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殿試(2 / 2)

沒過一會兒,殿外作樂鳴鞭,是皇上親臨了!

方長庚跟著眾人行三跪九叩禮,起身後聽昭武帝講話。

其實就是鼓勵一下考生,說自己多麼體恤你們巴拉巴拉,沒什麼內容,但昭武帝是個牛人,這麼三兩句就讓絕大部分人對其心生敬仰之情,還有貢生感動地涕泗橫流發出吸鼻涕聲,還是有些尷尬的。

方長庚沒膽偷窺聖上天顏,隻覺得這聲音相當洪亮有力,實在不像是一個六十多的老人啊……

沒耽誤多少時間,昭武帝就吩咐一旁的內閣首輔高淵開始殿試。除了六部大臣和禮部官員,其餘人一並退場,至於皇帝留不留全憑他樂意,不過照今天來看,他應該是要在這兒監考了。

貢生們按照次序在自己的位置上坐好,因為容納不了三百人,排名在後麵的不得不在殿外考試,幸而今天是陰天,沒太陽也沒雨,不然就傻眼了。

坐好後就等禮部官員分發試題冊。

一共四道題,要在天黑之前做完,每道題至少一千字以上,時間非常緊張。

方長庚也覺得很鬱悶,這麼多題,想要好好思考又能保證卷麵乾淨整潔實在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這個時候做得快才具備了最大的優勢,還好他每天練字,手速感人,至少可以保證不會因為這個拖累他的成績。

四道題也有難易之分,最後一道是關鍵,方長庚儘量擠壓時間在午飯之前做完了前麵三道,然後狼吞虎咽地吃完三個饅頭,開始看第四道題。

光是題目就足足有四五百字,看得方長庚頭昏腦漲,非得緩一緩才能繼續往下看。

“皇帝製曰:朕祇舉丕圖,究惟化理,欲追三代,不可不求定論焉。夫三代之王天下,必有紀綱法度,然後可以治。而議者乃謂三代之治,在道不在法,豈法無所用乎?聖……夫法不徒行,名不苟立,古之人必有處乎此者,而後世獲效之不同如彼,何也……”

翻譯一下,大致是要論證道與法的關係,算是一道中規中矩的題,很難答出錯,同樣也難以答得出彩。

方長庚本想另辟蹊徑,讓文章有亮點,但思索了近半個時辰,想到聖訓,想到宣子昂的遭遇,想到顧尚仁叮囑他的話,再想到昭武帝的年紀以及近年的行事風格,方長庚隻想到一個詞——“穩中求進”。

不得不說,昭武帝的幾個兒子沒有一個比得上他雄才大略,在昭武帝壯年時期,他是一個公認的激進派,大刀闊斧地改革,治貪腐,修法典,後來甚至開放一個埠口與洋人通商,讓他的兒子們學外語……每一件都讓天下人驚掉下巴之後佩服其高瞻遠矚,膽識過人。

但他的後代不太給力,昭武帝不得不為這個王朝構築更加堅實的壁壘,讓他二十多年來的成果保留得更久一些。

打定了主意,方長庚將思路捋順了一遍,簡單列了個提綱,然後開始在草稿紙上寫。

“臣對:臣聞人君之治天下,有體焉,有用焉。體者何?道是也。用者何?法是也。道原於天而不可易,所以根抵乎法者也。”道為體為綱,法為用為目。要使國家達到大治,道與法二者缺一不可,這是文章主旨。

“……欽惟皇帝陛下,睿智聰明,根於天性,寬仁莊敬,見於躬行……涵養深而天理明,曆閱久而世故熟……”誇皇帝幾句。

“臣請先以家喻之。今有矩室焉,父慈而子孝,夫義而婦聽,其家道正矣……”以家法為例,由家引申至治理國家,道法並重,管理國家當以上至下。

之後方長庚運用大量的曆史事實來闡述道與法二者並用的重要性。例如漢後宋諸朝之所以不能比隆於唐虞三代,是因為他們未將過與法並重之故。至於當朝,“大誥申明五常之義。律令詳著萬法之條,養民有田,足國有斌,禦暴有兵,禁奸有刑,大綱畢正,萬目具舉“,已達大治之征。若皇上還想探求道之“精微之蘊”,法之“製作之詳”,則全在於皇上之一“心”耳,皇上若能“明諸心“,始終如一則今日之治完全可以超越唐虞三代。(引)

揮揮灑灑兩千餘字,寫完之後方長庚的手已經快握不住毛筆,手心都是汗。

剛鬆了一口氣,準備把草稿紙上的內容比著蓑衣格謄抄到答題紙上,他陡然注意到身邊一道陰影,霎時出了一背冷汗。

餘光下那抹衣擺分明是象征著無上權力的龍袍!

方長庚心裡直打擺子,好在手還穩當,看起來好像一點也不緊張似的,氣定神閒地將答題卷填滿。

身邊傳來一聲淡淡的“嗯”,若有似無,方長庚都懷疑自己是幻聽了。

這時一隻拇指上戴著翠玉扳指,保養得很好但依舊能看出衰老痕跡的手伸到他眼前,翻到試題冊第一頁,上麵有方長庚的姓名籍貫年齡等各項信息。

方長庚覺得這個場景十分地熟悉,不就是以前監考老師常乾的事麼?皇帝也有好奇心,翻翻你卷子怎麼了?要防底下的官員們和考生勾結作弊,誰敢防皇帝?他手裡掌握著天下人的命運,就是他點貢生最後一名為狀元,也沒人敢說一句不是。

這一刻,方長庚才對這個世界有了真實客觀的理解,眾生不平等,天大地大,皇帝最大!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