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王微微點頭:“咱們先靜觀其變,等待機會。周東度、安惟學這兩個閹黨還會繼續在寧夏倒行逆施。”
“用不了多久,邊軍將士人人都會跟朝廷離心離德!”
“前幾日孤讓黃相師看相。黃相師給孤的麵相批了五個字‘西北有真龍’。嗬,是不是騰雲駕霧的真龍,要看時機到不到。”
一場危險的叛亂,正在西北醞釀。
京城。
這日常風宴請張永。
張永怒氣衝衝的抱怨:“劉瑾這廝真是個烏龜王八蛋!去年他企圖讓他大哥劉景祥統領六個團營,分我一半兒兵權。”
“劉景祥就是個莊稼漢。要說種田扒糞他是內行。哪裡會帶兵?”
“皇上聖明,駁了劉瑾的建議。並說十二團營還是歸張永管。”
“劉瑾染指十二團營不成,便指使戶部的劉璣,時不時的扣發或遲發十二團營的軍餉。這是在給我穿小鞋呢!”
正德帝何等聰明?他深知,隻要京師兵權不在劉瑾手中,任劉瑾怎麼鬨,都逃不出他的掌心。他怎麼可能讓劉瑾的大哥去帶兵?
常風給張永倒了杯酒:“張公公息怒。劉瑾是烏龜王八蛋,是朝中有良知之人的共識。您就不用再重複了。提他擾了咱們喝酒的雅興。”
張永又道:“楊一清也被劉瑾逼得丟了官。他想回雲南老家,劉瑾卻攔著不讓他走。”
楊一清在短短兩年內已經二進宮了。
第一次因得罪劉瑾,被關入詔獄。是李東陽、王鏊等人湊銀子給劉瑾行賄,才將他放出來的。
第二次是因塞防方略與劉瑾起了爭執。劉瑾又誣陷其在邊關領兵期間冒領邊費,再次抓進了詔獄。
李東陽為了營救楊一清,不惜以首輔之尊跑到劉瑾麵前磕頭。劉瑾這才將楊一清放了。但條件是楊一清必須致仕。
楊一清想回雲南老家養老。劉瑾表示:門兒也沒有啊!你還有六百石罰米沒交呢!交齊了罰米才能走!
不讓楊一清回老家,是一個日後讓劉瑾後悔的直呲牙的決定。
常風道:“楊部堂不得歸鄉不一定是壞事。說不定哪天皇上想通了,重新啟用他呢?”
張永道:“我說常爺,你能不能想個急招,做了劉瑾?”
常風苦笑一聲:“要是有急招,我早就用了。何至於看劉瑾在朝堂上蹦躂了三四年?”
“沒辦法啊,劉瑾倒不倒要看皇上。皇上不想舍棄他,他在朝廷中的地位依舊會堅如磐石。”
“不過,他如此胡作非為,我想離皇上舍棄他的那天不遠了!”
常風給張永添上了一杯酒,又道:“張公公隻管替皇上管好禦馬監,管好十二團營。隻要京師兵權在你手上,劉瑾就翻不了天,難逃被誅的命運。”
張永道:“你放心,我久掌十二團營十幾年。那是咱自家地盤。劉瑾休想染指。哦對了,他派人去西北查屯田,把寧夏邊軍弄得雞飛狗跳。”
“我擔心,他手下那兩條狗會在寧夏激出兵變!”
常風擺擺手:“兵變倒是不至於。當初咱哥倆追隨王越老帥抬棺西征。時任指揮僉事的仇鉞在鹽池城幫我守過軍糧。仇鉞這人我是清楚的,能打仗,邊軍將士對他很是擁戴。”
“如今寧夏邊軍的實權在仇鉞和楊英手中。隻要他們二人在寧夏,寧夏就不會發生兵變!”
不光常風了解仇鉞、楊英在寧夏打出來的赫赫威名。正德帝亦知曉!
翌日早朝。
內閣閣員,兵部尚書劉宇第一個出班奏事。
劉宇道:“接西北軍情急報,韃靼小王子部近幾個月在賀蘭山北麓蠢蠢欲動,集結兵馬上萬人。對賀蘭山有覬覦之心!”
正德帝是個好戰的皇帝。他一聽這話,立馬一拍龍椅:“難道弘治十年,威寧伯王越還沒把小王子打服嘛?”
“用百姓的話說,這小王子真是個賤皮子,動不動就皮癢討打!”
“傳旨寧夏!命遊擊將軍仇鉞、副總兵楊英率寧夏鎮兵主力三萬人,出賀蘭山,驅逐韃軍!”
正德帝的聖旨一下,一旁侍立的張永心裡“咯噔”一下:昨日常爺還說呢。隻要仇鉞、楊英還在寧夏,寧夏就不會發生兵變。這下好,皇上讓他們二人一同出征!
想到此,張永提醒正德帝:“皇上,是否讓他們一人出征,一人留守?”
劉瑾事事與張永唱反調,他立馬開口:“難道張公公是怕寧夏後防不穩?寧夏有總兵薑漢、鎮守太監李增留守呢。你多慮了吧?”
草包總兵薑漢沒少派人進京給劉瑾送銀子。李增是劉瑾的徒孫。劉瑾自然要替他們說話。
張永道:“劉公公,你不懂軍事,就不要多言了吧?”
劉瑾怒道:“我不懂軍事?難道你懂?”
“噗”,劉瑾的話把正德帝逗樂了。要是張永不懂軍事,恐怕滿朝就沒有一個懂軍事的人了。
不過正德帝沒有更改旨意,他道:“寧夏鎮兵五萬,隻派出三萬人出擊,留守兩萬餘人,應該出不了岔子。楊廷和,按照朕剛才的意思擬旨吧!”
正德帝有著出色的軍事天賦。他準確的判斷出,韃軍在賀蘭山北麓蠢蠢欲動隻是騷擾而已。並無全麵入侵賀蘭山的打算。派仇鉞、楊英帶三萬人出擊,足以趕走韃軍。
實際上就是這樣。弘治十年王越在賀蘭山把韃軍打疼了。韃軍也就敢騷擾騷擾。
但是正德帝誤判了一點:那就是寧夏地麵如今不太平!前方出不了岔子,後方卻有失火的可能!
散朝之後,東廠。
張永將正德帝的旨意告知了常風。
常風聽後眉頭緊蹙:“不妙,不妙啊!皇上把仇鉞、楊英全都派出去北擊韃靼了。寧夏可能要出事。”
張永附和:“留守寧夏的邊軍可能有嘩變的可能。薑漢、李增兩個蠢貨根本鎮不住邊軍將士。”
常風道:“咱們能做的,也隻有讓寧夏的耳目打起精神,看緊了邊軍。但願天佑大明,寧夏安定,彆發生兵變吧!”
這二人擔心的還隻是邊軍嘩變而已。他們根本沒想到,邊軍會跟安化王攪合到一起。
讓仇鉞、楊英出兵的聖旨,八百裡急遞到了寧夏。
安化王聽聞這道聖旨,仿佛看到了天賜良機!
(本章完)