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禁大秦黔首在鄉野議政。
禁止博士以古非今, 若不遵守,則取締上朝議政權。
焚毀六國史書、詩歌以及百家傳承書。
李斯三板斧砸下來。彆說博士們震驚得渾身僵硬, 就連大秦的法家官吏們一個個也震驚地瞪大了雙眼。
現場隻剩下“咕嚕嚕”鍋底水泡翻騰的聲響。
張嬰先看向嬴政, 仲父臉上的神情很淡,但他的目光一直落在李斯身上,即便不是讚同, 但也沒那麼反對。
張嬰又轉頭看向扶蘇,他本以為扶蘇會眉頭緊鎖, 甚至是按耐不住要出頭說話, 畢竟記載中扶蘇和嬴政就是因為“焚書坑儒”而起衝突。
沒想到扶蘇雖然微蹙其眉, 但也沒有任何反對表示。
張嬰又看向其他的朝臣, 發現大秦官吏們震驚歸震驚,也有人嚷嚷著:
“荒唐, 這是何等的荒唐啊!”
“有教無類啊!大秦此舉無異於自絕根基。”
“這些可都是聖人言,豈可隨意損毀?”
……
但即便有人在嚷嚷, 這動靜也不是很大,因為連出聲的人都隻敢藏在暗處。屬於能聽到不少人在提反對意見,但一眼看過去, 烏壓壓一片人頭,沒人願意與你對視,壓根不知道是何人在說話。
片刻後,嬴政忽然開口道:“諸位對李廷尉的提議有何意見?”
朝臣們神色各異, 沉默了一會,終於有人站出來反對,但他的反對並不是完全否定“焚書”,而是認為李斯下令焚毀的書籍種類太多了,建議保留自古以來的史書、醫術、農書等, 還有很多上古詩歌中有講述民俗、農業方麵的知識,也要保留,不能為了焚毀詩歌而焚毀詩歌,必須看內容……
張嬰見狀很是震驚,流傳千年的“焚書坑儒”事件,雖然還沒達到坑“儒”這一個大高潮,怎麼進展的這麼順利?儒家和法家不應該互相鬥嘴一番嗎?
是,大秦是曾經發生過一次焚書事件,這還要追溯到商鞅時期,他認為儒家提倡的禮樂製度、仁和義,尤其是反對攻戰和恥於戰爭等思想,視為會令秦國軟弱倒黴的害蟲。
所以他搞了一個“燔詩書而明法令”,燒儒家的《詩經》《尚書》等書籍,試圖將大秦黔首們的價值觀全部法治統一,比如鼓勵農民工耕地,鼓勵黔首積極備戰。
但商鞅之後,秦國在一百多年再沒有焚過一次書,嬴政上位之後更是集百家之長,選人不看出身隻看才智謀略,還修建博士學宮,召天下讀書人來大秦。
如今法家李斯再次號召焚書,不說其他家,儒家就這麼從心地認了?都沒幾個人起來抗議。
張嬰實在憋不住道:“博士淳於越,焚儒家典藏你都不反對?”
淳於越一頓,冷聲道:“臣自是反對的!但臣反對的是焚毀所有藏書。若像李廷尉所說,隻焚毀鄉野民間的藏書,並不焚毀貴族以及百官私藏的書籍。
某認為不無不可,畢竟百家典籍本就藏在博士學宮及秦官貴族家中。”
張嬰:!!!
他懂了。
怪不得反對的聲音寥寥無幾。
因為李斯提議的焚書,焚毀的是平民、鄉野士子的書,並沒有觸及官員貴族的利益,這也代表著,底下識字的黔首會斷層減少,會考科舉的平民自然也會減少。
即便法典類的書籍不燒毀,有平民天才撞了大運,拜了吏為師,成功科舉。
但平民學子自幼隻知道法典與秦律,而貴族出身的多能學習百家之長,兩者相比,貴族學子再次天然占據優勢,身居高位。
所以這也變相地成為一個能保住貴族階級,禁止下民快速上升的方式。
當然,他們沒那麼反對焚書的緣由肯定還有很多很多……
畢竟人是複雜的,家族,同盟等,各個階層的訴求和渴望也是層出不窮的。
但……
張嬰不爽也是真的。
他謹慎地拋出一個“紙”技術,又努力地建議科舉製,不是為了讓天龍人永遠可以當天龍人,他是希望在大秦搞出一條隻要秦人肯努力,就還有希望成為天龍人的通道。
因為曆史證明了,任何一個清明健康的政/權,必然會給全民留一條相對公平的上升渠道。
所以在嬴政又一次開口道:“嗯,既然諸位再無其他反對的意見,李廷尉記住,任何大秦官府的藏書不在焚毀行列,其他列國史書可焚,秦國史書不在……”
“我反對!”張嬰直接舉起了小手,怕嬴政沒看見“金口玉言不好反悔”,他還特意努力談跳起來,“仲父看看我,我反對,反對這樣蠻狠的焚書!”
朝臣們驚訝地看向張嬰。
扶蘇想開口,卻被嬴政製止。
嬴政看向張嬰,眼眸微眯,聲音很平淡道:“為何反對?”
嬴政話音剛落,張嬰有一肚子的話想吐槽,但考慮到此時的場合,以及待會要麵臨的反問詰問,他忍耐了下來。
張嬰開口道:“仲父。旁的不說。當初墨家工匠將“紙張”製造出來的時候,李廷尉連夜書寫了紙張的用法,並且書寫了若乾秦律考卷。朝臣們集思廣益,積極地製定一套大秦百姓皆可參與的科舉考試。
您曾對我說,軍功爵製奠定了大秦高速向前發展的根基。但六國一統,戰亂不再,對於如今的大秦而言,科舉製是一條不亞於軍功爵製的晉升道路。日後軍功爵製與科舉製並行,大秦會更好。
如今焚毀鄉野書籍,豈不是將“紙書”營造的大好局麵抵消,自斷一條腿?”
嬴政若有所思。
扶蘇讚成地微微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