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抬棺西征》卷終(八千字章)(2 / 2)

石文義插話:“娘的。兵部的幾個郎中、主事,上個月竟大模大樣來了咱們衛裡。清查錦衣衛員額。看有無倒賣員額之事。”

“若不是牟指揮使攔著,我高低得辦他幾個,把他們塞進詔獄。”

錦衣衛員額私下倒賣是積習陋規。想當初常風的員額就是他老爹散儘家財買來的。

常風沉默不言。司禮監、廠衛是皇帝製衡文官最好的工具。

奈何當今萬歲仁厚,不怎麼願意用家奴收拾外臣。他這個錦衣衛的大佬也沒有辦法。

再說句題外話,弘治朝的錦衣衛,可能是大明十六帝、十七朝中名聲最好的。換言之,也是勢力最衰,權力最小的。

常風道:“罷了,不說這事兒了。衛裡呢,最近有什麼大差事?”

錢寧答:“皇上一向重視國家掄才大典。今年春闈也是一樣。”

“去年冬皇上就下了旨。讓咱們錦衣衛嚴查科舉弊政。定要保證此次春闈公平公正。”

常風笑道:“我考了三次春闈。次次名落孫山,這回考第四回,可能又是落榜的結果。”

“等到春闈會試結束,我再正式回錦衣衛辦差。”

石文義道:“常爺自謙了。您這回一定會試拔貢,金榜連登!”

常風擺擺手:“吉祥話就不用說了。我有幾斤幾兩自己清楚。”

“再說去了西北一年都沒看過書,沒練過製藝文章。”

“能離入榜少差幾個圈,我就心滿意足了。”

談完了會試的事,常風對石文義和錢寧說:“你們二人先回衛裡。妙心兄留一下。”

錢寧、石文義離開了大廳。大廳中隻剩常風、王妙心二人。

常風道:“‘黑柳’巴勒孟旰背叛了南鎮撫司,投靠了小王子。”

“‘磐石’哈達依舊忠誠於大明。”

“這一回,我險些中了巴勒孟旰的奸計。”

“你們南鎮撫司想個法子。在草原上散播謠言,就說此次西征,韃靼的軍情是巴勒孟旰泄露給咱大明的。”

王妙心道:“您是說,用反間計除掉巴勒孟旰?”

常風點頭:“正是如此。做戲要做足。巴勒孟旰三十多年前去了草原。他的家人都留在了大明。”

“他雖在草原有了新家。老家應該還在京城裡。”

“你查一下。挑一個他家的男丁,補入錦衣衛,當個總旗。”

“禿鷹會在京中尚未根除。他們應該會把這則消息傳到草原。”

王妙心拱手:“常爺放心。我知道該怎麼做。”

常風道:“使反間計,不光是為了除掉巴勒孟旰。也是為了保護忠誠於大明的哈達。”

說句後話。八個月後,南鎮撫司的反間計成功。巴勒孟旰被小王子剁碎喂了鷹。

(注:這種後話,是一筆帶過,後麵不會再去寫。交待下配角小反派的結局。彆噴了,根本不是挖坑。)

常風跟王妙心又聊了一會兒。他突然想起了什麼:“張采這小子很能乾。此次西征鞍前馬後,頗有功勞。”

“你回去跟牟指揮使說一聲,升張采一級。讓他當個副千戶。以後還是跟在我身邊。”

王妙心點點頭:“成。那我就先回衛裡了。”

下晌,常風派人請來了三位文友切磋製藝文章。分彆是妹夫黃元、吏部“小侍郎”文選司郎中張彩;舉人王守仁。

王守仁還帶來了一位他的好友,名叫張璁。

張璁跟王守仁年齡相仿,二十多歲。他和王守仁脾氣相投,好得就差穿一條褲子。

黃元、張彩都是有進士功名的。是常風、王守仁、張璁這三個舉人的科場前輩。

他們二人出題。常風、王守仁、張璁寫破題、承題。

寫完破題、承題。張彩和黃元細細品讀,點評。

黃元心直口快:“守仁兄的文章字字珠璣,鐘靈毓秀,頗有靈氣。比我的製藝功夫要強得多。”

“我看本科守仁兄定然高中進士。或許還會躋身一甲或二甲前列。”

“大哥的文章嘛.中規中矩。我若是考官,在取與不取之間。”

“至於張璁張老兄的文章.一言難儘。”

黃元雖出身棺材鋪,但已做了許久的皇親,情商見長。

低情商:狗屁不通。

高情商:一言難儘。

張璁屬於資質平平但很努力的失敗做題家。

他今年二十六歲,這是他第一次參加會試。接下來,他會連考七科不中。直到四十七歲才得中進士,步入官場。

此人,乃大明曆代首輔中,最為大器晚成者。

且說常風與黃元等人正在探討製藝文章。

與此同時,兩個南方舉子來到了京城。

這兩個人,一個名叫唐寅,字伯虎。

一個名叫徐經。

唐寅,三十歲。時人評其曰“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才子的命途很坎坷。

二十五歲那年,唐寅的父親、母親、妻子、兒子相繼離世。妹妹自殺身亡。

除了他,全家死光光。差他一個就銷戶了。活脫脫一個大明版“福貴兒”。

這個命運坎坷的人,堪稱當世大才。

全家死光光後,唐寅一度很是消沉。整日借酒消愁,以書畫宣泄自己心中的悲傷。

這一消沉就是四年。

他的好友祝枝山、文徵明、徐幀卿為了讓他振作,鼓動他參加去年秋天的應天府鄉試。

鄉試考完,三人給唐寅擺酒。

唐寅多喝了一杯,口吐狂言:今科解元舍我唐寅,更有何人?

這句話聽上去是在吹牛逼。

解元,鄉試榜首,全省第一。

鄉試是全省最聰明的一群人的比拚。唐寅得多自信,敢說自己能拿全省第一?

祝枝山是個坑貨隊友大嘴巴。把唐寅的酒後狂言傳了出去。

整個江南士林都嘲笑唐寅狂妄,是狂生妄人。

然後,鄉試桂榜揭曉。眾人傻眼了。唐寅果然位列第一,高中解元。

學霸不可怕,就怕學霸會控分,更怕學霸能預測名次。

中了解元,自然要進京參加會試。唐寅心想:我三十歲的人了,弄個狀元身份、翰林官職玩玩,也算沒有虛度一生。

那就去京城吧。

於是去年深秋他踏上了進京之旅。

出發不久,他偶遇了徐經。

徐經,江陰人。實打實的地主老財,有錢人!

江陰徐氏,是江陰最大的地主。那真是良田千頃、米麵成倉、樹木成林、米麵成倉、煤炭成垛、金銀成箱、騾馬成群、雞鴨成柵、魚蝦成池.

唐寅是江南讀書人的偶像。徐經是他的小迷弟。

徐經請求唐寅與他同行赴京,並拍了胸脯,表示可以包唐寅一切花銷:咱們一路上住五星級酒店;坐奔死,繞死來死,絕對不坐馬自達;排解寂寞找歌兒舞女,都找最高端最貴的!

如此好事,唐寅怎麼可能不答應?既能有一趟舒適的進京之旅,又能每天屁股後麵跟個小迷弟。

他乾什麼小迷弟都捧臭腳:“牛逼,牛逼,真牛逼!”滿足他的虛榮心。

唐寅、徐經結伴而行。二人一路遊山玩水,揮金如土,尋花問柳。終於在今日到達了京城。

唐寅看了一眼京城的天,心中暗想:嗬,區區會試,何足掛齒?真正的考驗是殿試。

唯一懸念是,本科我能當狀元還是榜眼——大明會不會有一個比我更聰明的讀書人。

翌日,禦門早朝。

常風雖有半月大假,但早朝還是要參加的。

他突然發現,君臣不到一年未見,龍椅上的弘治帝身體越來越差了。

弘治帝動不動就咳嗽,臉色也發黃。說話氣息微弱。一道旨意下一半兒,蕭敬就要給他捋後背順氣。

要知道,弘治帝今年才剛滿三十歲!

看他是氣色,倒像是個久病老人。

太祖、太宗都是工作狂。一個活了七十一,一個活了六十五。在古代算是高壽了。

因為二人都是久在行伍,武人身板,身體剛剛的。

弘治帝自小在宮中長大,弱不經風。他每日早朝、午朝、大小經筵安排的滿滿當當。

他還作死,效法太祖、太宗批閱奏折到子時。一天隻睡兩三個時辰。

這種卷法,不把身體卷壞就怪了。

工作狂,不是什麼人都能當的。

常風見弘治帝的樣子,十分心疼。畢竟是君臣情深。他暗想:下次單獨麵君,一定要提醒皇上保重龍體。

蕭敬終於喊出了“散朝”,他攙著弘治帝離開龍椅。

一眾官員們走向禦門外。

半個月後就要會試了。常風低著頭,琢磨著八股文章的用詞。

不知不覺,他跟一名三品文官肩並肩走到了一起。他並未察覺。

這三品文官是禮部右侍郎,程敏政。

馬文升突然一把拉住了常風:“常小友,且慢行。”

常風問:“馬老部堂,有什麼事嘛?”

馬文升沒有立即答話。等程敏政走遠了,他才壓低聲音說:“剛才你跟禮部的程部堂並肩而行。他是此次會試的主考。”

“被言官們看見,又要有風言風語。萬一你會試拔貢.朝廷官員的嘴,碎得跟市井潑婦一般。得避嫌啊。”

會試一向是禮部負責的。右侍郎程敏政當主考,是次輔李東陽舉薦的。

常風道:“我疏忽了。多謝馬老部堂提點。”

說完,常風抬頭看了一眼程敏政的背影。

常風不知道,去年秋天他在鹽池負責軍糧事務時,京城裡發生了一件小事。

應天鄉試主考梁儲閱卷完畢後,將解元唐寅視為天人。

當學官的,見到當世英才的文章自然愛不釋手。

梁儲一時興奮,將唐寅的卷子謄抄了一遍。派人進京送給了好友程敏政,奇聞共賞析。

程敏政看了唐寅的文章,亦將唐寅視作百年難得一遇的人才:這小夥子行!好文章啊!

程敏政此時下朝,並不打算去禮部衙門。而是準備回府,讓仆人給唐寅傳話,讓唐寅去他府上拜見。

他想見見唐寅這位名冠江南的大才子。最好能順手收成約定門生。

約定門生,是大明的科舉習慣之一,約定俗成。

大明的文官最喜歡當考官。搞政治嘛,需要人脈。所謂人脈無非“門生故舊”四個字。

譬如會試,考官給哪個學子的卷子拔了貢。他就是哪個學子的“座師”。

以後學生當了官,就要跟座師一條心。同患難、共進退。

後世的運輸大隊長,就愛搞老師、學生這一套。用師生關係維護政治利益集團。

約定門生,則是門生中的特例。

打個比方。唐寅名氣很大,文章冠絕天下。程老頭一看,嘿,這年輕人行啊!我得提前下手,把他搞到我的人脈圈子裡來。

在考試之前,程老頭會找到唐寅:小唐啊,你文章蠻好。不過考試這玩意兒,不光看實力,還看運氣。

文章好,運氣差,名落孫山的人有的是。

不信你看隔壁學士王華家的公子王守仁。他在京城也算小有名氣,但考了兩科都沒中。

不過你放心。遇到我這個伯樂,你的運氣就來啦!我是這屆主考官。我包你能中!

按照劇本,接下來唐寅會跪地磕頭,感激涕零:多謝程大人抬愛。今後您就是我的老師。師徒如父子。今後您就是我乾爹!不,親爹!比親爹還要親!

等會試放榜,殿試連登。唐寅做了官兒,就要唯老師程敏政馬首是瞻。當老師最忠誠的門下走狗。

程敏政要是有什麼七大姑八大姨家的閨女未出閣,還會做媒介紹給唐寅。大家親上加親,打斷骨頭連著筋。

文官們的一個個大、小利益集團,大、小圈子,就是這麼形成的。

一句話,搞利益集團要從約定門生抓起。

不過,大明最近十多年,無一名會試考官敢收常風當約定門生。

常風以前是錦衣衛的大掌櫃,如今雖權力不如前,也算二掌櫃。人家根本不吃你們官場老油子的這一套。用不著巴結你們。

再說了,萬一主考官巴巴跑去跟常風約什麼定。常風轉頭跟大老板弘治帝告狀:這一屆的主考官徇私舞弊。

那主考官會吃不了兜著走。

弘治十二年會試考生常風散朝後回了家,繼續備考。

主考程敏政則回了府。等待江南才子唐寅上門。

一場弘治朝的科舉舞弊大案,即將上演。

(《抬棺西征》終,明日開啟新卷《唐寅案》)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