此時也走到跟前了,同楊嬸子打了聲招呼,才帶著家人回去。
沈老太太沒什麼事兒,便沒跟著回,繼續坐著嘮嗑,沈珠也還陪著她旁邊看她做針線。
又把楊嬸子看的愛的不行,羨慕地道:“我家隻有幾個小子,一個個的成了親,結果生的也都是孫子,沒個孫女兒,看見你們家阿蘇娘子和阿珠啊,真是眼饞的不行,您家這風水可不一般,連孩子都比旁人家的好看……”
沈老太太被這番話說的心裡高興,嘴上可不好直接應下,還得謙虛幾句。
……
沒過幾天,沈伯文就正式開始在翰林院中點卯了。
京都的翰林院位於皇宮的東南方,坐南朝北,位置極佳。
不過翰林雖說清貴,但也是真的窮,不然不會有窮翰林一說,作為朝中有名的清水衙門,除了幾位學士們是乘轎來上衙的,其他人條件好點兒的就坐馬車來,更大一部分,家中連馬車都沒有,住在朝廷分配的單間裡,隻能走路來辦公。
三元巷離翰林院並不遠,沈伯文也是步行上衙的其中一員,正好還能鍛煉身體。
他如此一想,便覺得也是一舉兩得的好事了。
隻是買馬車的事兒總歸要提上日程,沈老太太與自家娘子出行還是需要的。
每日淩晨六點起身,到了翰林院之後先簽到,頭一回看到還要簽名打卡的時候,沈伯文難免產生了一絲熟悉感,怎麼這無論哪個時代,上班打卡好像都是常規。
而他與謝之縉,還有韓嘉和三人的主要工作,便是編修大周會典。
所謂“自古帝王君臨天下,必有一代之典,以成四海之治。”[1]
編修典製的重要性明顯可見。
景德帝繼位不久便有詔:“仰遵聖製,遍稽國史,以本朝官職製度為綱,事物名數儀文等級為目,一以祖宗舊製為主,而凡損益同異,據事係年,彙列於後,稡而為書,以成一代之典。”[2]
因而大周會典,更與一般的史不同,是官修的斷代典製體史。
簡單來說,大周會典的作用便是以曆代大周皇帝所頒布的典章製度為對象,修撰於一體,記錄其曆史演變。
殿試到了如今,已過去三月有餘,熱度也漸漸消退,彆人對他的稱呼也從沈榜眼變成了沈編修。
畢竟翰林院中最不缺的就是飽學之才,在這裡待過的狀元榜眼探花不計其數,他們三個進來,就像是一滴水珠落入湖中一般不起眼,即便是負責編修大周會典,做的也是其中最末的部分。
比如抄錄,編篡,檢查有無彆字等。
隨後再交由頂頭上司負責檢閱審核。
非但不忙,還很清閒,甚至有許多時間可以看看書,寫寫文章。
這日,沈伯文剛點完卯,到後堂分配給自己的屋子中坐下,繼續昨日的手底下的事。
不知過了多久,範應期也到了翰林院,一路上的低階官員都向他問好:“範學士好。”
他也一一頷首應過。
走到一半,忽的想起來一件事兒,於是半路上拐了個彎兒。
沈伯文聽到動靜,聞聲抬頭,便忙站起身來:“下官見過範學士。”
“不必拘謹,坐吧。”範應期將自己手中拿著的幾本書放到沈伯文的桌案上,在他身邊坐下,溫和地問道:“你初到翰林院,近日來可還好?”
“多謝學士關心。”
沈伯文聞言便從善如流地坐下來,繼續道:“諸位同僚皆是和善之人,下官一切都好。”
“那便好。”
範應期點了點頭:“修史之事是大事,不必著急,寧可多翻閱典籍,也切莫出了什麼錯漏之處。”
沈伯文自是恭敬應下。
範應期笑了笑,便站起身來,“你是穩重的性子,就當我白囑咐一回,回頭若是有什麼不懂的,儘可來尋我。”
沈伯文忙起身相送:“多謝學士,下官謹記。”
範應期離開之後,沈伯文回到原位,翻看起他方才帶來的那幾本書。
原來都是自己這邊編修大周會典能用到的,心中不由得有所觸動,隨即便繼續埋頭於書本之中。
一早上的工作做完,就到了午飯時間。
翰林院是有自己的飯堂的,飯菜味道還都不錯,尤其是這幾日剛來了新人,聽老人們說倒是比以往還要更勝幾分。
沈伯文回家倒也方便,隻是剛入職,自然不好不合群,若說什麼方式能讓人們迅速地熟悉起來,莫過於一起用飯了,因而他中午便也先不回家,與同僚們一道在飯堂用飯。
他隔壁便是謝之縉的屋子,剛出了門,正好碰上。
謝之縉一瞧見他,便主動問道:“沈兄是要去飯堂?”
“正是。”沈伯文點了點頭回他。
“那正好。”謝之縉關上自己的房門,走到他身邊,“那便一塊兒去吧。”
沈伯文自然不會拒絕。
實際上,謝之縉一開始並沒有打算在翰林院的飯堂裡用飯,他雖然什麼樣的飯菜都吃得,但終究還是更喜歡美味的,不然也不會見天兒的不在家裡吃,跑遍坊市就為了尋摸京都之中飯菜味道甚美的館子了。
即便在他來之前謝閣老就跟他說過,翰林院飯堂之中的飯菜味道還不錯,他也表示不信。
畢竟他父親是對自家母親端上來能鹹得齁死人的湯都麵不改色喝下去的人。
然而第一天上值的時候,他的回家用飯計劃便被沈伯文的一句隨口相邀給打破了。
勉為其難地同沈伯文去了一次飯堂,謝之縉才發現,原來自家父親這次說的竟然是真話?
翰林院飯堂的飯菜,味道的確不錯。
說實在的,謝家府邸距離翰林院還是挺遠的,如此一來便正好,此後的每一日,就變成了謝之縉邀沈伯文一塊兒去飯堂了。
在去飯堂的路上,沈伯文正走得專心,忽然聽到身邊人問起:“沈兄最近在忙什麼?”
沈伯文聞言,麵上便露出個無奈的笑,語氣中帶了幾分愁出來:“在給我們家那小子,尋一間合適的學堂,好讓他繼續讀書,不至於荒廢了。”
自己每日在翰林院中做的工作跟他沒什麼兩樣,好友這般問,自然不是問工作方麵的事了。
既然不是公務,便是私事了。
說到這件事,沈伯文也很無奈,自己也沒有想到,在京都想要為自家玨哥兒找間學堂繼續念書,竟然是件那麼不容易的事。
倒不是找不到,而是選擇有些太多了,京都之中,秀才舉人甚至在這兒等著補官的三甲進士們數不勝數,為了生活開設私塾學堂的也不少,而該如何從這些裡麵挑一處合適的,就成了沈伯文最近的煩惱了。
謝之縉前幾日在得知沈伯文已經成親多年,有了一兒一女,長子甚至都已經九歲之時,內心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分明他看著也沒比自己大上幾歲……
他是聰明人,一聽便明白,隨即便挑了挑眉,斟酌了一番,才開口道:
“沈兄若是不嫌棄,謝家族學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