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留根納(2 / 2)

實際上,在柏拉圖意義上,人造圖像便被定義為虛假的,越是真實則越是虛假。

它們隻是物質現實的標誌,精神的事物沒有圖像,而圖像更缺乏與神的直接接觸,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透明性,所以反而必須通過畫家任意附加的標題來進行解釋,在消除歧義的同時確定其命運。

不過很自然的,我們同樣可以就此延伸至對名稱與事物的探討,例如在沒有獲得名稱的情況下,是否意味著沒有一種生物可以被人類認知?

或許我們可以稱之為[認識]和[命名]之間的等價原則:可認知的事物有名稱,有名稱的事物是可認知的,無論它們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

基於這個原則,我們是時候轉向對聲音本質的探討。

首先,斯多葛學派認為聲音是有形的,認為就像空氣是由所有物質中最細微的東西——火——構成的一樣。但亞裡士多德學派則認為聲音無形。

語音表達作為可感知的東西,那麼也是一種物質,因此同樣可以被分析為同類型的組成部分,就像[動物]可以分為其種類(例如人類、馬、獅子等……)。

但實際上,聲音雖然可以被感知器官感知,然而它的本質或實質卻並不是物質,或者說[可理解]與[無形]兩種屬性共存:也許聲音的普遍本質是一種無形的實在性,而發聲使其成為了有形的。

不過,對於聲音的本質或許可以用這種方式進行描述與解釋,但若真正涉及有形無形、存在與否的探討,則不得不提出那個問題——虛無與黑暗是否存在。

當然,當我們手裡掌控者邏輯與論證作為工具時,事情一向會變得有意思許多,正如現在,我親愛的蓋爾,想必這個問題不會把你難倒。

靜候回信。

你的

阿爾

ps:當然,我同樣會提前寫下我的論證過程與結論。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