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提到判斷與命題,那麼就不得不提到邏輯學中你我二人都很熟悉的三段論,但我並不想在此對其進行贅述,我想將重心放在某種推理方式上——“按結果推論”。
這是基於觀察結果來進行推理的方法,但很顯然,這種推理很有可能出現誤導性的結論,畢竟單一事件的發生並不一定導致一個普遍的結論。
必須提到的是,這是一種基於符號的推理。是的,符號在推斷過程中同樣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符號]可以是確定的,也可以是推論的結果。
但你我都清楚,基於實質的推理與基於符號的推理並不相同,基於符號的推理從結果出發,僅允許我們確認事實,而無法準確地理解原因,隻有通過前者才能達到我們對原因的認識。
這就是當我們探知事物本源時,“知道為什麼”與“知道是什麼”之間截然不同的思考方式。獲取知識的途徑並不少,但一旦與推理相聯係,便會在變得十分複雜的同時,帶上彆樣的趣味。
例如相麵學,觀察身體和內在品質之間的聯係,因為情感的表現會同時影響身體和心靈。但困難也是可見的,當一個情感對應於多個身體特征時,或者當一個身體特征對應於多種不同的情感時,我們都難以真正地從這些多個對應跡象中推斷出其中真實準確的聯係。
或者用我們的話來說——似乎不太靠譜?但是其中依舊留存著探索的樂趣。
從混亂中尋求真相,追溯本源,一向是最為漫長而需要耐心的道路,就像是迷宮,在真正見到終點真相的光明前,我們始終在黑暗中蹣跚前行,得不到結果,得不到答案,途中或許會心生迷茫,或許會自我省視,又或許會半途而廢、無功而返。
我或許也是其中一人,但如今你的陪伴給予了我無限的勇氣。(或許,這不該是教授會對學生說出的話語?)
親愛的格林德沃先生,希望您從這次“師生”間的交流中已經得到了些許妙趣。
您最愛的教授,
阿不思·鄧布利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