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5 宋大人是不是想拜師了?(1 / 2)

長安好 非10 7886 字 8個月前

江南富庶豐饒,作為江都的揚州,其緊要程度更是不必多言,這正也是當初徐正業選擇自揚州起事的緣故所在。

事實上,早在常歲寧收複揚州之前,便有許多官員,暗下已經開始為己方勢力謀劃接下來的江南官職權力分配了,而這些等待被“分割”的官職中,又數江都刺史一職尤為矚目,實乃重中之重,誰都想爭上一爭——

在這些官員們看來,此事尚未真正提上議程呢,此時便突然殺出一個常歲寧來,妄圖截下江都刺史之職!

且是以如此霸道的姿態!

是,如今的揚州不比從前,它剛經過徐軍的踐踏,尚且需要一段時日來重建恢複,甚至此刻又麵臨倭寇之危,無論何人前去上任,去做這江都刺史,必然都要麵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但個人壓力歸壓力,朝廷總是要不惜代價去保江都的,此乃國之大事也,怎到了她這裡,卻成了個人能力的主場了?

如此時局下,正常人誰會說出“有我在一日,便可保無人敢犯江都,絕不叫倭寇犯國土半步”的大話來?

她可知這句話的分量有多重?她一人擔得起嗎?

她一貫是擅長製造噱頭的,從不曾遵循“話不可說太滿”的處事準則,相反,她每每總要將話說到最滿,將路走到最絕,怎麼奪人眼球怎麼來……

偏偏她又曾有過令大話成真的先例,如此,從她口中出來的大話,便總會有愚民願意相信——

可想而知,有她這句話壓在頭上,若換了其他人去做這江都刺史,倘若來日江都,哦,不止是江都,是整個淮南道,整個黃海東海海域……若來日當真有點什麼差池,那“頂替”她的刺史人選便會成為妨礙她“救世”、罪孽深重的千古罪人!

頂著如此陰影,這刺史之位旁人能坐得安生嗎?

且她逼著旁人押上去的又豈止是一顆人頭那般簡單,這分明是將相爭之人的身家性命、名節官聲、後代清譽,乃至家中祖墳的顏麵都統統串起來,一並架在火上烤!

這是膈應誰呢?

為官半生,大家也都是從數不清的明爭暗鬥中蹚出來的,但如此堂而皇之膈應人的爭權手段……卻是平生僅見!

魏叔易怔然半晌,細思此舉之下的條條道道,遂也領略到了其中蘊藏著的我若做不成,旁人也休想安生】的缺德之美。

聽著身側同僚極度不滿的分析交談聲,魏叔易也壓低聲音加入他們,拿排憂解難的語氣道:“寧遠將軍此舉,的確居心叵測了一些,但若想讓她的算計落空,卻也不是難事……”

幾名同僚紛紛看向這位曆來多智的魏侍郎。

隻聽他道:“這江都刺史的人選,隻要能夠保得江南之地安然無恙,又何懼之有呢?任她如何說,隻當清風過耳便是了。”

“……”那幾名官員的神情比吞了一百隻蒼蠅還難看。

一個遠在江都的寧遠將軍便已經十足膈應人了,眼前竟還有個幫著一起膈應他們的!

“隻要”能保得江南之地安然無恙?

有一個老實人壓低聲音,忿忿問魏叔易:“魏侍郎說這話,難道是不知曉現如今的江南是何處境嗎?這又豈是一人之力可以作保的?”

魏叔易的神情略鄭重兩分,聲音也高了些:“諸位大人當知,正因如今江南處境堪憂,才更需要能者居之……而非是既想占下要職,卻又不敢擔責的擺設。”

有官員道:“可‘能者’之能,並非是憑大話堆出來的!”

“七十三日殺徐正業,起先諸位大人也認定那是大話,不是嗎?”魏叔易道:“而無論此番寧遠將軍究竟是否在說大話,此時她的名號本身已是一種威懾——無論這威懾大小,卻都是當下其他人做不到、也替代不了的,此乃擺在眼前的事實。”

“大局當前,諸位大人既非那等趁機謀利之輩,又何必執意針對一個女郎因行事不便而被迫使出的小小心思手段,因此生出成見,從而罔顧她能為國朝大局帶來的真正益處呢?”

聽到此處,有真正顧全大局的官員擰眉深思,一時不語。

很快,魏叔易出列,從時局利弊出發,主張應允此事。

當一件事的反對之聲太甚,而帝王不曾表態時,作為天子近臣,他便需要發出不同的聲音,從中謀求平衡。

但他此時所言,卻也是發自內心。

另有褚太傅在,太傅雖從不結黨,但門生太多也是個煩惱,許多官員認真思索後,便也相對委婉地表示“時局特殊,便不可一味拘泥於常態”、“使寧遠將軍為江都刺史之事,值得仔細商榷”。

也有許多人仍持反對之言,但隻是在反對,一時卻不曾推舉出具體人選……有那膈應之言在先,誰不得先掂量掂量?

看著那些心思各異的臣子們,聖冊帝最後道:“諸卿之言各有道理,此事關乎江南安穩,朕會仔細權衡思量。”

未有得到帝王明確的表態,那些反對的官員雖心有不滿,卻也隻能應“是”。

下朝之際,不少官員的臉色都不太好看,但更值得他們生氣的還在後頭——

曆來,女子堂而皇之的表露出想要實權的野心,在世俗及大多數男子眼中總是大忌,此一點,縱是當朝帝王是女子之身,卻也未能完全改變。反而在許多私心裡反對女帝當權、並從未放棄過讓女帝還權於太子的官員眼中,女子要權,這四個字,實在是個不祥的兆頭。

如此,諸方利益衝突之下,使得議論或討伐此事的聲音越來越多,這些聲音從官員口中傳至內宅,再經內宅女眷及奴仆之口傳出權貴宅邸的高牆。

依常理而言,此類朝堂風波爭端,平日裡是不被尋常百姓所留意的。一來門檻太高,不容易聽懂。二來,一不小心犯了什麼忌諱,容易惹禍上身。

但今次之事卻打破了這道壁壘,蓋因風頭正盛的“寧遠將軍”四字,離尋常百姓實在太近,在街頭巷尾茶餘飯後,是堪比“誰家母豬一窩下了十頭豬崽”、“哪家的男人偷偷買春,買的竟也是個男子”諸如此類的吸睛存在。

因此,沒過多久,有官員在下朝之後,坐在官轎中,竟已能聽到街上有百姓在議論此事了。

且正經議論也就罷了,這些愚民們不知聽來的哪路消息,以訛傳訛之下,竟已成了……

“你們聽說沒有,聖人賜封了寧遠將軍做江都刺史,留在江都抗擊倭寇!”

“隻是江都刺史嗎?我怎聽說是封作了揚州大都督?”

轎中官員聞得此言,一口血哽在喉嚨——無知愚民!無知愚民!

偏偏這些百姓於“妄議”之際,又總要附帶上一句“聖人英明”,一眼望去全是稱頌之言,縱是有官員想要介入卻也沒有名目。

又隔數日,各茶樓的說書先生,依照此事創作出來的本子也相繼麵世——倒也不是他們隻盯著寧遠將軍來寫,實是有關寧遠將軍的本子都能自帶聽眾,業內甚至有戲言,哪怕是讓自家狗代筆來亂寫一通,隻要帶上寧遠將軍的名號,那都是不缺人聽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