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老承安侯還在世,她是恨不能給他們分好家再走的。
太夫人是在裴父與林氏成親的第二年走的,當時林氏正懷著長女,也就是剛剛那個小姑娘,裴玉娘。
儘管不知她腹中胎兒是男是女,太夫人還是心滿意足地走了。
她不知道她這剛一閉眼,老承安侯轉頭就與汪家定下了親事。
是的,老承安侯遵守承諾,續娶了比她小二十多歲的妻侄女,小汪氏。
說起來,小汪氏與汪氏的長子,也就是現任承安侯裴榮正差不了幾歲。
當年汪氏過世後,小汪氏還受命常來侯府探望裴榮正,兩人青梅竹馬,關係極好。
按說定親也是要將小汪氏定給裴榮正還差不多,兩人還是表姐弟。
但汪家卻將小汪氏許給了老承安侯,這一點確實叫人驚愕。
其實根本原因很簡單,太夫人在世時,怕汪家繼續禍害承安侯府,就在裴榮正還小時,給她定下了畢氏女。
畢家也是勳貴之家,條件與承安侯府相當。
按著時下抬頭嫁女低頭娶媳的習俗,因著定的是侯府世子,畢家才願結下這門親。
汪家人就是想要破壞也做不到,畢家又不是普通人家,不好拿捏,自是不可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家親事被破壞。
兩方博弈之下,小汪氏這才成了老承安侯的繼妻人選。
汪家需要與承安侯府加深姻親關係,小汪氏必是要嫁入侯府的,不嫁小的,就嫁老的,汪家其實從不在意。
小汪氏長相並不輸於其姑母汪氏,手段雖抵不上對方,但因為侯府太夫人已經過世,後宅無人能夠壓製她了,所以過得並不比汪氏那時差。
進門就在老承安侯和裴榮正的默許下,奪了畢氏的管家權。
畢氏這個“長媳”,還有林氏這個天然的對家“媳婦”,在小汪氏麵前,都要立足了“規矩”。
很是叫小汪氏過足了一把“婆婆”癮,每每看著二人受她磋磨,心中都暢快不已。
就這樣,平靜了十幾年的承安侯府再次被汪家人所把持。
林氏在生下長女玉娘後,裴父的身體就不甚好了,等了三年才又開懷,夫妻兩人自然都十分高興。
但這會小汪氏已經進了侯府,並站穩腳跟,也懷上了。
她懷孕之後越發肆無忌憚,頻頻對原身父母出手,最常見的就是讓林氏忙前忙後站著立規矩。
林氏懷原身時過得極為辛苦,常常一站一整天。
好不容易回去,小汪氏又派人去折騰她,指使她做這做那,幾乎是一刻不叫她消停。
所以林氏生原身時是難產,生下來是個女孩不說,還被告知她以後再也無法生育了,這一點才是如晴天霹靂一般砸在了林氏的心頭。
最後還是裴父當機立斷讓人謊稱原身是兒子。
他這也是在為妻女考慮,他的身體不知還能夠撐多久。
他很清楚的知道,在他死後,林氏母女三人會有什麼下場,尤其是兩個女兒的命運,前途未卜,凶險不知。
但若林氏能有個兒子那就大不同了,便是裴氏宗族也能看在男嗣的份上照應一二,使她母女三人至少能有活命的機會。
裴父的打算,林氏不知,但她向來都聽夫君的話。
而之所以能瞞得這樣好,也是因為當時正院裡小汪氏也在生產,她將侯府裡所有的大夫和穩婆都叫了過去,林氏是由自己身邊的嬤嬤接生的。
她生產時,身邊隻有裴父和心腹林嬤嬤。
他們二房伺候的人本來就不多,林氏身邊隻有一個大丫鬟,兩個嬤嬤。
大丫鬟那會去煎藥了,萬嬤嬤去外麵請大夫了,隻有林嬤嬤在身邊。
所以這一招瞞天過海才能得以施行。
為了不暴露秘密,林嬤嬤主動請纓去照顧原身,反正他們二房本來人就少,她去照顧小主子也完全說得過去。
就這樣,原身的性彆秘密,一瞞瞞到了現在。
裴父身體不好,為了護住妻兒三人,偷偷用了虎狼之藥,硬是撐到了原身十一歲時,才撒手人寰。也就是前幾天才下葬。
老承安侯前幾年就死了,裴榮正繼承了爵位,侯夫人畢氏卻沒有任何權力,府裡一直都是小汪氏掌家。
本來老承安侯死時,就能給二房分家的。可是,他在世時,眼裡沒二房,死時更彆提了,壓根就沒提起過二房一句。
滿心滿眼都是長子和幼子。長子襲爵,幼子有生母在,就是沒有想過次子一家子會如何。
不得不說,那一顆心是偏得沒邊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