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3 章(1 / 2)

長媳(重生) 希昀 9765 字 9個月前

長公主離宮的風波過去後,王書淮照舊早出晚歸,到了年底,戶部便是最忙的衙門,王書淮甚至無暇歸府,即便如此,隻要得了空,總要回府看看妻兒。

年關在即,謝雲初一麵接待整個國公府的莊頭,一麵打點自己的私賬。

十二這一日,玲瓏繡一共交來十萬兩的銀票,漕運碼頭那邊更是進了二十五萬巨銀,有進也有出,漕運那些鋪子也快建成,到了年底該給那些木工結賬,七七八八也支出了幾萬兩。

謝雲初莊子的那些農戶,無論男女都給她當差,老漢負責監工,年老的婦人幫著準備夥食,便是未嫁的姑娘也大大方方出來替謝雲初打點鋪子,年輕的小夥子吆喝賣鋪子,幫著人情接待,學一些三教九流的門道。

經曆漕河開關,碼頭營建,這批人手得到了曆練,漸漸得心應手。

隻是樹大招風,前不久有一富商眼見玲瓏繡生意興隆,十分眼紅,故意遣人來鋪子裡鬨事,意圖敗壞玲瓏繡的名聲。

林叔火急火燎回來告訴謝雲初,恰恰這一日王書淮回府用膳,聽了這事,隻不鹹不淡扔出一句話,

“這事交給我。”

隨後連傘都沒接,挺拔的身影消失在風雪中。

也不知王書淮使了什麼法子,翌日那老板親自上玲瓏繡門前告罪,說是自個兒鬨了個烏龍,又賠了重金,其他眼紅的同行頗為納悶,紛紛尋這位富商打聽緣由,沒尋到那富商,倒是遇到了對方一掌櫃,那掌櫃哭得沒鼻子沒眼,

“這是塊鐵板,你們彆踢了,我家老爺隻踢了一腳,人還在牢獄中躺著呢,那一夜,朝廷聞風而動,查出我們貨船夾私,大半產業都充了公,倘若諸位不要命,大可一試。”

此後再無人敢尋玲瓏繡的麻煩。

臘月十八,王書煦大婚。

謝雲初清晨遣人給王書淮遞話,讓他早些回來吃酒。

王書煦喚了六弟王書業並三兄王書曠一道去周家接親。

國公爺年輕時亦是風流倜儻的美男子,長公主麵額高闊,生得大氣,薑氏相貌更是沒得挑,家中子孫容貌個個出眾,三兄弟騎馬親迎時,惹來男女老少圍觀,姑娘們更是爭相扔帕子。

弄得王書業在路上愣是頂著大紅臉,好不尷尬。倘若不是他沒穿婚服,大約都以為今日的新郎官是他了。

傍晚,王書煦心滿意足將周敏迎回了府。

高堂之上坐著三老爺和三太太,餘下其他幾房老爺太太分坐左右。

三太太看著兒子眼底洋溢著歡喜的笑容,忽然覺著什麼都值了,她哽咽著落了淚。

三老爺聽到妻子吸了吸鼻子,歎了一聲,低勸道,

“大喜的日子哭什麼。”

三太太神色複雜看著丈夫,

“老爺,多謝你了。”

雖然三老爺不滿她的選擇,最終卻沒有阻止,三太太明白,以一位都察院副都禦史的手段,不至於攔不住這一門婚事,可見丈夫

雖將爵位看得重(),

?[((),

沒有漠視兒子的心意。

這就足夠了。

三老爺想起那樁事,心裡猶跟插著一根刺似的,沒有說話,隻抬袖往前指了指,示意三太太注意場合。

三太太不著痕跡拭去淚花,露出端莊大氣的笑容來。

新人拜了高堂,隨後將新娘子送入洞房。

國公爺倒是露了麵,長公主以身體不適為宜,留在清暉殿。

今日不少宴客打著吃酒的旗號過來拜訪長公主,為長公主婉拒。

王書淮回來用了晚膳,又進了清暉殿給國公爺和長公主請安。

長公主留下他問話,

燭火發出呲呲的響聲,朝雲捏著剪刀掐去一截,又奉了茶水,悄悄掩門而出。

王書淮將近日朝中情形寫成一份簡報給長公主,長公主一目十行掠過,揉了揉眉心問他,

“太子明日郊祭,都有哪些人陪同?”

王書淮淡聲答道,

“禮部和兵部的幾位堂官,羽林衛和虎賁衛負責隨駕。”

長公主沉默少許,忽然問道,

“書淮,你覺得陛下這幾個皇子,哪個值得托付江山?”

王書淮聞言,清俊的眉目微微漾起波瀾,看了長公主一眼。

當年長公主上頭有四位兄長,端王文武雙全,三王有賢才,四王母家強勢,而長公主卻挑了各方麵都不如其他王爺的二皇子。

這位攝政長公主的野心,可見一斑。

“二皇子人倒是賢明,可惜嶽家勢大,戚尚書手執吏部,控製內閣,容易形成威懾。”

“三皇子能耐出眾,輕易撼動不了。”

“四皇子身有殘疾...”

“五皇子聰慧年幼,母親僅僅是一宮婢。”

王書淮點到為止,不做聲了。這幾個皇子中,五皇子最好控製,如果他沒猜錯,長公主當是相中了五皇子,皇帝一死,五皇子登基,長公主便可繼續攝政,待長公主故去,五皇子恰恰長大,足可駕馭朝臣。

長公主撩眼看著他,修長的護甲輕輕在桌案上敲動,

“你怎麼不提太子?”

王書淮失笑,“祖母若相中太子,就不會有此問。”

太子是名正言順的儲君,本該是江山繼承人。

“若非如此,您又何必苦苦阻攔小姑姑跟高詹。”

長公主想起小女兒,眉心泛痛,“高詹是個將才,可惜就不該生在高家。”

太子有高家這個強援,不在長公主考慮範圍之內。

王書淮沒接話。

那頭國公爺聽得二人越聊越深,很不耐煩道,

“王家不牽涉黨爭,請殿下不要越了這條底線,還有書淮,你也不許胡來。”

王書淮起身說是。

長公主撫了撫額,示意王書淮回去。

等王書淮離開,國公爺麵色凝重踱步過來,

“殿

() 下,蒙兀虎視眈眈,此時不宜動國本,橋頭堡的前車之鑒,您忘了嗎?”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