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6 如日月恒長而無傷(2 / 2)

長安好 非10 8304 字 8個月前

常歲寧一直看到最後幾行字。

他在末尾處寫道:乞巧節將至,據聞可拜魁星。如此,便望卿多智,可百慮而無一失;更望安康,如日月恒長而無傷。】

常歲寧看著這兩句祝福之言,覺得若通俗來說,這便是在祝她……多長腦子多長身體,聰明又健康?

竟然有人會在乞巧節時,祝她聰明又健康?

但想到方才喝羊湯時,有幾名部下就乞巧節將至,給予了她“願主帥早日覓得如意郎君”,“主帥瞧上哪個,隻管同屬下們說一聲,保管給您搶來”的節日祝詞……常歲寧倒覺得崔璟這個聰明又健康】,反而更合她心意。

多智百慮而無一失,如日月恒長而無傷——

常歲寧又讀了兩遍,眼中不覺露出笑意。

說來,她之前還曾疑心崔璟對她的好,是欲亂她大誌的好,而今一步步看來,他非但無意亂她大誌,反倒是要幫著她成全她大誌之人。

知她想贏,便想幫她贏得更漂亮些,讓她贏得更輕鬆些,以她所向為自身所向——

生得這樣漂亮,能力又這般出眾的崔璟,偏偏有著這樣的心意……這樣的人,應當沒有人會不喜歡吧?

常歲寧看著手中字裡行間全是認真的三篇信紙,眨了下帶著笑意的眼睛,將它們妥善放回信封中。

她提筆寫回信。

一應正事回複不必贅述,末了,她覺著自己也該寫兩句節日祝詞,但乞巧節是趕不上了,信送去北地需要時間……

那便中秋吧,下個月便是中秋了。

但中秋佳節,講究人月兩團圓,而崔璟被崔家除族,無人可圓,考慮到這一點,常歲寧落筆寫道:遙祝令安中秋安康,屆時如無人共食月餅,共飲桂花美酒,可借吾兄一用。】

嗯……關鍵時刻,阿兄還是很有些用處的。

常歲寧滿意欣慰,末了,又在左下角畫上了一隻啃月餅的兔子,用以彌補字數不及崔璟之虧欠。

等待信紙晾乾的間隙,常歲寧也沒閒著,又隨手拆了幾封剛從刺史府送來的信。

令她意外的是,她竟然看到了魏叔易的來信。

她有好些日子沒見到魏叔易的動靜了,有關段真宜的也沒有,她幾乎已經能夠斷定自己是被認出來了。

這母子二人,一個賽一個怕鬼。

如今魏叔易來信,是總算克服了這份與生俱來的恐懼嗎?

常歲寧好奇地展信,果見信上內容“很不魏叔易”,字裡行間再沒有了常見的散漫玩笑,及見縫插針的挖坑試探,就連字跡也肉眼可見地少了飄逸之感,多了份“規規矩矩”……

不似“魏叔易”,很是“魏侍郎”——有一種強自鎮定之下做出來的一本正經的官氣。

試圖用這名為官氣的冷靜外衣,來掩飾背後的緊張。

他的一本正經處在於,信上所言皆是公事。

他意在提醒她東羅或有攻來江南腹地的可能,她此刻處境艱難危急,務必再三謹慎。

又與她道,聖人已鬆口答應再給江都增派三萬兵馬。

三萬兵馬,短時日內雖無法用於水戰,但陸地上的防禦也決不可鬆懈,對眼下的常歲寧而言,自然是不要白不要的好處。

說完兵馬,魏叔易又提到了糧餉軍資,信中讓她不必為此憂心,他已催促戶部加緊此事,秋冬的禦寒之物也在籌備當中了,後續他也會跟進此事,她隻管安心禦敵即可。

所以,那三萬兵馬也好,糧餉軍資也罷,都算是他替她從如今緊巴巴的朝廷手裡要來催來的。

換作往常,魏叔易做了這些,言語間必然是要同她邀功,讓她記他一個大人情的,但這回半個字都沒提。

他也未有說起家中母親的情況,隻在信的最末尾處,綴上了唯一一句稍有私心的問話,卻也僅有四字而已:近來安否?】

常歲寧思忖了一會兒——末尾既有問話,那便是想讓她回信的意思吧?

那她可就回了?

回頭可彆怪她故意去信嚇他。

這半年來,她可是一封信都不曾主動給他寫過的,她可不是喜歡故意嚇人的人。

於是,常歲寧提筆回信道謝,並給予了中秋問候,想了想,順便把重陽節也一道捎帶上了。

於謹祝重陽安康】之後,她又提筆補上一句順問伯母秋祉】。

寫罷之後,常歲寧對著信紙滿意頷首。

雖然她不喜歡嚇人,但偶爾逗一逗段真宜也挺好玩的。

……

七夕當日,江都城中,無二院正式掛了匾。

常歲寧到底是趕回來了。

沸騰的喧鬨聲中,仰首看著高高懸掛起的匾額,常歲寧眼底有著報以希冀的神采,她將會為這座書院傾注她所能給予的一切,令它生長於日光之下,予它甘雨時露,望它早日茁壯長成一株大樹,以捍大盛根基。

隨著無二院掛匾,內裡雖仍在加緊修建,但考核入院之事也已開始正式提上了日程。

第一批,取的乃是文士,將分入文學館】與算學館】兩大學館之內,其中每館又分有“四堂”,將根據入學者的資質及所學程度,做到分堂教學。

這兩座學館也是最早開建的,如今已近竣工。餘下尚未對外公開招生的其它三大學館,則仍在修建當中。

但有關餘下三大學館所屬學科,江都城中已有確切風聲傳出,令人意外的是,這三大學館並非尋常學科,也並非如起初傳言那般“要仿照國子監,以學生出身高低不同分館而授”,它們甚至與“文道”並無直接關連,曆來更不曾聽過有人為此專門設館教學——

聽聞那三大學館,竟然分彆為匠學館】、農學館】、醫學館】……

常刺史這竟是要培養匠人,農者,及醫者?

各路學子在為考入無二院的文學館與算學館而緊鑼密鼓地備考之際,有關餘下三館的消息也在火速傳開,在許多家中世代行醫,務農,或有一技之長的人群中掀起了不小的轟動——字都認不得太多、甚至一字不識的他們,竟然也有機會進那無二院去?!

往後可不能再說“什麼都不會做,乾脆回家養豬算了”此類之言了,據說那無二院的農學館裡,就連養豬的也要……養得好的,還能當老師呢!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