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他就告辭了。
江停雲再次:“…………”
——話說,你到底悟出什麼了?
=====
寶玉悟出了什麼他不知道,也沒空關心了。
因為山東傳來消息,忠寧郡王戰死沙場,山東叛亂再次升級,並且已經蔓延到了河北境內。
叛軍殺死了一個郡王,可謂是士氣大漲。
與之相反的,就是朝廷軍隊士氣低迷,忠寧郡王的副將已經連發了三封奏折,請求朝廷增派大軍支援。
聖人因為一己之私,終於釀出了苦果。
這份苦果,老聖人可能早就料到了,也可能沒有。
但他卻在事情發生之後,迅速做出了對自己最有利的措施。
包括林如海在內的一乾老聖人舊臣,都得到了老聖人的指示,讓他們在朝堂上向聖人施壓,允許老聖人第二子,也就是忠順王掌管戶部。
老聖人的手段果然比聖人老練,知道第九子忠敏郡王不可能在聖人手中翻出花來,就乾脆選擇了誰都沒想到的忠順王,這個在端敬太子和忠寧郡王爭鬥時便寂寂無名的小透明。
站在爭權奪利的方位來看,老聖人這一招實屬高明。
正因為忠順王的存在感一直不高,也從來沒顯露出什麼才能,聖人對他掌握戶部,不會有太大的抗拒之心。
要知道,戶部可是聖人的大本營。他沒有登基之前,已經在戶部經營多年。
要是老聖人真要弄一個厲害的安插到戶部去,聖人必然激烈反抗。
老聖人是很厲害,對聖人的心態把握得也很準,忠順王也成功空降戶部。
隻是,他卻忽略了時機。
這個時候正當前線吃緊,朝廷動蕩之時,老聖人不想著和聖人聯手穩定朝綱,卻一心奔著爭權奪利,朝中有識之士都覺得心寒不已。
私底下,林如海對著江停雲連連歎息。
他告訴江停雲,已經寫好了致仕的奏折,隻要聖人有本事批準,他便帶著全家回蘇州老家去。
十年寒窗,一朝高中,被天子欽點為探花郎。
林如海和天下大多數的讀書人,都有著相同的誌向:願做賢臣,輔佐明君,成就一段君臣相得的佳話。
可是,這前後兩代君主,實在是太讓他失望了。
為了家族的延續,他覺得自己該到了隱退蟄伏的時候了。
他還是回家好好教兒子吧,說不定等他兒子長成之後,這天下就又有文人大展拳腳的餘地了。
江停雲聞言點了點頭,說:“姑父若是辭官了,那我也不乾了。反正我一個還未正式入朝的庶吉士,直接掛印也就是了。”
這麼長時間了,林如海也知道他對官場不感興趣,聞言也沒有勸阻,隻是點了點頭,讓他隨心行事便好。
這時,他突然想起一件事,“對了,玉兒的心思,你知道多少?”
“啊?”江停雲一呆,“玉兒有什麼心思?”
“就是不想嫁人。”
江停雲聽了,十分不以為意,“不想嫁就不嫁唄。憑著玉兒的才華,若真是一輩子困在後宅,那也太可惜了。”
他之所以敢這樣說,就是知道林如海雖然讀書,卻不是個迂腐之輩。
果然,林如海沉默地看了他半晌,歎道:“也罷,我林如海還護不住自己的女兒嗎?”
他的玉兒自小刻苦,無論是天賦還是付出的努力,都比一般男兒強得多。
若是為了世俗的看法,就要折斷他女兒的羽翼,讓他女兒一輩子委委屈屈、淒淒苦苦地困在那四方院子裡,他自己想想就不落忍。
誰規定女兒就一定要養成嬌花?
他們林家的後宅,就飛出了一隻傲岸蒼穹的雌鷹。
江停雲歡喜道:“姨母和玉兒知道了,一定很高興。”
聽他提起賈敏,林如海笑容一頓,臉上露出了複雜之色。
其實他之所以這麼容易就鬆口,並非沒有賈敏的原因。
作為枕邊人,妻子的心思他又怎麼會不清楚?
得知玉兒的誌向之後,林如海不止一次想過:如果嶽父大人是個開明之人,是否敏兒就不會暗藏意難平?
不出林如海所料,聖人終究是忌憚老聖人,把他致仕的折子壓了下去,就好像從來沒有收到過。
林如海連上三道折子都石沉大海,就知道自己暫時是走不了了。
雖然這心思大不敬,但他如今,也隻能盼著老聖人快快駕崩了。
想來有了他這三道折子打底,日後老聖人駕崩,聖人也能放他一條生路,讓他辭官掛印,回家吃自己。
既然林如海沒走成,江停雲也隻好在翰林院裡耗著。
不過,他也更佛係了,等閒不愛往聖人跟前湊。
張學士看出了他的心思,乾脆把他拉去修史了。
從此以後,他就埋首故紙堆,隻等老聖人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