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國之人?
這是將罪責全都推到楊玉環身上, 讓她一個人背鍋?
呂雉譏嘲:“說得好像沒有楊玉環,李隆基就不會沉溺享樂一樣。”
李隆基是在楊玉環出現之後才開始怠政嗎?禍國殃民的究竟是誰,心裡沒點數?
隻是因著那人是皇帝, 還是個曾經有過輝煌成就的皇帝,便沒人敢直言他的過錯。
-
不到一十歲的楊玉環從沒想過自己會成為後人口中的禍國妖妃,她抓著壽王的手, 泫然淚下:“妾非禍國之人……”
李琩道:“我知道,不是你,是……”
李琩住了嘴, 他知道禍國根源不是楊玉環,甚至也不是楊國忠、安祿山, 讓大唐落到這種境地的罪魁禍首、最應該被指責的人是他的阿耶, 是大唐的天子, 是那個親手將大唐送上頂峰的天子。
-
某個時空,開元九年。
重病在身的姚崇念著:“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 無人知是荔枝來。”
這詩是在寫聖上對楊貴妃的寵愛嗎?
恐怕未必。
“錦繡長安啊……”姚崇苦笑,盛世就像聖上對楊貴妃的寵愛一樣,來得快去得也快。
在馬嵬之變之前,沒人會想到如此寵愛楊玉環的唐玄宗會親口下令殺了她,正如沒人想得到締造盛世的李隆基會是大唐衰落的罪魁禍首。
姚崇知道李隆基愛奢華, 但李隆基一直都很聽勸,姚崇沒想到自己侍奉的君主最後會變成這幅模樣。
若在原來的曆史上, 我能再活得久一點多好?我定不會讓聖上犯下如此大錯。
姚崇望著宮城的方向:但願這個視頻能讓聖上警醒吧。
-
【……禍國之人的死並沒有讓“安史之亂”結束。】
【楊玉環死後的第一天,李隆基準備離開馬嵬驛,卻在出發之時被百姓攔下。】[1]
百姓擋在路中間, 請求李隆基留下:“宮闕,陛下家居,陵寢,陛下墳墓,今舍此,欲何之。”
你家、你祖墳都在這裡,你真就這麼走了?
從逃出長安開始就徹底不要這張臉的李隆基怎麼可能因為百姓一句話就停下來?
他可是為了順利跑路殺了愛妃的男人。
臉都不要的李隆基留下太子李亨安撫這些百姓,自己先行離開。
百姓又對李亨說:“既然聖上不願意留下來,那我們願意和殿下一起討伐叛軍。如果聖上和殿下都走了,那中原的百姓該怎麼辦?“
太子李亨麵上猶豫,他遲疑地說道:“阿耶出宮避難,這麼危險,我怎麼能不在他身邊?“
百姓圍著李亨不讓他離開,李亨沒辦法,派人前去告訴李隆基這裡的情況。
得了太子這邊消息的李隆基覺得這就是天意,這就是老天在啟發他——他不敢去平叛,那讓他兒子去啊!
於是李隆基給李亨分了幾千兵馬,派人告訴李亨:“你加油去平叛,朕先走了,不用為朕擔心,你不在朕也能跑。“
李隆基還說要傳位給李亨,隻是李亨沒有接受。
【李隆基和李亨就這樣分開了,李隆基帶著兵跑路,李亨帶著兵北上平叛。】
【雖然看上去李亨是因為李隆基下的命令才無奈和李隆基分開,但也有人提出了另一種觀點:和李隆基分道揚鑣是李亨的本意。】
【李隆基太能活了,他活得太久,久到他的太子李亨都已經四十多歲還沒能當上皇帝。要是他真跟著李隆基入蜀,他想繼位還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馬月。】
【而且,皇帝和太子都逃入蜀地,中原該怎麼辦?】
【不管事實如何,在大部分人看來,李亨和李隆基分開是相當正確的。如果他跟著李隆基入了蜀,說不定大唐也會被分成什麼北唐、南唐。】
【拒絕李隆基傳位的一個月後,太子李亨在靈武登基為帝,改年號為至德,尊李隆基為太上皇。登基當天,他才派人去告訴李隆基這個消息。】[2]
【渾然不知自己已經成了太上皇的李隆基終於到了蜀地,他下了詔書,反省過錯、大赦天下的同時又說自己會和大臣們一起重整朝綱,沒等他重整朝綱,李亨派來的使者就到了。】[3]
還在往蜀地趕的李隆基:……使者不用來了,朕已經知道自己成太上皇了。
他退出視頻,到平台首頁刷新了一下,不出所料地看見一條新鮮出爐的視頻——
太子李亨的登基大典。
李隆基驚奇地發現自己竟然也沒多生氣,也許從他離開長安的那一刻起,他就隱隱料到了這一幕。
棄都逃跑的他如何還有臉麵做這大唐的天子?
待機多年的太子又有可能放過這個機會嗎?
反正如果他是李亨,那是絕對不會放過這個機會的。
不知是懷著什麼樣的心情,李隆基心道:原來太子還是像朕的。
【知道自己成了太上皇的李隆基似乎沒有什麼異常,他平靜地接受了這個結果。】
【他說以後軍國大事以後都交由皇帝處理,然後再報告給他,等收回兩京之後,他就不再過問政事。】
【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當初李隆基讓李亨被迫當了沒有實權的太上皇,現在,他的兒子也讓他成了太上皇,甚至都沒有提前告訴他一聲。】
被點名的李亨聽到自己名字,迅速彎下膝蓋跪在地上,在他身邊是早已跪下多時的李林甫、楊國忠等人。
視頻在這個時空發布的時候,李隆基正在上朝。
除了楊玉環,視頻中提到的人都在殿中,這也就導致了殿中烏泱泱地跪了一大片人。
起初李隆基還有心思跪一個罵一個,到這會他卻像是渾身力氣都被抽走了一樣。
“太子,你跪什麼?“李隆基一頓,“不對,你是該跪。你竟然甘心當了這麼多年的太子,換做是朕,早就政變奪權了…… ”
他寧願李亨在安史之亂發生之前就發動政變,奪了他的皇位,也好過在安史之亂中尷尬又無奈地成為太上皇。
李隆基還有更隱秘的心思:如果他在安史之亂前就成了太上皇,安史之亂說不定就不會算在他的頭上,在世人、後人心中,他還是那個英明的君主。
李亨聲音惶恐:“臣不敢!”
上一個謀反的太子李瑛是什麼下場,他可還沒忘。
李亨暗暗鬆了一口氣:還好我什麼都沒乾,不然這安史之亂的鍋怕是要扣在我頭上了。
阿耶還有貴妃背鍋,我找誰背鍋去?
也幸好我什麼都沒乾,李亨偷偷看了眼光屏,光屏中的李亨在官員的擁簇下登基為帝,既是受命於危難之際,我在後人眼中應該算是個力挽狂瀾的皇帝吧?
-
【大唐最高權力的交接就這樣完成了,這也標誌著屬於李隆基的時代一去不複返,可他帶給大唐的災禍還沒有結束。】
【這場長達八年、影響巨大的“安史之亂”還沒有停止它對大唐的摧殘。】
【李隆基安心在蜀地等待著唐軍平亂之時,大唐百姓生活在人間煉獄中,一場又一場的戰役使得鮮血滲透了大唐每一寸土地。】
【……】
唐軍對叛軍的作戰有勝有負,但勝仗沒能讓觀看視頻的李世民等人展顏,數場敗仗讓他們的臉色越來越差。
【……至德元年十月,叛將尹子奇圍攻河間四十餘日,顏真卿派兵救援河間,大軍遭史思明阻擊,河間淪陷,守將李奐被殺。】
【景城陷落,太守李暐投水自儘。】
【饒陽被圍攻一年,太守李係投火而死……】
光屏中的叛軍再度攻下一城,他們穿過斷壁殘垣,大笑著衝進這座已經看不出昔日繁華的城池,這些叛軍掠奪城中的金銀財帛,擄走城中的女子,將老幼視作玩物,玩鬨間便隨手擲出一刀奪去這些無辜百姓的性命。[]
視頻中的多數戰役都隻一筆帶過,沒有對應的畫麵出現,這些一筆帶過的戰役隻有短短的一句話,卻足以讓人窺見其中的慘烈。
四十餘日、一年。
對於旁人來說這隻是書上的幾個字,可對被敵軍圍困的城中將士和百姓來說,這幾個字凝結了他們在城中堅守的所有痛苦和絕望。
他們不知道會不會有援軍,不知道援軍什麼時候來,所以他們每天懷著希望醒來,又懷著失望睡去。
他們不知道敵軍今日什麼時候來襲,不知道今天是否還能守住城,所以把每一天都當成是自己的身死之日。
他們就這樣度過了一天又一天,然後在城破之日迎來敵人的屠刀,迎來早已料到的死亡。
這是叛軍還沒抵達長安便倉皇逃離的李隆基永遠也不能體會到的絕望。
如果說文字無法讓一些觀眾想象出守城的慘烈,那接下來的視頻便讓他們親眼目睹了一場殘酷的守城之戰。
光屏中央出現一個麵容堅毅的男人,他頭發淩亂,眼中布著血絲,瞧著已經許久沒有好好休息過了。儘管如此,他的眼神依舊淩厲如刀。
他望著不遠處冒著炊煙的營地——那裡正是叛軍的駐紮地,臉上神色莫名。
-
“張巡?”
張巡此前在視頻裡已經出現過一次了。
一次是安史之亂片段剛開始時作為名臣和高仙芝等人一同出現,提到他在天寶十五年初,以縣令之身起兵抵抗叛軍。
張巡不僅攻入了雍丘城,還在雍丘堅守了數月,多次打退想要再次攻破雍丘的叛軍。敵軍見久攻雍丘不下,便撤軍離開,張巡乘勝追擊,大敗敵軍,使得雍丘守軍士氣大振。
那次出現讓李世民記憶深刻,因為他想不通這樣一個有才乾的人為什麼隻是一個縣令?
李世民:李隆基的眼睛果然瞎了!
因此在張巡又一次出現在視頻中時,李世民一眼就認出他了。
李世民掃了一眼張巡的所在之處,發現他已經不在雍丘城了。
是雍丘城陷落了還是張巡被派去了其他地方?
李世民將這個問題拋在腦後,他現在隻想知道接下來的這場仗究竟發生了什麼。
是勝了還是敗了?
若是勝,那是怎樣的大勝才讓這場仗不是像其他戰役一樣被視頻一筆帶過。
若是敗……那又慘烈到了什麼程度?
-
【至德一年,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夥同李豬兒等人殺死,安慶緒成為新帝。他命尹子琦率軍進攻睢陽,史上著名的睢陽之戰開始了。】[4]
剛才還嘲笑李隆基殺了心愛的女人又被自己兒子搶了皇位的安祿山呆住了:安慶緒?李豬兒?
李隆基抓住機會嘲諷回去:“朕兒子讓朕當太上皇,你兒子送你見閻羅王。”
安祿山一死,我大唐將士收複失地應該會容易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