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鼓掌隻是一種禮儀(2 / 2)

能不能拿獎,要看評委會的這幫藝術家。

但是能不能賺錢,就要看在這些派對上的交流了。

開幕式後的第三天,《爆裂鼓手》正式上映。

……

歐洲電影節有什麼喜好?

一句話就足以。

導演想法好,主演演技高。

至於什麼配角、道具,甚至音樂什麼的,其主要目的主演精彩發揮。

電影節的老古董們堅持的就是這些。

不要搞那些花裡胡哨的什麼特效,他們反而不喜歡。

當然,最主要的是,他們要和酷炫狂拽吊炸天的好萊塢電影有區彆,顯得獨立特性。

扯回來,《爆裂鼓手》放映很順利,很多人認為這部電影足夠優秀。

簡單說,《爆裂鼓手》的主題很簡單的,嚴師出高徒,然而整個過程中確實是那麼的慘不忍睹。這與我們以往看到的師徒教化電影有著本質的區彆,這種區彆是本片有彆於彆的勵誌電影的基本點。僅僅是區彆兩個字,本片用了一種常人無法忍受的折磨來構築。

對於一個有追求的人來說,追求的過程與追求的結果之間總是相隔著千山萬水的,然而“千山萬水”這個詞語卻代表了太多常人無法理解的痛楚與艱難。而本片則是深度闡明了整個過程。。

如果用嚴師出高徒來總結本片的話,那麼整個過程中體現的就是報複。少年為了自己的偉大的夢想不斷地報複著自己所麵對的一切,且不斷地報複著自己的導師,導師為了發掘一個偉大的鼓手,他選擇不斷地用打擊和報複“磨礪”著自己的高徒。結果雖然驚喜,但整個過程太過於血腥無力,成功的路雖然艱辛,但不至於血腥,然而這種血腥也算是一種成功。關鍵在於扛得住還是扛不住。勵誌,你真敢這樣勵誌?

老實說,此時的西方觀眾雖然對東方很獵奇,但除了那些藝術家們,普通人誰在乎什麼貧窮不貧窮,落後不落後。

隻不過一片反應貧窮的影片中,看到有東方麵孔的人在學習西方樂器,而且在這麼拚命地練習。

所以,《爆裂鼓手》放映之後,觀眾們看的很認真。

沈夢林很開心。

聽說《不散》上映的時候,很多人都退場了。

其實也理解,台彎的電影不是不好看,就是太沉悶。

看不下去……

電影結束,觀眾起立鼓掌……

這是正常流程,反應威尼斯觀眾的高素質嘛。

陳楷格的《梅蘭芳》片段中,大師去美國巡演,一場演出結束,全場觀眾起立鼓掌,先是觀眾對大師的藝術造詣十分讚賞。

其實這就是導演處理錯誤。

難道他陳大導去劇場版觀看節目,看到演員表現平庸,他就不鼓掌嘛?

像他這樣的高端人士還不是得鼓掌顯示素質?

再說了,梅大師不遠千裡去美國唱戲,甭管觀眾聽得懂聽不懂京劇唱腔,都得鼓掌一下,就當是一種鼓勵嘛!

威尼斯電影節也是。

難道看到《無極》,觀眾們就不鼓掌了?

觀眾們還是願意展現自己的高素質的。

至於出了電影院,是不是被老板炒魷魚然後去東方混飯吃,那是另一種情況了。

所以沈夢林儘管對《爆裂鼓手》很有信心,但質量怎麼樣,那是評委會的事,所以沒把掌聲沒放在心上,待觀眾鼓掌三分鐘之後,便來到台上致謝。

結果一群記者圍了上來。

不是吧?

記者們反應這麼快?

他們的藝術造詣真的很高?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